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9)
2023(11604)
2022(10310)
2021(9842)
2020(8186)
2019(18763)
2018(19010)
2017(35902)
2016(20204)
2015(22939)
2014(23157)
2013(22614)
2012(20877)
2011(18920)
2010(18786)
2009(16906)
2008(16075)
2007(13965)
2006(12028)
2005(10373)
作者
(62044)
(51400)
(51001)
(48480)
(32761)
(24949)
(23247)
(20449)
(19700)
(18416)
(17686)
(17311)
(16554)
(16354)
(16080)
(15864)
(15805)
(15259)
(14750)
(14648)
(13105)
(12717)
(12649)
(11591)
(11547)
(11524)
(11453)
(11266)
(10474)
(10358)
学科
(71116)
经济(71028)
管理(55356)
(49416)
(41224)
企业(41224)
方法(33515)
数学(28743)
数学方法(28397)
(21879)
(19551)
中国(18654)
(18086)
业经(15590)
地方(14900)
(14155)
理论(13533)
环境(13403)
农业(12786)
(12619)
(12379)
贸易(12375)
(11981)
技术(11710)
(11482)
财务(11405)
财务管理(11384)
(11109)
(11070)
教育(11062)
机构
大学(283676)
学院(281914)
管理(106983)
(99807)
研究(99430)
经济(97345)
理学(92899)
理学院(91679)
管理学(89792)
管理学院(89302)
中国(70941)
科学(68890)
(61930)
(57326)
(52741)
业大(50217)
研究所(48870)
农业(45611)
(45345)
中心(44031)
(41282)
北京(38659)
(37695)
师范(37184)
(36627)
财经(36613)
技术(33671)
(33434)
(33295)
(31418)
基金
项目(202479)
科学(155661)
基金(144323)
研究(141036)
(129250)
国家(128219)
科学基金(107358)
社会(83558)
(80886)
社会科(78814)
社会科学(78792)
基金项目(77439)
自然(74254)
自然科(72408)
自然科学(72378)
自然科学基金(71036)
(68838)
教育(64418)
资助(59754)
编号(57375)
成果(46697)
重点(45990)
(42890)
(42725)
(41661)
课题(40501)
计划(40408)
科研(39772)
创新(38982)
大学(36588)
期刊
(108272)
经济(108272)
研究(77385)
学报(58115)
中国(54285)
(52081)
科学(49190)
大学(41604)
学学(39485)
管理(38151)
农业(36196)
(33338)
教育(32648)
技术(22932)
(20299)
金融(20299)
(18316)
业经(18139)
财经(16850)
业大(16505)
经济研究(16479)
图书(15861)
(15558)
科技(15512)
(14226)
问题(14093)
林业(13761)
资源(13680)
理论(13593)
农业大学(13252)
共检索到403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月婷  黄家权  娄庆任  晏立英  雷永  廖伯寿  
以来自花生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青枯病抗感家系J109和J112为材料,研究了青枯菌接种后在花生叶片和茎中CAT、POD、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以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枯菌侵染后,在接种叶片中,感病家系J112的CAT和POD活性低于对照或与对照一致,而抗病家系J109分别在第3天起和第1天后CAT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在茎中,抗病家系J109的CAT和POD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家系J112和对照;抗感家系在叶片和茎中的SOD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抗感家系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CAT和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CAT和POD活性可以作为花生青枯菌抗性的一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爱军  王永健  冯兰香  许勇  耿三省  曹婉红  
疫霉菌侵染后辣椒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中PPO、POD和PAL活性发生变化。试验表明 :除感病品种根茎部固有的POD活性较高以外 ,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叶片的PPO、POD和PAL及根茎部PPO和PAL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疫霉菌侵染后 ,仅根茎部PPO活性略有下降 ,各辣椒品种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PPO、POD和PAL均在接种后一度显著高于对照。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根茎部PAL活性接种 4d升幅大且早 ,抗 (耐 )病品种体内固有的PPO、POD和PAL活性高 ,在辣椒抗疫霉菌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生林  张涛  李群  王学英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侵染后病毒与宿主间的拮抗关系,测定ApNPV侵染后柞蚕蛹体内SOD、CAT和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pNPV侵染使柞蚕蛹体内SOD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和96h是酶活性变化的两个转折点,48h是酶活性差值低谷,雌、雄平均较对照低622U·mL-1;96h是酶活性差值高峰,雌、雄平均较对照高850.5U·mL-1。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的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309.5U·mL-1;72h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稳。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红军  秦晨亮  丁玲  
