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4)
- 2023(11177)
- 2022(9624)
- 2021(8749)
- 2020(7206)
- 2019(16912)
- 2018(16658)
- 2017(31614)
- 2016(17549)
- 2015(20054)
- 2014(20665)
- 2013(20643)
- 2012(19882)
- 2011(18220)
- 2010(18784)
- 2009(17365)
- 2008(17559)
- 2007(16242)
- 2006(14425)
- 2005(13378)
- 学科
- 济(82325)
- 经济(82249)
- 业(47937)
- 管理(46489)
- 企(35006)
- 企业(35006)
- 方法(31558)
- 数学(27169)
- 数学方法(26925)
- 农(26017)
- 中国(25460)
- 地方(23552)
- 业经(18709)
- 农业(18065)
- 财(17493)
- 学(16251)
- 贸(15457)
- 贸易(15442)
- 易(14865)
- 制(14796)
- 银(13644)
- 银行(13611)
- 融(13128)
- 金融(13126)
- 行(13114)
- 地方经济(12863)
- 发(12755)
- 和(12596)
- 环境(12480)
- 理论(12286)
- 机构
- 学院(262776)
- 大学(259204)
- 济(109452)
- 经济(106950)
- 管理(94911)
- 研究(94542)
- 理学(79557)
- 理学院(78552)
- 管理学(77180)
- 管理学院(76676)
- 中国(72342)
- 科学(58671)
- 京(57173)
- 所(50225)
- 农(50035)
- 财(49856)
- 研究所(45038)
- 江(43670)
- 中心(43345)
- 业大(39766)
- 农业(39087)
- 财经(38362)
- 北京(36854)
- 范(36781)
- 师范(36394)
- 州(35021)
- 经(34457)
- 经济学(33530)
- 院(33445)
- 省(31445)
- 基金
- 项目(162303)
- 科学(125204)
- 研究(120991)
- 基金(112564)
- 家(98046)
- 国家(97099)
- 科学基金(81197)
- 社会(74150)
- 社会科(70146)
- 社会科学(70126)
- 省(66279)
- 基金项目(59113)
- 教育(55719)
- 划(54944)
- 编号(51337)
- 自然(50492)
- 自然科(49242)
- 自然科学(49226)
- 自然科学基金(48309)
- 资助(46783)
- 成果(42414)
- 发(41276)
- 重点(37133)
- 课题(36784)
- 部(35124)
- 创(33406)
- 发展(33272)
- 展(32702)
- 创新(31256)
- 科研(30592)
- 期刊
- 济(131911)
- 经济(131911)
- 研究(81201)
- 中国(60448)
- 农(47010)
- 学报(41224)
- 财(39288)
- 科学(37541)
- 管理(35036)
- 教育(34032)
- 农业(31767)
- 大学(30571)
- 学学(28431)
- 融(26689)
- 金融(26689)
- 技术(25534)
- 业经(23343)
- 经济研究(20600)
- 财经(18913)
- 问题(17703)
- 业(17507)
- 经(16386)
- 技术经济(14381)
- 图书(14193)
- 贸(13611)
- 商业(13463)
- 版(12937)
- 统计(12289)
- 理论(12226)
- 资源(12222)
共检索到416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晏玲
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个论断几乎成了当前理论界的定论,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命题仅指需要的主导的、基本的职能而言才能成立.因为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构成生产力发展动力.那些置身于生产之外的与生产力不发生积极关系的需要,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内在动力.例如,腐化、堕落的生活需要、超前需要、不健康不文明的享乐需要等,这些需要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不合理的需要之所以得以产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主客观的分离.需要的内容(物质的和精神的)是客观的,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主观形式一旦脱离客观内容,就会产生异化的需要.同时,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都要受到外部条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制约,忽视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蔡薛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在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并形成了集中统一领导机制、发展动力塑造机制、经济社会整合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社会价值凝聚机制、人类文明重塑机制等独特的动力机制,践行着以科技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这六个方面机制的形成,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升华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关照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在实践层面,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导向的价值立场;要发挥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优势;要形成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的体制保障,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尹俊芳
21世纪是文化生产力唱主角和成为硬通货的时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文化生产力既有其外部影响因素,又有其内在发展动力机制。其中,科学技术是助推器,文化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文化创新是核心动力,文化消费力是内生动力,文化供给力是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东民 张旭
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论逻辑上,数字金融使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升,劳动资料进一步优化配置,劳动对象更精准和个性化。实践逻辑上,数字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数字金融环境、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优势 科技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秀生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矛盾,无不根源于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定国情,而生产力落后又是造成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应用实证的方法探索生产力范畴的内在矛盾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揭示我国经济的基本属性和发展的动态特征.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矛盾,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李学岚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新质生产力,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文首先就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对审计机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国家审计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时代 国家审计 新质生产力 研究型审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国臣 果永宽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要加强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研究,提高创造型、应用型和基础型三种类型文化生产力水平,发挥好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张力大、面临突破性机遇两个优势,加强文化劳动资料和材料的生产,科学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消费两个要素关系。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 发展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书云 张广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问题,邓小平同志不仅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从而揭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和特殊运动规律性,而且在生产力内部动力,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研究这些思想,对于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永刚 刘赣州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灾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失调会引发诸多环境灾害现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受约束等原因是环境灾害产生的主要根源。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灾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逐步向更完善的社会目标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生产力发展 环境灾害 物质变换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蔡景庆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探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并最终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按其在生产力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现实生产力的承担者、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科技的推动者。劳动者在这三个层面的聚合性与分裂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特性,决定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基本架构,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从原始社会的“聚合性”,到奴隶社会的“巨大分裂性”,到封建社会的“渐聚性”,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强聚性”,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一性”,生产力这三层面的特征演变,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这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细化对推动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力量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诗宇 丁晓强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基础支撑。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缘于遵循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无产阶级运动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理路。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跃升、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以及全球发展的新思路。展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导引、思想指引和主体牵引,才能有力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蹄疾步稳,进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奠定坚固基石。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 逻辑 意蕴 路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承训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它应当有一个同一尺度。它是科学技术原形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用的集合体。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以人才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及其在矛盾制衡中不断扩展和新陈代谢的进程.有四个具体的机制,并且在社会基本矛盾运行中行进,在现时又表现出一些突出特点,必须完整地把握它的根基、条件和趋势。为研究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及其同社会经济互动中的表现形式,应当构建一门新的科技经济学。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张庚发
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过程中的要素也是历史的、变化的,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先由其内部某些生产要素变化的发展开始的。因此,先进的生产力要靠先进生产要素支撑,稀缺生产要素要靠合理的分配机制吸引,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要素 分配机制 内在要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莹 刘铿
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于生产力要素的系统性质变,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劳动者在科学技术驱动下更大规模、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进以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能、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以数据要素为牵引的要素优化组合、以高新产业为引领的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形式赋能创新发展;通过重塑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赋能协调发展;通过提高自然条件的利用效率赋能绿色发展;通过优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赋能开放发展;通过催生民生导向的生产关系赋能共享发展,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规范数字平台发展、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产业优势作为政策着力点,激发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震 周云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应对外部科技封锁和复杂国际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将大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发展,也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与支撑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