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1)
- 2023(9766)
- 2022(8649)
- 2021(8199)
- 2020(6811)
- 2019(15814)
- 2018(15766)
- 2017(30581)
- 2016(16607)
- 2015(18617)
- 2014(18464)
- 2013(18381)
- 2012(16660)
- 2011(14952)
- 2010(14605)
- 2009(13116)
- 2008(12517)
- 2007(10648)
- 2006(9049)
- 2005(7595)
- 学科
- 济(64298)
- 经济(64230)
- 管理(46985)
- 业(44467)
- 企(37327)
- 企业(37327)
- 方法(32394)
- 数学(28233)
- 数学方法(27931)
- 农(16430)
- 中国(15573)
- 财(15419)
- 学(15143)
- 业经(14251)
- 地方(13193)
- 贸(11270)
- 贸易(11266)
- 农业(11152)
- 理论(10921)
- 易(10919)
- 和(10733)
- 环境(10705)
- 技术(10634)
- 务(10010)
- 财务(9953)
- 财务管理(9939)
- 制(9792)
- 企业财务(9424)
- 划(9274)
- 教育(8858)
- 机构
- 大学(233499)
- 学院(231170)
- 管理(96121)
- 济(87825)
- 经济(85873)
- 理学(84693)
- 理学院(83769)
- 管理学(82284)
- 管理学院(81883)
- 研究(74891)
- 中国(52586)
- 京(49335)
- 科学(49247)
- 财(38341)
- 业大(37843)
- 农(37585)
- 所(37211)
- 研究所(34532)
- 中心(33413)
- 财经(31991)
- 江(31462)
- 北京(30917)
- 范(30307)
- 师范(30047)
- 农业(29587)
- 经(29239)
- 院(27680)
- 州(26011)
- 经济学(25679)
- 商学(24662)
- 基金
- 项目(169665)
- 科学(132767)
- 基金(123268)
- 研究(121783)
- 家(107941)
- 国家(107071)
- 科学基金(92127)
- 社会(75362)
- 社会科(71413)
- 社会科学(71394)
- 基金项目(66803)
- 省(66449)
- 自然(61893)
- 自然科(60435)
- 自然科学(60421)
- 自然科学基金(59316)
- 划(55855)
- 教育(55388)
- 资助(50480)
- 编号(49449)
- 成果(38970)
- 重点(37400)
- 部(36790)
- 发(35310)
- 创(35222)
- 课题(33413)
- 创新(32759)
- 科研(32728)
- 教育部(31421)
- 大学(31407)
共检索到316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翟静娟 杨志芳 毕润成
以霍山七里峪随机选择的落叶阔叶林、油松针叶林边缘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用样方法对4个落叶阔叶林和2个油松针叶林的边缘进行了调查,总共设置了192个5 m×5 m落叶阔叶林样方和72个5×5 h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各物种叶绿素含量沿边缘表现出边缘-10~10 m区域>边缘10 m内>边缘-10 m外区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雄宾 余新晓 徐成立 谷建才 周彬 范敏锐 贾国栋 吕锡芝
通过对实施间伐后4种保留密度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缘植被进行调查,以正态分布、理查德、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5种曲线为基础,利用距林缘距离为自变量、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为因变量建立边缘效应模型,分析不同间伐方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边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距林缘50m内,密度为5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未显示出边缘效应;在900和13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在林缘附近表现平稳,随距林缘距离增加,表现出先急剧减小,后又变得稳定的变化趋势;在2500株/hm2密度下,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超过5.92m后变得平稳,变化曲线为"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程瑞梅 蒋有绪
基于 2× 2联列表 ,应用X2 统计量度量、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等公式测定了河南宝天曼保护区海拔 1 1 50~ 1 50 0m范围落叶阔叶林的 2 0种主要乔木和 2 6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在该区森林植被研究中 ,以X2 检验为基础 ,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来测定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效果较好。种间正联结性越强 ,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种间负联结性越强 ,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根据种间联结特征 ,将 2 0种主要乔木划分为 4个生态种组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种间联结 宝天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水松 林光 陈长发 詹有生 敖向阳 廖星炎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枭 王通 庞春梅 宋思婧 丁山 余树全
【目的】明确1996—2017年气候变化对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胸径(D_(BH))≥10 cm的植株]的群落组成与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25个400 m~2样地进行调查,使用2期(1996年和2017年)调查数据和天目山1996—2017年气象数据,对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1)乔木层树种生活型组成发生变化,常绿树种的株数占比从17.5%提高至35.5%,提高了102.9%,落叶树种的株数占比从82.5%下降至64.5%,下降了21.8%。群落外貌已悄然发生变化。(2)乔木层树种更替剧烈,整体退出4科6属8种,进入1科3属4种,退出和进入树种变幅达27.3%。稀有种和偶见种的退出和进入是引起乔木层物种数量变化的原因。(3)乔木层中不同树种的作用发生变化,重要值排前17位优势树种变幅为47.1%,其中,常绿树种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的重要值从第19位的1.88%增加到第3位的10.36%;常绿树种重要值占比从22.6%提高至36.3%。常绿树种在乔木层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加。(4)乔木层α多样性稍有减少,各类指数降幅为-9.1%~-3.1%。常绿树种α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变幅为-3.0%~51.8%。(5)植物区系趋于热带成分。科的热带成分占比从55.6%提高至58.3%;属的热带成分占比从25.0%提高至30.3%。(6)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群落稳定;小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165.3%,中径级常绿树种的株数提高了45.5%,大径级无明显变化。1996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11种,稳定型树种有1种,衰退型树种有4种。2017年乔木层增长型树种有7种,稳定型树种有5种,衰退型树种没发生变化。短毛椴Tilia chingian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香槐Cladrastis wilsonii和色木槭Acer pictum退出增长型,进入稳定型。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hennongii、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交让木和天目槭Acer sinopurpurascens生长潜力增强。