为研究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在花后10d,使用25、50、100mg/L的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穗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白藜芦醇和总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对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赤霞珠葡萄发育过程中,果皮中总类黄酮的含量在花后35d最低,之后开始上升,直至成熟。白藜芦醇含量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35和80d。且经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分别以25和50mg/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合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汪红  刘辉  袁红霞  王烨  李洪连  
研究了对黄萎病不同抗性棉花品种在接菌前后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与棉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酚类物质 (主要为二元酚 )含量密切相关。不同抗感黄萎病棉花品种接种病原菌后 ,4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并于接种后 3~ 5d内出现峰值 ,峰值高低与抗性程度呈正相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龙江  吕利华  谢梅琼  何余容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SOD和CAT的活性除在接种后12 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POD的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的36 h其活性为12.33 U3,显著高于对照(10.13 U3),随后呈下降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瑞民  张娟  李凯  谢一民  
以宁夏三大品牌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反式白藜芦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对提取条件和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5mg/L,定量限为0.03mg/L;在0.03mg/L~3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方程为y=1.1161x+0.0137,R~2=0.9996;重复性较好,标品的RSD为0.23%,样品的RSD为0.18%;准确度较高,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2.3%~97.1%之间;研究表明反式白藜芦醇的含量与酒的品牌、葡萄品种有较大的关系,供试样品中反式白藜芦醇含量在1.97mg/L~3.70mg/L之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兴华  李兴林  周鑫  王丹丹  
【目的】获得葡萄(Vitisvini fera L.)松散型愈伤组织,并了解其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方法】以葡萄的叶、叶柄和茎分别作为外植体,在不同激素组合(6-卞氨基嘌呤(6-BA)、激动素(KT)、吲哚丁酸(I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培养基(以B5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含30g/L蔗糖和6g/L琼脂)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来源愈伤组织中的白藜芦醇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以葡萄叶为外植体时,诱导的愈伤组织出愈率很低;以叶柄和茎为外植体时,愈伤组织的出愈率均较高。利用叶柄和茎获得松散愈伤组织时,其诱导培养基组成分别是:B5培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秀梅  徐涛  孙国华  杨建敏  李根瑞  李海州  
在水温为16-18℃时,将平均体重为(60.75±0.32)g的仿刺参(Apostichhopus japonicus)饲养在150 cm×120 cm×60 cm的水箱中,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酵母,使7组饲料中硒的浓度分别为0、0.20、0.40、0.80、1.60、3.20和6.40 mg/kg,进行为期28 d的生长实验,并对其体壁、消化道、呼吸树、肌肉等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免疫酶活力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水平的外源硒对仿刺参生长、相关酶及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仿刺参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聃璐  林拥军  
将来源于2个葡萄品种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以组成型表达的强启动子Ubiquitin驱动,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引入粳稻品种中花11中。通过对单拷贝转基因家系基因表达量及白藜芦醇目标物的检测,发现大多数转基因家系的外源基因可稳定表达,但检测到的最终产物不是白藜芦醇,而是白藜芦醇苷(亦称云杉新苷),最高检出量达到了10.26μg/g,是野生型对照的1 000倍,推测这是在生成白藜芦醇的基础上,水稻内源的糖基转移酶作用的结果。虽然经抗病检测发现转基因植株并没有对稻瘟病菌表现出明显抗性,但是高含量的云杉新苷转基因家系可以作为提升水稻潜在营养价值的材料进行使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计红芳  宋瑞清  杨谦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琴飞  汪彪  张如莲  应东山  王明  李莉萍  
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含量较少或检测不到,合理的诱导方式可以使花生植株中白藜芦醇积累。实验以花生幼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H_2O_2诱导不同品种花生幼苗中白藜芦醇合成差异,同时对花生种皮颜色、种子单粒重与其叶片中白藜芦醇合成差异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H_2O_2能诱导不同品种的花生幼苗叶片中白藜芦醇的显著增加,并在24~36 H达到合成高峰;在考察的浅褐色、浅红色、粉色和深红色品种中白藜芦醇最高含量分别达到了7.2、35.5、7.6和16.9μg/g。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的原始含量和诱导后合成最大值与花生种子的种皮颜色无关。8个相同种皮颜色的花生品种,种子单粒重与未诱导的花生叶片中白藜芦醇含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丹  周丽青  吴彪  孙秀俊  赵峰  杨爱国  刘志鸿  赵庆  张高伟  陈夕  
