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3)
- 2023(16165)
- 2022(14186)
- 2021(13185)
- 2020(11352)
- 2019(25964)
- 2018(25764)
- 2017(50131)
- 2016(27073)
- 2015(30699)
- 2014(30472)
- 2013(30196)
- 2012(27833)
- 2011(25119)
- 2010(24996)
- 2009(22848)
- 2008(21965)
- 2007(19183)
- 2006(16867)
- 2005(14682)
- 学科
- 济(107305)
- 经济(107183)
- 管理(76468)
- 业(73548)
- 企(59083)
- 企业(59083)
- 方法(53238)
- 数学(47156)
- 数学方法(46562)
- 农(30115)
- 中国(29239)
- 财(27684)
- 学(24012)
- 贸(23858)
- 贸易(23850)
- 易(23277)
- 业经(23084)
- 农业(20003)
- 制(19588)
- 地方(19469)
- 理论(17059)
- 环境(16797)
- 技术(16691)
- 和(16511)
- 务(16424)
- 银(16363)
- 财务(16352)
- 财务管理(16310)
- 银行(16294)
- 行(15581)
- 机构
- 大学(391076)
- 学院(388708)
- 济(155523)
- 管理(152783)
- 经济(152328)
- 理学(133204)
- 理学院(131718)
- 研究(130091)
- 管理学(129223)
- 管理学院(128548)
- 中国(96479)
- 京(83324)
- 科学(82841)
- 财(70951)
- 农(67591)
- 所(65903)
- 业大(61746)
- 研究所(60481)
- 中心(58685)
- 财经(57733)
- 江(55190)
- 农业(53609)
- 经(52549)
- 北京(52191)
- 范(50225)
- 师范(49626)
- 院(47605)
- 经济学(47290)
- 州(44541)
- 财经大学(43187)
- 基金
- 项目(270797)
- 科学(212150)
- 基金(197175)
- 研究(192965)
- 家(174089)
- 国家(172699)
- 科学基金(147284)
- 社会(120706)
- 社会科(114405)
- 社会科学(114374)
- 省(104936)
- 基金项目(104397)
- 自然(98356)
- 自然科(96057)
- 自然科学(96028)
- 自然科学基金(94297)
- 划(89471)
- 教育(88965)
- 资助(82348)
- 编号(78141)
- 成果(61745)
- 重点(61037)
- 部(59832)
- 发(57404)
- 创(55756)
- 课题(53287)
- 科研(52652)
- 创新(52114)
- 教育部(50782)
- 计划(50199)
- 期刊
- 济(163816)
- 经济(163816)
- 研究(111875)
- 中国(68136)
- 学报(66259)
- 农(59726)
- 科学(59605)
- 管理(55299)
- 财(51620)
- 大学(49844)
- 学学(47048)
- 农业(41669)
- 教育(39944)
- 技术(33698)
- 融(31023)
- 金融(31023)
- 业经(27551)
- 财经(27403)
- 经济研究(27251)
- 经(23395)
- 问题(21902)
- 业(21315)
- 图书(19625)
- 技术经济(18869)
- 理论(18820)
- 科技(18492)
- 贸(18228)
- 版(18213)
- 商业(17937)
- 统计(17699)
共检索到555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傅东平
分析了需求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一方面,需求因素的波动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对生产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需求因素的波动还会影响到R&D投入、人力资本、国际技术溢出等,对生产率产生间接的影响。利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显示,最终消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显著,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需求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 最终消费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关兵
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分析了出口增长、出口方向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出口增长的角度看,我国单纯的出口"量"的增长没有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出口地理方向上看,向G8发达国家的出口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向G8之外其他国家的出口却推动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肯定了我国实行出口多元化政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中西部地区出口遭遇的"门槛"效应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及...
