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83)
2023(18026)
2022(15590)
2021(14460)
2020(12249)
2019(28419)
2018(28345)
2017(54328)
2016(29786)
2015(33653)
2014(34029)
2013(33547)
2012(30985)
2011(28196)
2010(28143)
2009(25793)
2008(25354)
2007(22784)
2006(19494)
2005(16789)
作者
(87827)
(73455)
(72772)
(69579)
(46313)
(35425)
(33420)
(28754)
(27724)
(26215)
(24964)
(24646)
(23100)
(22919)
(22761)
(22725)
(22553)
(21688)
(20971)
(20881)
(18318)
(17976)
(17808)
(16745)
(16512)
(16419)
(16224)
(16197)
(14977)
(14751)
学科
(118981)
经济(118847)
管理(81980)
(81686)
(65427)
企业(65427)
方法(57966)
数学(50950)
数学方法(50254)
(39854)
(30998)
中国(30506)
业经(27608)
(27525)
农业(26268)
地方(23804)
(21405)
(20870)
贸易(20864)
(20228)
理论(19986)
(19682)
财务(19600)
财务管理(19557)
企业财务(18544)
(17903)
技术(17829)
环境(17512)
(17502)
银行(17434)
机构
大学(429497)
学院(428139)
管理(166434)
(165517)
经济(161732)
理学(145462)
理学院(143753)
研究(141457)
管理学(140903)
管理学院(140114)
中国(102167)
科学(91455)
(90414)
(78468)
(74295)
(71848)
业大(69015)
研究所(65996)
中心(65233)
(62487)
农业(61050)
财经(60360)
(59683)
师范(59100)
北京(56403)
(54888)
(50651)
(50464)
经济学(49718)
师范大学(47666)
基金
项目(296738)
科学(232294)
基金(214075)
研究(213423)
(187488)
国家(185888)
科学基金(158859)
社会(132670)
社会科(125513)
社会科学(125478)
(117600)
基金项目(113948)
自然(105142)
自然科(102697)
自然科学(102667)
自然科学基金(100814)
教育(99999)
(99061)
资助(88388)
编号(87640)
成果(71394)
重点(66663)
(65274)
(62931)
(60841)
课题(60635)
科研(57409)
创新(56772)
教育部(55573)
大学(55155)
期刊
(176733)
经济(176733)
研究(120418)
中国(78357)
(74158)
学报(74144)
科学(66218)
(56719)
管理(56421)
大学(55892)
学学(52611)
教育(51980)
农业(50308)
技术(37654)
(33501)
金融(33501)
业经(31589)
财经(28602)
经济研究(27632)
(24421)
(23950)
问题(23392)
(22743)
图书(22010)
技术经济(20374)
科技(20339)
业大(19680)
理论(19646)
统计(19446)
商业(18752)
共检索到606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广华  孙宽宁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外因推动和内因激发共同作用。对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乡村教师留守乡村的内源性因素,可以把握乡村教师的内在特征与需求,并给予相应支持和引领。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程序,通过对16位乡村青年教师的自述进行分析发现,情感归属和发展内驱是影响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核心因素,他们普遍从共生合作的教学环境、尊师重教的区域环境以及良好的家庭生活中获得归属感,从教育氛围浓厚的成长经历、社会为本的人生观和育人为先的价值观中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此,可以通过创设共生环境、树立尊师风尚和强化师资培养的乡村特色,以助力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秀红  刘善槐  
如何稳定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其中,青年教师的个体特征、现实需求、职业期待与组织环境供给的匹配度对员工的流动意愿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基于18省35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乡村青年教师流动意愿强,其中,工作负担、相对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氛围等因素作用显著。从匹配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政策定位与个体决策偏好不一致、职业期待与实际获得不匹配和组织环境与现实需求不对应是主要原因。为了建设一支总量稳定的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应全面分析乡村青年教师的个体决策偏好、现实需求和职业期待,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蔺海沣  张智慧  赵敏  
以H省14市州1 416名乡村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学校组织文化对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乡村青年教师组织承诺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整体偏弱,青年教师留岗意愿不强;学校组织文化与青年教师组织承诺、留岗意愿显著正相关;组织承诺能够显著预测青年教师留岗意愿,并在学校组织文化对青年教师留岗意愿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增强青年教师留岗意愿,亟须创设旨在葆育地方感的乡村学校组织家园文化空间,重塑旨在充盈获得感的乡村青年教师组织支持生态,夯实旨在培植认同感的乡村青年教师留岗资本积累,以此提高中国乡村青年教师留岗意愿能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谢涵  
随着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全面推广,乡村定向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当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现象突出,其深层缘由亟待研究。期内流动特指尚处于服务期内但主动选择解约并离开乡村学校的行动。理性选择视角下的期内流动,是乡村定向青年教师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行动”,其动因由个人实力、个体效益最大化、行动风险与收益评估、推力与阻力博弈等构成。基于22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期内流动路径包括读研深造、考编进城、考公及其他(自由行业等)四类,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质、资源拥有、待遇和地位、生活条件、个人发展需要、得失权衡、同辈参照及推力优势。此外,报考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时考生自主性缺场,是其入职后萌生“我要重新选择”的另一重要动因。为确保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多方利益主体应从满足个体效益需求、化解行动强推力、增强报考自主性及调整行动风险收益比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励其主动履约、高质从教。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万怡  
基于场域、惯习和资本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乡村易流动的中青年教师与非流动的老年教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场域角度分析,他们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不同;从惯习角度分析,与传统美德和等级观念淡化相关;从资本角度分析,中青年教师流动以实现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为诉求。实现城乡场域深度融合、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引入分层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轮岗交流,是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有效手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涛利  谢心怡  蒋凯  