为了有效防治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对魁蚶等贝类的危害,本实验研究了魁蚶各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对鳗弧菌侵染的响应过程,以期探讨魁蚶体内溶菌酶的免疫功能。本实验采用注射活菌的方法侵染20月龄魁蚶个体,随机选取16只个体,在每只个体的斧足处注射1 mL(约1×10~9个)鳗弧菌菌悬液作为感染组;随机选取16只个体不注射鳗弧菌作为对照组。两组魁蚶分别于洁净海水中暂养4、12、24和48 h后,每组随机取4只魁蚶个体的血液、外套膜、鳃、斧足、肝胰腺和闭壳肌等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其溶菌酶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对于鳗弧菌的侵入,魁蚶血液中溶菌酶含量由正常低值迅速增高并一直维持较高的含量,说明血液是魁蚶机体防御病原菌的主要免疫组织之一;魁蚶外套膜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对外界水环境的干扰始终保持较高的溶菌酶含量;鳃、斧足的溶菌酶含量均在注射细菌24 h之后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外套膜、鳃、斧足作为魁蚶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也能应对病原菌入侵,但反应较血液延迟;肝胰腺和闭壳肌的溶菌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推测肝胰腺和闭壳肌不是魁蚶的重要免疫组织或器官。本实验结果可为魁蚶抗病选育及免疫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参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思宇  甘振丁  韦文耀  吴嘉敏  夏振海  陈璟玥  王恬  钟翔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对断奶仔猪内源消化酶活性和胰腺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180头断奶日龄为28±2 d的杜长大仔猪(公母各半,体质量为7.8±0.6 kg),随机分成6组(每个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ON)或含有添加剂的日粮:300 mg·kg~(-1)抗生素(ANT组);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各300 mg·kg~(-1)(HRC组);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各100 mg·kg~(-1)(LRC组);300 mg·kg~(-1)白藜芦醇(RES组);300 mg·kg~(-1)姜黄素(CUR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与CON组相比,各添加剂组胰腺中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仅RES组胰腺糜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HRC、LRC、RES、CUR组空肠中淀粉酶、糜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回肠中HRC、LRC、RES组糜蛋白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HRC、LRC、RES、CUR组胰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含量显著下降(P<0.05),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HRC和LRC组胰腺过氧化氢酶(CAT)、GSH-Px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HRC组胰腺血红素氧合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由此可见,饲粮中联合添加白藜芦醇和姜黄素可以提高断奶仔猪小肠消化酶活性,同时能够提高胰腺的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由断奶应激带来的损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温晓健  巫建军  李永先  王璇  理永霞  张星耀  
[目的]以浙江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健康和枯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研究对象,探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前后马尾松树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为利用马尾松内生微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积累微生物种质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不同组织内的(根部、干部和针叶)真菌和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木霉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松材线虫取食木霉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真菌19个属共106个菌株和10个属共8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木霉属真菌。不同组织间真菌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干部和针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根部。健康马尾松真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2.37、0.87和0.51,高于枯死马尾松的1.72、0.76和0.39,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小于0.5。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细菌13个属共59个菌株和12个属共5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细菌。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中均为干部的细菌多样性最高,针叶的细菌多样性最低,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大于0.5。木霉作为马尾松树体内的优势类群,本次共分离到6个种,通过取食实验发现木霉FXY7显著抑制了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结论]健康马尾松树体内的真菌多样性高于枯死马尾松,二者的真菌菌群相似性较低,而且不同组织间真菌菌群相似性也较低,但健康和枯死马尾松的细菌群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松材线虫入侵会影响马尾松体内的真菌多样性,但对细菌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中还分离到多株可能对松材线虫病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菌,为探索松材线虫病的新型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