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07)
- 2023(3528)
- 2022(3020)
- 2021(2818)
- 2020(2646)
- 2019(6109)
- 2018(6039)
- 2017(11428)
- 2016(6043)
- 2015(6730)
- 2014(6279)
- 2013(5932)
- 2012(5344)
- 2011(4839)
- 2010(4951)
- 2009(4513)
- 2008(4290)
- 2007(3617)
- 2006(3114)
- 2005(2682)
- 学科
- 济(27610)
- 经济(27595)
- 方法(15559)
- 数学(14604)
- 数学方法(14249)
- 管理(13834)
- 业(12521)
- 企(10909)
- 企业(10909)
- 学(7977)
- 中国(4782)
- 地方(4645)
- 农(4336)
- 财(4327)
- 理论(4078)
- 业经(3688)
- 贸(3636)
- 贸易(3634)
- 环境(3597)
- 关系(3577)
- 易(3489)
- 和(3388)
- 税(3230)
- 技术(3076)
- 税收(3009)
- 收(2973)
- 划(2961)
- 农业(2826)
- 对外(2789)
- 制(2698)
- 机构
- 大学(82103)
- 学院(81712)
- 管理(30842)
- 济(30398)
- 经济(29788)
- 研究(29779)
- 理学(27492)
- 理学院(27134)
- 管理学(26086)
- 管理学院(25945)
- 科学(21472)
- 中国(21439)
- 京(16786)
- 所(15936)
- 农(15716)
- 研究所(15047)
- 业大(14097)
- 中心(13344)
- 财(12887)
- 农业(12626)
- 江(11933)
- 院(11646)
- 范(10965)
- 师范(10755)
- 财经(10670)
- 北京(10440)
- 室(9913)
- 经(9786)
- 研究院(9593)
- 省(9412)
- 基金
- 项目(62567)
- 科学(49402)
- 基金(46425)
- 家(42783)
- 国家(42531)
- 研究(40107)
- 科学基金(35908)
- 自然(25923)
- 自然科(25378)
- 自然科学(25377)
- 自然科学基金(24873)
- 社会(24745)
- 省(24735)
- 基金项目(24134)
- 社会科(23562)
- 社会科学(23557)
- 划(21598)
- 资助(20034)
- 教育(18893)
- 重点(15170)
- 编号(14807)
- 计划(13575)
- 发(13250)
- 部(13114)
- 科研(13047)
- 创(12798)
- 创新(12028)
- 科技(11879)
- 大学(11119)
- 成果(11079)
共检索到112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原大山 刘志鸿 马培振 孙秀俊 周丽青 李转转 徐东 吴彪
为了解青岛沿岸潮间带贝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资源状况,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5月(春季)和2022年10月(秋季)对青岛沿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及砂质和基岩混合海岸类型的8个典型站位的潮间带贝类资源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各站位贝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结构参数,并采用相似性系数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方法进行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岛沿海潮间带共鉴定出贝类40种,沧口发现的贝类物种数最多,达到18种,金口最少,仅发现6种;各调查站位的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同一站位贝类优势种的种类和优势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季优势种主要是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砂海螂(Mya arenaria)和矮拟帽贝(Patelloida pygmaea)等,秋季优势种主要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春季和秋季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0.85~1.84和0.66~2.00,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6~1.97和0.62~2.96,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0.84和0.31~0.98,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3个站位为前桃园、鳌山卫和沧口;春秋两季各站位群落聚类结果有所不同,红石崖和金口始终分别为单独一支,沧口和王哥庄始终聚为一类,前桃园和鳌山卫始终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底质类型对青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查明了青岛不同底质潮间带的贝类资源状况,为青岛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潮间带 底质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优势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葛广玉 周丽青 井浩 吴宙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杨玉敏 赵丹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长山列岛 潮间带 贝类 多样性指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邹莉 张龙 张宾 水柏年
于2009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分别在浙江温州、台州、宁波和舟山各选取2个站点,在其岛礁区潮间带采集贝类样品,调查贝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征,共鉴定出贝类26种,隶属3纲、11目、16科、22属。春季,高生物量分布于8号站位(499.11g/m2),高密度分布于3号站位(145.67ind/m2),低生物量和低密度皆分布于1号站位(31.96g/m2、36.92ind/m2);秋季,高生物量和高密度皆分布于8号站位(206.82g/m2、93.00ind/m2),低生物量和低密度也分布于1号站位(26.92g/m2、38.91ind/m2)。采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相结合作为贝类优势种衡量...
关键词:
岛礁区 贝类 种类 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洽儿 孙典荣 李纯厚 张汉华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3个主要岛礁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35科80种,以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藻类植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4%,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31.31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1867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藻类居首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H′)属甚高水平,分布范围在3.32~3.57,平均为3.42;均匀度(J)为0.81~0.87,平均为0.84。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邬立岩 徐巍 胡艳清 宋玉秋 崔跃峰 吕双双 任文涛
从仿生学角度,对比3种典型潮间带贝类冲蚀磨损试验结果,分析贝壳表面非光滑结构的冲蚀磨损机理,为提高秧爪耐磨性探索结构仿生学设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东方扇贝(Dongfang shell)、魁蚶(Bloody clam)、毛蚶(Ark shell)壳表进行形貌分析,确立其结构特征参数,利用Solidworks建立表面冲蚀过程简化模型;通过冲蚀磨损试验,获得3种贝类样品的不同耐磨性能,在冲蚀粒径为0.35~1.0mm,冲蚀速度为1.5m.s-1条件下,魁蚶的失重比最小,仅为2.11%,低于东方扇贝和毛蚶。魁蚶表面的凹槽结构可减小冲蚀法向力,从而减小冲蚀微压痕。另外,表面微结构延长了...