在我国高校推行预聘长聘制的改革过程中,提高高校预聘制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对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K大学、H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预聘制青年教师在院系、学校和学术共同体三个层面的组织认同水平和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跨校比较分析。受院校声誉、院校结构、院校类型与院校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预聘制青年教师在与院校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调整不同层面的认同水平,并表现出一定的院校差异。培养和增强高校预聘制青年教师的组织认同应注重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构建以院系为主体、与院校特点相适应的青年教师发展体系,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艳  郑新蓉  
1949—1976年,中国乡村学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1976年全国乡村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学生分别以几倍、十几倍和几十倍的数字高于开始有统计资料的1962年。这种情况,没有大批教师的补充和任用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当时究竟采取了什么办法满足乡村教师队伍急剧扩充的需要呢?除了少量政府文件,很难找到相关文字资料,也没有研究成果可供参考。有鉴于此,口述史研究就成了弥补这一不足的好办法。本课题的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46位有代表性的乡村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口述资料,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发现,当时是采取政府配给和乡村自聘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乡村教师的补充任用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国家政策,把大批本地生长、出身不同、学历不一、水平参差的人员补充到教学第一线。这种方法造就了一批热爱教育、热爱乡村、师德高尚、锐意进取的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教育、文化、社会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今天新时代的乡村教育来说,历史上作为权宜之计的乡村教师补充任用办法,是值得借用的一面镜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林林  赵丽萍  许亚薷  
以分类发展为视角、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借助NVivo11软件,通过分析东部某省8所中职学校35名青年教师的4万字访谈文本,可以见得,约半数教师入职职校前有其他机构工作经历,他们初入职时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管理,最擅长的领域在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中职青年教师要实现普遍有效的专业发展须解决以下问题:大范围存在的职业倦怠感;专业发展志向高远与目标不明确并存的现象;专业发展偏向教育教学和管理,学科专业发展路径不清晰,个人兴趣特长存在提升困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郑新蓉胡艳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乡村教师口述史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历经五年访谈、打磨而成。包括:《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泥土上的脚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汪蓉  任婧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需求关注折射出青年教师行动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可能结果。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一所高职院校中的10位不同任教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有着复杂且富有层次的发展需求关注,由低到高顺次为发展的基本需求关注、发展的情感需求关注、发展的自我实现关注。基于研究发现,建议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开展更多质性研究,以探索更好的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和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志国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关系到学院未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的十分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从战略高度认真分析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较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桥   林群   肖建勇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是乡村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国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践行着三重公共生活:教师身份的学校公共生活、本地人身份的乡村社区公共生活以及跨身份的公共生活。这三重公共生活为乡村义务教育、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区公益事务提供了知识与智力支持。但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管理改革的深入,乡村教师公共生活实践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应根据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重构公共生活:重塑乡村教师知识分子角色,提升乡村教师参与乡村社会的理性能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村-校”命运共同体,厚植公共关怀与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教师管理制度公共空间,为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提供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柏华  林洋  严欣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乡村教师形象又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其独特的角色经历所形成的乡村教师形象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本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法,从角色理论视角对老中师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他们眼中的乡村好教师形象生成模型,归纳出乡村好教师形象的样态,最后提出了乡村好教师形象塑造策略,对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重塑和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李诗慧  
激励更多新生代青年主动选择乡村教师职业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5位新生代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内容分析发现,深厚的乡土情感和高度的职业认同是其主动入职的主要动因。这就启示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内外"兼顾激励教师;建构乡土取向的师范生招生、乡村教师选聘机制;加强职前教师乡土情感和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形塑关于乡村、乡村教师的正面想象,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和尊师重教风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2019年1月15日,"发现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研讨会暨《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丛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