【结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天目山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动态变化非常显著,落叶阔叶林乔木层外貌已从落叶树种占据优势向常绿与落叶树种均衡状态演替,生物多样性稍有减少,植物区系趋向于热带成分。表7参3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乌玉娜 陶建平 赵科 郝建辉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年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m×100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对木质藤本多度、丰富度、胸高断面积、径级结构和攀援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8条样带中,记录木质藤本植物89种3252株;2种边缘中,木质藤本多度都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木质藤本胸高断面积未产生显著变化,木质藤本丰富度只在17年边缘中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13年边缘中,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胸径大于1cm的木质藤本个体比例有所增加,而17年边缘中藤本的径级结构相对稳定;距边缘不同距离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的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2种边缘中主茎缠绕类藤本均占优势。边缘效应对木...
关键词:
边缘效应 木质藤本 次生林 海南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玉洪
哀牢山纵贯云南高原中部,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一般在2000m以上,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对云南季风气候有其独特的作用,特别在哀牢山北段山顶部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的森林气候更具有其独特的分布特征。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获取森林内的各种气象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哀牢山 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新章 李冬生 肖文发 李秀英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
关键词:
次生阔叶林 采伐林隙 更新 长白山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 韦新良 王敬 汪贤挺 俞立鹏
研究树种的种内种间竞争特性对森林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采用相邻网格调查获取数据,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竞争模型对龙王山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样圆半径为7 m时,单位面积的平均竞争强度已经趋于稳定。落叶阔叶林中优势树种有12种,包括小叶白辛树Pterostyrax corymbosus,四照花Cornus kousa,毛山荆子Malus bacc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玉铃花Styrax obassia,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金则新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浙江省天台山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 :多数落叶阔叶树种的龄级不完整 ,种群存活曲线不表现为线性关系 ,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常绿阔叶树种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或增长型。七子花种群和短柄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其他多数落叶树种的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木荷和短尾柯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各优势种群从小树到大树集群强度逐渐降低 ,种群呈扩散趋势。图 2表 4参 9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国景 汤孟平 章雪莲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 m×100 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 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 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 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 3。研究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堤利夫 李昌华 岩坪五郎 李文华 玉井重信 千叶乔三 片桐成夫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原生植被资源,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木材生产价值。中日双方研究人员共同选择以栲类林为主的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该文为这项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常绿阔叶林在小流域中的分布,种群组成和林分结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干生长量,养分元素在树体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中的含有率和积累量,以及土壤的特性,并与日本和泰国的一些常绿阔叶林作了对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萍 马友鑫 张一平 刘玉洪 窦军霞
在西双版纳地区一块面积为 3hm2 热带干性季节性雨林片断的南向林缘 ,观测了林内至林外水平样带上的植物叶温及其它小气候要素 .结果表明 ,植物叶温的边缘效应影响范围从林内 2 0m至林外 16m ,这种水平变化梯度尤以林缘附近 (林内 12m至林外 8m)最大 .从林内至林外 ,植物叶温 (Tl)依次表现出气温 (Ta)型 (Ta>Tl)、中间型 (Ta=Tl)和辐射型 (Tl>Ta) .探讨了植物叶温与气温的关系 ,并讨论了植物叶温边缘效应的生态学影响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奇凡 阎海平 王平玺
该文对北京西山的洋槐、元宝枫和栓皮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内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分布和循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树种的营养元素含量均随器官不同而产生差异.在林木生存空间的养分贮量中,洋槐林N元素贮量高,达853kg/hm~2,元宝枫和栓皮栎林Ca元素贮量多,为727kg/hm~2和563kg/hm~2.3种林分养分循环速率相差不大,在0.75~0.79之间.而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其顺序为洋槐林>元宝枫林>栓皮栎林.
关键词:
洋槐 元宝枫 栓皮栎 营养元素 生物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娜 李建 刘海丰 桑卫国
研究暖温带东灵山3种落叶阔叶林的碳氮元素含量和C∶N比率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和乔木层的碳元素含量表现为白桦林>辽东栎+棘皮桦混交林>辽东栎林,氮元素含量在辽东栎+棘皮桦混交林中最高,为另外2种林型含量的2倍,而3种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碳氮元素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C∶N比率变动很小,并且不受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3)3种林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C∶N比率变化不大,表现出受限制的化学计量学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