关键词:
仿生研究 潮间带贝类 冲蚀磨损 秧爪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楠楠 范瑞良 陈渊戈 欧阳珑玲 姜伟行 全为民
为掌握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现状,于2019年春季和秋季在启东沿海滩涂开展底栖贝类调查,分析了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栖息密度、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可为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调查共记录到30种底栖贝类,其中腹足纲14种、双壳纲16种。沿潮间带高程梯度,底栖贝类平均栖息密度空间格局呈现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的分布规律。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优势物种为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和泥螺(Bullacta exarata)。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可分为3个类群:Q1 (吕四港)断面3个潮区为第一组群,特征性物种为彩虹明樱蛤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Q8 (启兴沙)断面3个潮区及个别中部断面的中、低潮区为第二组群,特征性物种为薄片镜蛤和泥螺;其余中部断面为第三组群,特征性物种为文蛤和四角蛤蜊。典范相关分析法(CCA)显示:四角蛤蜊和文蛤的栖息密度均与砂质含量和D50(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黏土的含量呈负相关;彩虹明樱蛤的密度分布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与砂含量呈负相关性;薄片镜蛤的分布与TOC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对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的种类、数量和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红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比较单一,仅鉴定出硅藻和甲藻2门,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5属8种,甲藻门2属2种,其中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有4种。从数量来看,舟形藻Naviculasp.的数量最高,占底栖微藻总量的24.6%,其次是曲舟藻(Pleurosigmasp.),占底栖微藻总量的15.8%,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多甲藻Peridiniumsp.的数量最少,均占总量的1.8%。底栖微藻的个体数量为3...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敏 李龙 李海波 王祖华
[目的]解析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地区典型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可见的地上植物群落和未知的地下真菌群落结构间的关联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梵净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根系真菌群落结构在植被类型间的差异,FUNGuild对真菌进行功能预测,并分析真菌群落与土壤性质、细根性状和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门,undefined saprotroph、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植物病原菌、内生真菌、寄生性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类群。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的显著差异功能类群分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真菌群落组成在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真菌多样性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矮林,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在亚高山矮林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BT分析表明,根碳含量是影响真菌丰富度的首要因子,叶干物质含量是影响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的首要因子。冗余分析揭示植被类型、土壤p H、根碳含量和叶碳含量显著影响真菌群落;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细根性状和土壤性质,叶性状影响最小。差分解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细根性状和土壤性质,叶性状影响最小。[结论]植被类型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真菌功能类群与植被类型间存在某种特定联系,植物性状对根系真菌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姜祖辉 陈瑞盛 王俊
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
关键词:
青岛 底栖微藻 叶绿素 脱镁叶绿素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亚瞿 徐兆礼 杨元利
重点探讨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度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中小型浮游桡足类有71种,4季皆出现的种类比例高达83.1%,种类季节变化不大明显。种数平面分布呈南部高、北部低、外海高、近海低的分布特征,种数分布与该海域水团势力消长相关,在水系交汇处,种类较多的往往位于暖流的一侧。4季共出现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主要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affinis)等,但在秋季,上述优势种类由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理乐 刘琪璟 闫伯前 朱教君
Qianyanzhou(QYZ) Ecological Station established in 1983 with an area of 204 hm~2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Before 1982,herbs had been dominant,sparsely dotted with shrubs.After 20-year restoration of the vegetation,the vege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th fores...
关键词:
人工林 群落类型 群落垂直结构 优势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邱哲文 刘婧 赵开彬 吴惠仙 薛俊增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景雪 张培玉 王宗兴 郑明刚 高萍 曲凌云 郑风荣
为了研究近海贝类开放养殖水域、细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与水产动物发病的关系,本实验于2019年7—11月采集黄岛某开放养殖水域不同样点海水样本,分析不同水质因子(水温、盐度、pH、溶解氧、叶绿素a、氨氮、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动态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月份水样本和栉孔扇贝组织样本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探讨了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水样本细菌群落结构共检测到42个门,94个纲。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及厚壁菌门等组成,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不同月份,细菌OTU水平多样性分析结果为11月>9月>7月>10月>8月;弧菌OTU水平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弧菌的多样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与水温的变化趋势一致,8月养殖区多样性高于对照区。RDA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μg/L)和亚硝酸盐(mg/L)的浓度对门水平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磷酸盐含量(mg/L)和DO(mg/L)对弧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扇贝组织样本细菌群落结构共检测出45个门,软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主要包括支原菌属,与磷酸盐含量(mg/L)具有显著正相关。弧菌优势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7—11月养殖环境中的优势菌为溶藻弧菌和哈维弧菌。研究表明,养殖活动通过改变水体中的叶绿素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对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磷酸盐和DO的变化对弧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贝类疾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贝类养殖 环境因子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学文 潘志贤 史亮涛 钱坤建 王春雪 闫帮国 纪中华
为了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常见的2个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在2个群落的0~20 cm(表层)和20~40 cm(深层)取样,分析了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结果表明:全氮、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2个群落内存在着显著差异,全磷和全钾随深度的变化不显著。在坡柳群落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剑麻地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深度对坡柳的速效磷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对剑麻的速效磷变化却十分明显。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养分 Pearson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