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7)
2023(12000)
2022(10507)
2021(9687)
2020(8149)
2019(18751)
2018(18686)
2017(35607)
2016(19687)
2015(22020)
2014(21711)
2013(21619)
2012(19916)
2011(17776)
2010(17532)
2009(15958)
2008(15289)
2007(13305)
2006(11626)
2005(9997)
作者
(60127)
(49942)
(49784)
(47061)
(31730)
(24195)
(22342)
(19773)
(19168)
(17760)
(17256)
(16950)
(16007)
(15897)
(15582)
(15447)
(15282)
(14973)
(14331)
(14309)
(12791)
(12189)
(12177)
(11410)
(11250)
(11108)
(11033)
(10872)
(10171)
(9968)
学科
(72219)
经济(72136)
管理(54103)
(50344)
(42490)
企业(42490)
方法(34572)
数学(29726)
数学方法(29334)
(21637)
(19218)
中国(18430)
(17997)
业经(16166)
地方(14837)
环境(13850)
农业(12816)
(12814)
理论(12775)
(12586)
(12202)
贸易(12192)
技术(11918)
(11799)
(11533)
财务(11474)
财务管理(11454)
(11286)
企业财务(10902)
(10424)
机构
大学(277290)
学院(273901)
管理(107172)
(99816)
经济(97445)
研究(97179)
理学(93418)
理学院(92332)
管理学(90411)
管理学院(89977)
中国(69907)
科学(66813)
(60785)
(53893)
(50985)
业大(49206)
研究所(47375)
(44216)
中心(43540)
农业(42573)
(39650)
北京(38625)
(36434)
(36272)
师范(35970)
财经(35943)
(32815)
(32200)
技术(30763)
(30456)
基金
项目(199830)
科学(154587)
基金(143825)
研究(138183)
(129674)
国家(128650)
科学基金(107893)
社会(83271)
(78762)
社会科(78641)
社会科学(78612)
基金项目(77311)
自然(74986)
自然科(73154)
自然科学(73130)
自然科学基金(71800)
(67738)
教育(62298)
资助(59303)
编号(55062)
重点(45783)
成果(43824)
(42454)
(42219)
(41121)
计划(39967)
科研(39531)
课题(38526)
创新(38422)
科技(35962)
期刊
(106692)
经济(106692)
研究(76927)
学报(55408)
中国(49677)
科学(48482)
(47928)
大学(40262)
学学(38207)
管理(38014)
农业(33441)
(31429)
教育(29430)
技术(21956)
(19763)
金融(19763)
业经(17960)
(17575)
林业(16608)
经济研究(16418)
财经(16397)
科技(15671)
业大(15446)
图书(15150)
(14328)
问题(13924)
(13776)
理论(13363)
资源(13329)
实践(12474)
共检索到390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明坚  陈启常  李铭红  史美中  曹剑波  
1990年至今对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报道了死地被层现存量,死地被层(包括L、F、H三亚层)和土壤(包括A、E、B三层)中C和8种养分元素的分布,以及植物对养分元素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死地被层现存量为14.141t/hm2,其中H>F>L.死地被物中9种元素含量和贮量大小依次为C>N>Ca>Mn>K>Mg>P>Zn>Cu,而土壤中为C>N(K)>K(N)>Mg>Mn>Ca>P>Zn>Cu。与其它地区相比,本区土壤中Mn和N的含量较高而P和Ca较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自表层至深层,C、N、Ca、M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的含量均在表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明坚  
研究了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和黄山西北坡4 个不同发育阶段青冈常绿阔叶林(7 龄林、20 龄林、40龄林和近熟林) 的动态特征。青冈林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类组成体现出以青冈和其它常绿种类占优势,并伴有一定比例落叶成分的特征。群落的叶面积7 龄时比20 龄高,20 龄后逐渐增大,近熟林中达12-8 。个体密度和物种数在林木层、藤本植物和草本层中以7 龄时为最高,7 龄林中缺乏的下木层则在后3 个阶段中呈上升态势。4 个阶段林木层、下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 - Wiener 指数分别为3-32 ~4-88 、3-59 ~4-14 、1-14 ~2-36 ,其动态与结构和物种数相似。优势种青冈能在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蔡飞  陈爱丽  
青冈林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最主要的类型之一。本文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建德山区青冈林中主要种群的大小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该区青冈林中的优势种青冈、石栎的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倒J字型,为间歇型种群。青冈种群的分布格局随着年龄增长从集群分布变化到随机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本文还详细分析了群落中不同层次主要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原因,还对无性系青冈种群数量结构及其动态作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贵  项文化  赵仲辉  樊刚惟  杨丹  
钾(K)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K含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森林经营活动和树种组成不同,森林土壤中K含量差异性较大,表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在1hm2石栎-青冈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10 m×10 m小样地中心位置,分采集0~10、10~20和20~30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K元素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土壤K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土壤K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元素(有机C、N、P)、地形因子(海拔、凸凹度和坡度)和凋落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壤K含量平均值为28.04 g/kg,为中等变异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20~30cm土层中K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起帆  熊勇  余泽平  刘骏  刘小玉  习丹  
【目的】研究海拔梯度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氮有效性的影响,揭示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氮组分的海拔差异性,为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个海拔梯度(400、600、800、1 000、1 200 m)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析海拔梯度与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关系。【结果】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随海拔的上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1 000 m海拔均显著高于400、600和1 200 m海拔。随着海拔的上升,表层土壤铵态氮(0~20 cm)和硝态氮(10~20 cm)含量显著降低,而深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20~40 cm)含量则先在600 m海拔显著增加后快速下降。土壤总活性氮占全氮的比例随海拔的升高出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氮组分所占的比例。海拔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各活性氮组分与土壤湿度、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海拔梯度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总有机碳的变化是引起不同海拔高度上土壤活性氮组分变化的重要因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柳  曹敏敏  鲁建兵  郑翔  刘胜龙  姜姜  
