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6)
- 2023(9060)
- 2022(7919)
- 2021(7321)
- 2020(6574)
- 2019(15442)
- 2018(14939)
- 2017(29282)
- 2016(16100)
- 2015(18060)
- 2014(18212)
- 2013(18321)
- 2012(17213)
- 2011(15369)
- 2010(15796)
- 2009(14576)
- 2008(14865)
- 2007(13489)
- 2006(11601)
- 2005(10418)
- 学科
- 济(69382)
- 经济(69326)
- 管理(46519)
- 业(43921)
- 企(35952)
- 企业(35952)
- 方法(33393)
- 财(30141)
- 数学(29797)
- 数学方法(29490)
- 农(18625)
- 中国(18560)
- 制(15167)
- 务(15013)
- 财务(14990)
- 财务管理(14936)
- 学(14757)
- 地方(14755)
- 企业财务(14232)
- 财政(13237)
- 业经(12896)
- 贸(12340)
- 贸易(12335)
- 易(11940)
- 农业(11688)
- 政(10809)
- 体(10725)
- 银(10489)
- 理论(10448)
- 银行(10443)
- 机构
- 大学(232301)
- 学院(229412)
- 济(96452)
- 经济(94513)
- 管理(85701)
- 研究(79640)
- 理学(73752)
- 理学院(72894)
- 管理学(71544)
- 管理学院(71106)
- 中国(59973)
- 财(52465)
- 科学(49483)
- 京(49098)
- 农(42895)
- 所(41779)
- 财经(37982)
- 研究所(37650)
- 中心(36334)
- 江(35962)
- 业大(35948)
- 经(34266)
- 农业(33909)
- 北京(30895)
- 经济学(30418)
- 范(29885)
- 师范(29544)
- 院(27960)
- 财经大学(27820)
- 经济学院(27693)
- 基金
- 项目(149795)
- 科学(116672)
- 基金(108505)
- 研究(107314)
- 家(95118)
- 国家(94365)
- 科学基金(79697)
- 社会(67641)
- 社会科(64191)
- 社会科学(64165)
- 省(58725)
- 基金项目(57524)
- 自然(51485)
- 教育(50486)
- 自然科(50297)
- 自然科学(50277)
- 划(49412)
- 自然科学基金(49409)
- 资助(45125)
- 编号(43290)
- 成果(36469)
- 重点(34385)
- 部(33978)
- 发(32099)
- 创(30517)
- 课题(30049)
- 科研(29407)
- 教育部(28929)
- 创新(28591)
- 大学(28256)
- 期刊
- 济(104570)
- 经济(104570)
- 研究(70019)
- 中国(46755)
- 财(46187)
- 学报(39692)
- 农(37343)
- 科学(34240)
- 大学(29593)
- 管理(29296)
- 学学(27768)
- 农业(24499)
- 教育(23552)
- 融(19918)
- 金融(19918)
- 财经(19576)
- 技术(19440)
- 经济研究(18125)
- 经(16839)
- 业经(15700)
- 问题(14388)
- 业(13753)
- 版(12158)
- 技术经济(12063)
- 贸(12021)
- 统计(11879)
- 财会(11367)
- 会计(11301)
- 图书(10759)
- 理论(10646)
共检索到34743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永友
实现需求结构再平衡,推动经济均衡稳定增长,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一直着力追求的目标,但10多年过去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需求结构失衡依然在不断加剧。本文试图从财政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探析,通过对中国财政分权策略、财政制度安排以及财政政策失衡的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分权策略扭曲了政府财政支出意愿,造成非经济型公共品供给不足,以流转税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则强化了政府执政偏向,造成财政资源分配偏重于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从而使财政支出公共性进一步丧失,由于受工具性和居民消费倾向的双重约束,中国财政政策不得不更多依赖投资支出,从而出现财政政策失衡与需求结构失衡的循环累积。三者叠加效应就是...
