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7)
- 2023(11116)
- 2022(9848)
- 2021(9305)
- 2020(7786)
- 2019(18035)
- 2018(17877)
- 2017(34539)
- 2016(18725)
- 2015(21484)
- 2014(21324)
- 2013(21064)
- 2012(18963)
- 2011(16886)
- 2010(16602)
- 2009(15043)
- 2008(14365)
- 2007(12371)
- 2006(10860)
- 2005(9241)
- 学科
- 济(72926)
- 经济(72843)
- 管理(53154)
- 业(48667)
- 企(41303)
- 企业(41303)
- 方法(34496)
- 数学(29828)
- 数学方法(29466)
- 中国(19902)
- 农(18556)
- 学(18198)
- 财(16946)
- 地方(16707)
- 业经(16581)
- 贸(12592)
- 贸易(12585)
- 理论(12472)
- 农业(12271)
- 和(12145)
- 易(12108)
- 环境(11717)
- 制(11480)
- 技术(11447)
- 务(10831)
- 财务(10749)
- 财务管理(10727)
- 划(10113)
- 教育(9969)
- 企业财务(9878)
- 机构
- 大学(264657)
- 学院(262729)
- 管理(105473)
- 济(97568)
- 经济(95269)
- 理学(92272)
- 理学院(91150)
- 管理学(89390)
- 研究(89374)
- 管理学院(88954)
- 中国(63530)
- 科学(59840)
- 京(57411)
- 农(45736)
- 所(45504)
- 业大(43116)
- 财(42530)
- 研究所(42077)
- 中心(39521)
- 江(37048)
- 农业(36349)
- 北京(36117)
- 范(35213)
- 师范(34794)
- 财经(34755)
- 院(33228)
- 经(31652)
- 州(30695)
- 技术(29226)
- 师范大学(28318)
- 基金
- 项目(189070)
- 科学(147668)
- 基金(136737)
- 研究(133536)
- 家(121013)
- 国家(120046)
- 科学基金(102533)
- 社会(81787)
- 社会科(77381)
- 社会科学(77357)
- 省(74746)
- 基金项目(73995)
- 自然(70317)
- 自然科(68677)
- 自然科学(68657)
- 自然科学基金(67404)
- 划(63533)
- 教育(60803)
- 资助(56250)
- 编号(53679)
- 成果(42419)
- 重点(42322)
- 部(40430)
- 发(40081)
- 创(39287)
- 课题(37433)
- 科研(36838)
- 创新(36595)
- 计划(36030)
- 大学(34409)
- 期刊
- 济(105059)
- 经济(105059)
- 研究(75099)
- 中国(47181)
- 学报(46806)
- 科学(42408)
- 农(40562)
- 管理(37801)
- 大学(34316)
- 学学(32308)
- 财(29778)
- 农业(28856)
- 教育(28443)
- 技术(24179)
- 融(18151)
- 金融(18151)
- 业经(17617)
- 经济研究(16852)
- 财经(15814)
- 图书(15101)
- 业(14693)
- 科技(14036)
- 问题(13341)
- 经(13340)
- 理论(12968)
- 业大(12514)
- 版(12377)
- 技术经济(12223)
- 实践(12113)
- 践(12113)
共检索到371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京辞 张雅丽
港口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以及所形成的港口物流空间对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引入时滞参数后的引力模型,选择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质量"指标定量研究两港物流空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青岛和日照港物流空间的实证分析,解释两港物流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1)青岛港对日照港的影响先于日照港对青岛港的影响。2)青岛和日照港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时滞为3-6年左右。3)比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质量"指标得出的相关系数大小,发现青岛港物流空间对于日照港物流空间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港口货物吞吐量,而不是GDP上;相反,日照港对青岛港物流空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GDP的拉动上。
关键词:
港口物流 空间相互作用 相关系数 时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红启
从产生原理的角度、用修正的Wilson模型刻画物流空间相互作用。根据该模型获得"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负荷"两个参数。作用强度的大小能够反映物流服务供给的合理与否;相互作用负荷增大的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是进行物流设施建设的主要方位,由相互作用负荷的变化确定的物流设施的规划建设在空间方位上表现出交替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卞显红 沙润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相互作用 模型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卫阳 王发曾 秦耀辰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由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端于西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引进和实证,在理论研究上还有待深入。本文分析了几种主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机制和原理,考虑到断裂点模型应用较广,经过了较多的实践验证,重点探讨了该模型的缺陷、演进和扩展形式,从理论上论证了将空间分割原理和断裂点模型结合的扩展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影响空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以及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物流分析、设施选址、市场影响力的分析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分析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演进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地理学以复杂的自然、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最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是推动其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小真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产生于上世纪末,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与应用已大大地超过了最初形态所显示的范围。进入六十年代以后,此模型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与物理学引力定律有本质区别,而且还能用一个模型衍生出内容丰富的模型体系,把原来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在西方学术界,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然而,在我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何颖
引力模型是衡量两地间空间相互作用力的常用模型。文章首先选取多个衡量地域质量的指标,对两地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估。用两地间多种运输方式的权重、时速、货币成本等因素来取代传统惯用的空间距离,构建了新的引力模型表达式。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用新的表达式测算了新旧城区的空间相互作用力,分析了新旧城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并指出了对新旧城区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新旧城区 南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姚辉 赵晓园 高启杰
基于中国省域层面10大农业科技专利分类数据,通过测算区域农业科技专业化指数、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优势,分析中国省域农业科技发展走向,同时,构建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指数,表征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趋势,明晰各省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差距;最后,借鉴引力模型,测度由区域农业科技知识流动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发现:2000-2018年我国大部分省域农业科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省域优势农业科技数量开始回落;大部分省域间农业科技知识流动距离偏小,各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呈现出同构化;部分省域农业科技结构差异较大。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与举措。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蕾 张耀光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关键词:
沿海经济区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吕春阳 邹姣
为比较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三种交通方式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贡献率的大小,本文基于是否考虑货币成本两种情况下构建三种不同的路网系统,利用重构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的贡献率最大,基于最小综合成本和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5%和73%,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公路的依赖程度很高;高速铁路可以极大缩短城市间出行时间,但票价的增加大体中和时间成本的节省,基于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为22.2%,大大高于普通铁路的4.8%,且其带来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加沿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站点城市显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关键词:
不同交通方式 空间相互作用 贡献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吕蕊 张学斌 朱艳芬 周文霞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2)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3)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吕春阳 郑伊硕 邹娇
为比较公路、普通铁路、高速铁路三种交通方式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贡献率的大小,文章基于是否考虑货币成本两种情况下构建三种不同的路网系统,利用重构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对京津冀空间相互作用的贡献率最大,基于最小综合成本和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3.5%和73%,表明京津冀各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公路的依赖程度很高;高速铁路可以极大缩短城市间出行时间,但票价的增加大体中和时间成本的节省,基于最小时间成本的贡献率为22.2%,大大高于普通铁路的4.8%,且其带来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增加沿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站点城市显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