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1)
- 2023(13159)
- 2022(10989)
- 2021(10230)
- 2020(8744)
- 2019(20112)
- 2018(19851)
- 2017(38136)
- 2016(20520)
- 2015(23197)
- 2014(23322)
- 2013(22953)
- 2012(21108)
- 2011(18997)
- 2010(18870)
- 2009(17349)
- 2008(17026)
- 2007(15300)
- 2006(12746)
- 2005(10858)
- 学科
- 济(85103)
- 经济(85012)
- 业(58056)
- 管理(56460)
- 企(44276)
- 企业(44276)
- 方法(42214)
- 数学(37971)
- 数学方法(37497)
- 农(33089)
- 财(23952)
- 农业(21908)
- 中国(21718)
- 业经(20025)
- 学(16921)
- 地方(16806)
- 制(16142)
- 贸(14614)
- 贸易(14612)
- 务(14313)
- 财务(14270)
- 财务管理(14234)
- 易(14219)
- 理论(13564)
- 企业财务(13560)
- 银(12684)
- 银行(12657)
- 技术(12277)
- 融(12203)
- 金融(12200)
- 机构
- 学院(292551)
- 大学(290335)
- 济(117940)
- 经济(115422)
- 管理(114726)
- 理学(100066)
- 理学院(98994)
- 管理学(97155)
- 管理学院(96589)
- 研究(92555)
- 中国(69300)
- 京(58975)
- 科学(57523)
- 财(54374)
- 农(53880)
- 业大(45818)
- 所(45598)
- 中心(45165)
- 财经(43681)
- 江(43331)
- 研究所(41636)
- 农业(41430)
- 经(39735)
- 范(37621)
- 师范(37211)
- 经济学(36762)
- 北京(35785)
- 州(34401)
- 经济学院(33489)
- 院(33126)
- 基金
- 项目(203151)
- 科学(160113)
- 基金(148063)
- 研究(147609)
- 家(128994)
- 国家(127879)
- 科学基金(110197)
- 社会(94341)
- 社会科(89240)
- 社会科学(89217)
- 省(80727)
- 基金项目(78862)
- 自然(71442)
- 自然科(69819)
- 自然科学(69796)
- 教育(68891)
- 自然科学基金(68561)
- 划(67179)
- 编号(60430)
- 资助(60056)
- 成果(48338)
- 重点(45731)
- 部(45339)
- 发(43453)
- 创(42519)
- 课题(40962)
- 创新(39670)
- 科研(39659)
- 国家社会(39215)
- 教育部(38985)
- 期刊
- 济(124565)
- 经济(124565)
- 研究(77213)
- 中国(54088)
- 农(53115)
- 学报(47086)
- 财(43497)
- 科学(42845)
- 管理(38070)
- 大学(36289)
- 农业(35334)
- 学学(34567)
- 教育(29156)
- 技术(26378)
- 融(25335)
- 金融(25335)
- 业经(23776)
- 财经(21225)
- 经济研究(19210)
- 经(18210)
- 问题(17120)
- 业(16476)
- 版(15902)
- 统计(14696)
- 图书(14335)
- 技术经济(14118)
- 策(13366)
- 理论(13147)
- 科技(12938)
- 商业(12900)
共检索到412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永君 钟楚原 罗剑朝
通过构建“产权-经营-治理”的关联性分析框架,本文以闽北、川西、鄂南典型村庄实践为例,研究农地规模经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地权整合性塑造乡村产业振兴的产权基础,经营嵌入性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地权整合性、经营嵌入性与乡村产业振兴成效密切关联;第二,从历史变迁来看,合作化时期、大包干时期以及市场化时期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呈现不同的地权整合性和经营嵌入性,且市场化背景下的农地入股模式最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第三,提升不同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地权整合性和经营嵌入性,是实现经营主体有效性、规模经营有效性以及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上述结论表明,夯实农地规模经营的产权基础及社会基础,能够在实现“主体有效”的基础上让“经营有效”成为可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晨 郑永君
嵌入与回应是组织振兴的两大机制,但两者的理论边界、逻辑关系、协同路径等仍待进一步探索。文章通过构建“嵌入-回应”分析框架,结合河南、广东、陕西省内3个乡村的案例比较,重点考察嵌入机制与回应机制不同组合下的乡村振兴效能,继而归纳总结“嵌入-回应”机制的运作逻辑和协同路径。研究表明:首先,嵌入侧重于党组织的自我调适,回应侧重于乡村社会的整体调适;其次,两者能够形成次序性、叠加态、耦合化的制度体系,其蕴含着以党组织的自我调适带动乡村社会整体调适的实践链条,以及结构重塑促进功能再造的理论内核;最后,两者的协同需要结合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乡村社会再组织化以及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实践要求实现嵌入对回应的带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常明杰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持续振兴的核心机制。培育能够融入村庄治理结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内生力量,建构村庄内源式发展的社会动员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大实践难题。本文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市场—行动—目标”分析框架。目前政府主导下的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建构,已经渐次发展成为国家派驻工作队制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不仅为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配置提供了直接力量来源,解决了村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畅通了人才返乡渠道,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搭建了社会动员平台。但同时,囿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探索才刚刚起步,实践中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健全、对选聘人员的角色认同存在偏差、管理考核不均衡、人员稳定性不足等具体限度。为此,要以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同机制和顶层设计为抓手,以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机制为宗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市场协同机制的推广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从嵌入到融入的实践转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詹国辉