关键词:
需求结构 分权策略 财政制度 政策失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张晓雯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根源。政治激励扭曲引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异化,使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而劳动报酬下降;财政激励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收入差距的强化机制;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叠加,使中国收入差距处于循环累积状态,陷入不断僵化的失衡陷阱。因此,解决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应该上划由现行地方政府承担的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归位",以提高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
收入分配 财政分权 政治激励 财政激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葛永波 申亮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但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承担应负责任的一种方法。准确定义财政透明度非常困难,因为透明度关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贵民
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博弈论提出一个财政收入流失的模型。通过这个博弈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原因,得出结论:为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降低财政风险,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财政收入流失 财政风险 博弈 制度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惠宁
协同治理理论发端于西方,植根于西方的一套理论谱系和实践基础。为了避免陷入"拿来主义"的窠臼,本文对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三者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具备西方协同治理模式运行的基础,试图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下,勾绘出现代财政的基本特征:社会共同需要和集体决策是现代财政的基础,现代财政的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现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袁国良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财政问题时,主要围绕税收和支出对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转移支付问题的处理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具体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以及它们各自的效应。相对而言,对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制订过程的研究则相当缺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当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窘境的根本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对制约财政过程的制度环境缺失适当的理解与建构。这些制度环境的总和可被概念化为财政场域(fiscal field),即公共财政活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制度性公共空间。本文鉴别了六个最重要的财政场域:财政分离、课税强制、共同资源池、财政授权、财政受托责任与竞争安排,以及财政赋权。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分析框架涵盖财政场域的四个层次——分析功能、清单与属性、作用机制和救济路径。由此形成的公共财政的过程理论作为智识财政学的基石,专注于合理预见那些由制度安排引起的非意愿后果。财政改革不应只是刻意追求意欲结果,更应致力于构建预见性强的制度安排以使非意愿后果能被合理预见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一楠 宋晓玲
笔者建立一个内嵌金融加速器与企业异质性的DSGE分析框架,刻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企业债务杠杆的结构性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机制与结构性去杠杆的对策。研究发现:(1)杠杆失衡产生的微观机制在于信贷错配,由于预算软约束与政府隐性担保,国有企业具有投资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对杠杆不敏感的双重非敏感性,在面临负向冲击时能够以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信贷支持,从而累积了高杠杆。(2)杠杆失衡将扭曲经济结构,使资源流入以房地产与地方平台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部门,造成实体产业空心化,民营部门活力降低,从而降低产出水平与经济效率。(3)货币政策受到信贷错配与杠杆失衡的掣肘,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经济结构扭曲,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无法解决国企的高杠杆问题,对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与产出的负向影响反而更大。因此,去杠杆不能付诸于一刀切的紧缩政策,需要结构性去杠杆,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亦工 胡振虎
一、财政支农风险现状与特征(一)风险现状。综观财政风险文献,一般侧重财政收入风险、财政支出风险、财政债务风险、财政赤字风险、财政制度风险等现状分析。财政支农资金风险分析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财政支农资金风险分析重点在支农资金风险的发生过程。从产生源头看,财政支农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科学界定财政分权取决于横向(即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公共品供给职能分工)和纵向(即中央-地方关系架构下的责权配置)两个维度相关变量的交互影响。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政府供给公共品结构偏差,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财政分权又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载体,优化财政分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所以,财政分权改革意义重大。因此,应按照横向维度为先、纵向维度为次的财政分权逻辑思路,拓展和深化财政分权的外延与内涵,从而提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的总体构想与政策选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凌岚 张玲
推进财政透明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关注披露信息的限度与效率。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财政透明度要避免陷入"过犹不及"的误区。因此,要以改革政府预算制度为契机,通过建立与完善规范的预算报告制度,搭建公民参与的平台,构建高效率的公共财政治理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贯成 汪勋杰
通过构建四维分析框架,全面审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动机、能力、约束与效应。分析表明:在制度变迁中,分税制改革和"标尺竞争"体制驱动了地方政府利用"编外"资源实施土地财政策略。实施策略所依赖的制度缺口包括:城乡二元土地市场结构缺陷、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弊端、金融体制支持和预算制度缺陷。实现能力受内在资源禀赋和外部制度环境约束。土地财政的实施可充实地方财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但也会积累财政、金融风险,引致房地产过度投资风险,隐藏社会风险,滋生违法腐败风险。所以,必须从深化分税制改革、变革土地财政形成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治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保障。中国式财政分权属于"行政性一致同意"型分权模式,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来自顶层的政治与财政激励以及官员自身的私人激励使地方政府具有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而"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缺失、法治基础薄弱、标尺竞争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未来的改革应从官员治理、制度设计、人民主权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闫坤 鄢晓发
一、总需求结构与消费不足我国经济总需求的基本特征是低(居民)消费、高投资和高净出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判定经济是否动态无效率(消费不足与资本积累过度)的方法。(一)总需求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雅琴
提升财政透明度,能够通过影响国家治理的核心——财政管理,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水平。财政透明度影响财政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从收入、支出两方面控制财政规模;从预算过程的效率、公共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两方面提升财政效率;从债务规模、债务逾期违约情况、债务成本、债务信息公开、公众信心等方面提高财政安全性。为最终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全面、真实、及时地公开全口径政府收支信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期滚动预算、政府债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二是明确政府财政信息公开主体、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及办法,提高财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