【目的】探明浙江凤阳山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方法】采集海拔343、765、1 364、1 611 m处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海拔的关系。【结果】凤阳山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多于真菌,中低海拔(343和765 m)共有的OTU数目较多;Chao 1指数随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Shannon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门水平上,细菌群落优势类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43.77%~51.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1.18%~35.77%)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24%~7.99%);真菌群落优势类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33.16%~67.35%)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22.98%~46.78%)。相对丰度前10位的细菌门中,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海拔变化引起了凤阳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并且温度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图5表6参4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德强  徐庆  张蓓蓓  陈婕  刘世荣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的水分来源、不同强度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运移过程及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为研究降水格局变化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及区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氘同位素技术,比较不同降水条件下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水δD与潜在水源(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δD,阐明土壤水的水分来源和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二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不同强度降水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结果】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水δD介于大气降水δD和浅层地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纲惟  项文化  雷丕峰  邹丽梅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玉洪  
哀牢山纵贯云南高原中部,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对云南季风气候有其独特的作用,特别在哀牢山北段山顶部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的森林气候更具有其独特的分布特征。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获取森林内的各种气象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帅锋  刘万德  苏建荣  张志钧  刘庆云  
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恢复15年及30年群落的野外调查及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试验,探讨其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中共有1667粒种子萌发,分属30科65属76种;恢复15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最高,每m2达(361±69.87)粒,原始林次之,为(142.5±27.5)粒,恢复30年群落最低,为(108.33±30.01)粒;恢复30年群落土壤种子库多样性最高。种子生存策略与群落结构是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3种群落类型土壤种子库生活型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恢复15年群落中1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密度要显著高于恢复30年群落。恢复15年与3...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杜华强  汤孟平  崔瑞蕊  
采用地统计相关原理分析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发现:①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而碱解氮、全氮和有效磷空间自相关为中等程度;速效钾在不同的步长和间距范围下,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的模型不同,其空间变异比较复杂,在不同尺度下空间格局存在差异;②决定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尺度以碱解氮最大,为4.21~169.50 m,而有效磷的空间异质性尺度最小,为4.21~50.20 m;③分形维数大小定量反映了不同营养成分空间格局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速效钾分形维数较大,尺度依赖性强,空间格局复杂;有机质分形维数最小,空间相对简单;全氮、有效...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雨虹  范少辉  罗嘉东  
[目的]为探讨毛竹向邻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定位站常绿阔叶林、2∶8竹阔混交林、8∶2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土壤性质和水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常绿阔叶林在毛竹扩张过程中,土壤碳元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持水量和现有贮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各指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论]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思玉  郑世群  
分析了福建省龙岩市笔架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植物 186种 ,隶属于 75个科 132属 ,物种种类丰富 ,是由多个种群共建的群落。在水平空间上 ,8个可能的共建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 ;在垂直空间上层次分化明显 ,在群落垂直结构的 5个层次中 ,乔木层第 2亚层除物种丰富度外 ,其他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标在各层次中是最大的 ;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分居第 2位 ,群落均匀度则居第 3位 ;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居第 1位 ,但群落均匀度最小 ;乔木层第 1亚层除群落均匀度居第 2位外 ,其他指标均最小 ;藤本的物...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简敏菲  刘琪璟  梁跃龙  唐培荣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典型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群落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科属组成,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科,优势树种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物种数量特征采用重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5个样地中,胸径≥3 cm的个体密度1 808株.hm-2,群落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11.5 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林木平均径阶为14.2 cm,树种水平分布不均。许多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处于过老与更新发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巩合德  张一平  刘玉洪  杨国平  鲁志云  卢华正  
为了评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选择哀牢山典型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了林冠层对1 a中共144次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观测期间降水总量为1 707.8 mm,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 421.8,15.4和270.6 mm,穿透雨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83.3%,0.9%和15.8%。总降雨量大于3.7 mm时才观测到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漏斗"状的林冠结构和持续的降雨,均可造成穿透雨量大于林外大气总降水量,而树木较大分枝角度和较多附生物,可能使有些胸径和冠幅较大树木的树干茎流量反而更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