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
2023(809)
2022(704)
2021(654)
2020(551)
2019(1208)
2018(1176)
2017(2127)
2016(1169)
2015(1432)
2014(1549)
2013(1448)
2012(1465)
2011(1168)
2010(1174)
2009(1086)
2008(1171)
2007(990)
2006(801)
2005(779)
作者
(2926)
(2308)
(2291)
(2260)
(1515)
(1162)
(1072)
(909)
(891)
(883)
(857)
(792)
(767)
(711)
(699)
(691)
(683)
(678)
(641)
(635)
(616)
(597)
(578)
(561)
(523)
(517)
(511)
(493)
(490)
(481)
学科
(4139)
经济(4133)
文化(3716)
教育(2738)
(2289)
企业(2289)
理论(2285)
产业(1901)
方法(1880)
市场(1870)
业经(1810)
文化产业(1767)
文化市场(1767)
中国(1764)
(1745)
政治(1685)
思想(1673)
思想政治(1595)
政治教育(1595)
治教(1595)
(1576)
德育(1571)
管理(1553)
世界(1537)
经济理论(1498)
企业经济(1385)
研究(1187)
地方(1018)
专题(910)
专题研究(909)
机构
大学(16170)
学院(15702)
研究(5719)
管理(4747)
(4569)
经济(4400)
(4111)
师范(4099)
理学(3942)
理学院(3831)
(3827)
管理学(3710)
中国(3695)
管理学院(3659)
师范大学(3338)
科学(3286)
教育(2979)
(2763)
(2638)
北京(2496)
研究所(2456)
中心(2398)
(2171)
(2169)
(1943)
职业(1841)
技术(1803)
财经(1649)
社会(1627)
(1566)
基金
项目(9128)
研究(8163)
科学(7127)
基金(5824)
社会(5162)
社会科(4803)
社会科学(4803)
(4710)
国家(4610)
教育(4070)
成果(3994)
编号(3943)
科学基金(3802)
(3761)
(3193)
文化(3085)
基金项目(2916)
课题(2871)
(2685)
项目编号(2607)
规划(2288)
(2190)
资助(2163)
重点(2163)
(2156)
(2150)
研究成果(2090)
(1978)
(1953)
(1952)
期刊
(6848)
经济(6848)
研究(6205)
教育(5934)
中国(4394)
学报(2418)
管理(2261)
图书(2220)
科学(2184)
大学(2177)
书馆(1914)
图书馆(1914)
(1785)
学学(1757)
(1721)
世界(1702)
(1380)
论坛(1380)
农业(1299)
(1205)
高等(1171)
技术(1158)
职业(1149)
(1093)
国际(1083)
(1064)
高等教育(1060)
财经(1058)
(993)
(972)
共检索到27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彭秀兰  
转型时期的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青少年文化世界的本质是"生成中"的关系总和,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信仰的关系中,青少年处于求真向求善、代际关系向伙伴关系、"自我"向"超我"、盲目向理性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是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注重的是文化生态中主体的觉醒与主体的发展过程。德育的使命在于创建一个由道德引领的和谐文化系统,其建构应当贯彻主体性、整体性、互动性、内在性等基本原则。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吕卫华  
身体是每个人自我的标志性特征,身体意向涵盖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型容貌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以及主观层面的评价和感受。对身体意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层面能否健康发展;对外表吸引力的肯定程度,是青少年建构身体意向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有效预测其同伴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考察因素。偏见和歧视、社会影响和人际知觉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建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发挥德育的功能,正视大众传媒和重要他人的效应,审视"多数的无知"的消极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引发的态度问题,引导青少年获得客观全面的自我认同、积极正向的自我定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卢乃桂  王芳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芳  
当代流行文化已构成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外部情境。文章对流行文化影响下青少年自我认同认知过程模型进行分析,认为媒介流行文化和群体流行文化构成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重要信息源,经过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青少年完成自我认同的感知觉过程,自我认同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强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晓燕  
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现象在我们国家初显端倪,并具有相异于西方国家的问题表征以及形成机制。作为一种学生亚文化,“反学校文化”既有其消极影响,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改进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以及良好的文化判断力,既是引导学生文化合理建构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淑萍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和符号体系,为消费社会生活提供价值解释和支持。消费文化构成了青少年成长的时代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作为德育主体应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寻求破解消费文化消极影响之策略。在正视消费文化的基础上,坚守学校的育人操守,创新德育思路,提升德育对世俗生活的调解力;变革德育内容与方法,挖掘消费文化中的积极资源,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契合度;搭建开放式道德实践平台,使青少年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力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翔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越来越方便、快捷,它也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影视作品对于青少年的德育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结合了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影视作品的德育功能、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思想积极和负面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性的发挥它的德育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亚  
随着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获取机会成为青少年信息生活的主要特征。然而,信息资源和设备的普及并不等同于青少年可以很好地参与信息生活。青少年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参与群体,其信息生活的状况需要被全面地观察和研究。本文采用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视角观察青少年作为信息活动主体参与信息生活的综合状况。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访青少年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知觉性信息实践,缺乏开展目的性信息实践的机会;信息实践表现出类型单一、时空受限和智识程度较低的特征;个人信息世界中的基础信息源和信息资产都十分有限。依据“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这些青少年的信息实践构建出的是狭小的信息世界。本文研究发现有助于图书馆学及教育学提高对于青少年信息生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证明深入解析教育实践对青少年信息世界的影响机制是有必要且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表9。参考文献23。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文新  李静雅  赵景欣  
采用问卷法对460名犯罪青少年与582名未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了犯罪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特点、情绪适应的状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显著高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而未犯罪青少年关于他人与关于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差异不显著。同时,犯罪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未犯罪青少年,而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未犯罪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与未犯罪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均可负向预测抑郁,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犯罪青少年认为自己比他人受到的对待更为不公正,且存在着严重的情绪适应问题;犯罪青少年良好的公正信念有利于其狱内的情绪适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熊汉富  
农村社会青少年文化消费不良状况丞待改善熊汉富农村社会青少年,作为活泼好动、好奇求新、思想可塑性大、经济自主性小的特殊农民群体,在文化消费上必然存在着不同于成年农民的特点和要求。而且,他们又是跨世纪的一代,更肩负着下世纪初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使命。因此,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慧  
为了提升通过文化载体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更有针对性地选好用好路径与载体,本研究以江苏省青少年群体为调查对象,数据分析与获取现状文化载体传播对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总结得出文化传播载体的供给主要问题,分别从"推动文化精品创作、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班建武  
身份认同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的基本内容,导源于青少年时期内在的特殊矛盾。与80前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在认同话语、认同方式、认同策略以及认同的基本价值内核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这与社会财富的空前增多,公民个人生活自主权的扩大、大众文化与传媒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婕  
分析美国青少年阅读活动和我国青少年读书节的主题语在宣传内容、表达方式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美青少年阅读主题语的文化差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沈建华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包括: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发扬"克己复礼、注重修身"的道德教育理念,增强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识和道德实践水平;传承"天人和谐"的传统美德,提升青少年公民道德意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链接包括:加强课程建设,搭建多元平台,创新教育方法,重视师资培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克平  谢俏静  
采用《青少年本民族文化认同问卷》、《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卷》和《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学校影响因素问卷》等工具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427名学生、对照学校2287名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其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差异及广西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对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结果显示:(1)试点学校与对照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试点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学校的水平;(2)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显著;(3)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能显著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