关键词:
出口地理方向 全要素生产率 FMOLS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叶明确 方莹
本文基于出口内生增长模型,考虑技术和知识的空间依赖性以及出口的溢出效应,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对出口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出口额对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其他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对所有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有促进作用。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出口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结果发现,当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时,由于吸收能力较弱,出口贸易带来的各种效应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全要素生产率较高时,由于我国的出口贸易方式还是"粗放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不显著;只有当全要素生产率大小与出口贸易方式相匹配时,出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关兵
在核算了1994~2007年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分析了出口商品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出口量增长不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初级产品的出口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地区的省市有所差异,说明出口商品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
关键词:
出口商品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FMOLS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盛丹
本文选取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考察了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我们发现:我国的外资企业的出口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即外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这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恰好相反。而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则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预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地方行政垄断和行业要素密集度的角度,对这一悖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性行政垄断对我国外资企业的诸多限制及政策引导,扭曲了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形成"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史青
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异质性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可以用两种假说来概括——"自我选择出口"和"出口导致增长"。文章回顾了十多年来学者们用各个国家的企业数据对这两种假说的验证,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实证结果的原因等,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进行总结与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会君 史长宽
中国出口生产率悖论之谜是近几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选取2001~2011年制造业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通过各因素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程度来考察行业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的选择问题。与以往的文献不同,本文对国内外贸易成本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并纳入到计量模型中,实证结果表明,行业国内外贸易成本的差异是产生"生产率悖论"的一个原因,而加工贸易并不是产生"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都存在"生产率悖论",虽然它们生产率悖论的门限值基本都在国内外贸易成本的差异值13左右,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悖论"要更为严重。要消除生产率悖论,可以通过降低国内贸易成本,进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本文从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企业生产率测算方法、企业生产率测算关键数据的选择以及企业价格指数缺失处理四个方面讨论企业生产率的测算问题。随着企业异质性理论发展和企业数据库的应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从宏观层面逐渐转向企业层面。宏微观生产率测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不同。宏观层面生产率研究主要是分析TFP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企业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原因,并不强调从微观加总得到总量TFP增长率。(2)面板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秀 韩璐 徐燕 王幸娟
基于出口的二元结构,使用20042012年中国26个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在加工贸易门槛模型中,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水平位于一定区间时,加工贸易出口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加工贸易出口显著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否则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加工贸易出口并非一定阻碍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一般贸易门槛模型中,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均显著为负,并未直接表现为生产率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加工贸易出口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东平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生产率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方面展开的,本文试图从需求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理论上看,总需求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技术选择、规模经济效益和要素的使用效率等途径引起生产率的变化,国际贸易则通过促进分工深化、产生技术溢出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然后,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在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静波 黄小兵
本文使用1999~2003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为了得到有效的实证结果,我们采用了OP方法及动态面板GMM估计,特别控制了零贸易观测值产生的估计偏差。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出口经验和企业生产率是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3个重要因素,其中企业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要小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出口经验,企业区位和外资企业虚拟变量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扩张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而非依赖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出口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增长。
关键词:
生产率 出口 OP方法 零贸易值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新夫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纺织业的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纺织业企业特别是本土纺织业企业的TFP在1999-2007年间经历了稳定增长过程,而且不同性质企业的TFP差距呈现缩小和收敛现象。这表明中国本土纺织业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出现恶化,出口抑制了中国纺织业企业的利润、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还表明中国纺织业企业有可能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中国纺织业企业出口优势主要还是依赖低成本劳动力投入;相对于外商投资和港澳台企业,中国民营和国有纺织业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投入来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纺织业企业 出口 生产率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慕绣如 李荣林 田朔
文章首先通过核密度图简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的差异,然后梳理了出口和OFDI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并通过2003年到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分别运用工具变量法的Probit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出口和OFDI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康志勇
本文利用1980~2004年各省出口贸易和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分析了出口贸易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全样本数据还是沿海或内陆地区样本数据,都证实了我国出口对TFP增长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但就整体效果而言,出口对我国TFP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可能和中国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出口对TFP的影响在沿海和内地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沿海地区模型中,无论是技术溢出长短期效应还是整体效应都十分显著,且整体效应为正,即出口促进了TFP的增长;而内陆地区只有短期效应显著,且整体效应为负,即出口制约了TFP的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