在构建“政党嵌入-行政吸纳-民主协商”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A县案例进行考察发现,苏A县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了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以党组织嵌入,促成乡村凝聚力的提升;以行政吸纳,促成乡村行动力的提升;以民主协商,促成乡村内生活力的提升,有序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政治嵌入机制、行政吸纳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共同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回应力,以促成政党、国家与社会三元主体的有效互构,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詹国辉
在构建“政党嵌入-行政吸纳-民主协商”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A县案例进行考察发现,苏A县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了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以党组织嵌入,促成乡村凝聚力的提升;以行政吸纳,促成乡村行动力的提升;以民主协商,促成乡村内生活力的提升,有序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政治嵌入机制、行政吸纳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共同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回应力,以促成政党、国家与社会三元主体的有效互构,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芮东根
乡村空心化的报道日益增多,以乡村终结为代表的"地域衰退叙事"层出不穷。作为回应,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整体规划。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化之处在于乡村动力问题的分析和指导框架的更新。鉴于此,"抗逆力"与"公共性"两个活跃于社会科学的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着力点等方面各有千秋,若将两者的"动态能动性"与"常态反思性"相结合,就能捕捉到当今乡村"风险"与"常态"同在的两大特点,继而促使我们从"风险性的主动应对"和"常态性的公共性营造"两个角度思考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问题,有利于在"动静结合"之中对乡村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风险做到"攻守兼备",真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何畔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教师 新乡贤角色 公共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成晨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已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从乡村的空间性出发,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问题,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注入职业教育新动能。借鉴空间社会学的理论模型,构建乡村“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分析框架,重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治理的空间逻辑。其中,物质空间治理通过构建工学空间、实践空间和创客空间,提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促进乡村自然生态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精神空间治理通过赋能文化主体、激发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再生产、共创文化治理体系,重塑乡村公共精神,重构乡土文明价值;社会空间治理以治理主体“增志”提升“新农人”技术自觉,以治理客体“增技”建成数字化“差异乡村”,以治理手段“增能”加强城乡空间融合治理能力,以治理机制“增效”促进乡村全域协同共生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亟待开辟空间治理新领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教育强国与农业强国建设,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自然不可缺位。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却陷入了"公共性危机"的旋涡,集中表现在"普教化"倾向、代际跃迁功能的沦落、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的异化、缺乏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等多个方面。面向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要着力突破公共性危机的钳束,加快体制机制变革,树立起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多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发展效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岩
农村社区教育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呈现典型的公共性。其公共性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理解,一是价值维度,侧重体现农村社区教育在维护公共利益、塑造公共精神方面表现出的核心价值;二是实体维度,重点关注农村社区教育在解决公共问题、培育社会资本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基于此,本文结合“原子化之困”“碎片化之困”和“粗放化之困”表征,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公共性消解困境,提出了重塑公共性的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价值维度:推动核心价值引领发展;结构维度:加强多元主体有效共治;功能维度:促进服务供给精准高效,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提供启示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区教育 社区治理 公共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建明 张理剑
随着国家城乡融合和农村三产联动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已不仅是涉农职业院校的任务,也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的使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虽日益加强,但职业教育难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度较低,其根源在于共生环境营造不足、共生模式演化不强、共生单元联动割裂。因此,需贯通国家战略与产业结构,营造共生环境;互通校地比较优势,优化共生模式;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联动共生单元,使双方充分共享协同共生的溢出效应,满足乡村振兴全面需要和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