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9)
2023(7783)
2022(6516)
2021(5719)
2020(4801)
2019(10610)
2018(10068)
2017(18869)
2016(10417)
2015(11339)
2014(10806)
2013(10606)
2012(9774)
2011(8895)
2010(8733)
2009(7785)
2008(7478)
2007(6584)
2006(5785)
2005(4987)
作者
(34266)
(28562)
(28452)
(26700)
(18085)
(13895)
(12693)
(11159)
(10983)
(9847)
(9810)
(9498)
(9227)
(9037)
(8953)
(8858)
(8783)
(8506)
(8253)
(8231)
(7384)
(6997)
(6742)
(6604)
(6501)
(6302)
(6225)
(6188)
(5850)
(5771)
学科
(42410)
经济(42354)
(30136)
管理(29721)
(22643)
企业(22643)
方法(21253)
数学(19381)
数学方法(19207)
(12632)
(11020)
中国(10594)
(10517)
(9444)
贸易(9443)
业经(9382)
(9222)
农业(8894)
技术(7839)
(6909)
环境(6819)
地方(6445)
(6409)
财务(6406)
财务管理(6393)
企业财务(6107)
产业(5782)
(5695)
(5682)
银行(5633)
机构
大学(153837)
学院(151553)
(64018)
经济(62958)
管理(56727)
研究(56592)
理学(50358)
理学院(49763)
管理学(48767)
管理学院(48534)
中国(40621)
(38876)
科学(38381)
(32676)
农业(31516)
业大(31008)
(30489)
研究所(28450)
(25911)
中心(25013)
(21701)
财经(21475)
农业大学(21069)
(20330)
经济学(20194)
北京(19879)
(19817)
经济学院(18462)
科学院(18016)
(17810)
基金
项目(112790)
科学(88457)
基金(84270)
(78714)
国家(78115)
研究(71934)
科学基金(65192)
社会(47638)
自然(45682)
社会科(45291)
社会科学(45277)
自然科(44703)
自然科学(44686)
基金项目(44406)
自然科学基金(43952)
(43248)
(38101)
资助(34414)
教育(32674)
重点(26111)
编号(25546)
(24625)
计划(24165)
(23982)
(23965)
科研(22749)
创新(22578)
(21792)
科技(21362)
国家社会(20836)
期刊
(61246)
经济(61246)
研究(40034)
学报(35327)
(33489)
科学(29604)
中国(28101)
大学(25444)
学学(24500)
农业(22878)
管理(19566)
(18525)
(12880)
经济研究(11615)
教育(11443)
技术(11325)
(11157)
金融(11157)
业大(10629)
财经(10532)
业经(9929)
(9110)
农业大学(9075)
(8928)
科技(8354)
问题(8348)
技术经济(7949)
统计(7219)
(6941)
林业(6856)
共检索到2119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熊俊  
经济增长的直接来源包括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方面。需求不足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也必然会通过制约这两方面的增长而形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方面,需求不足对实物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的投入会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而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要素投入影响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在总体上会抑制这四种要素综合投入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会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综合两方面看,需求不足会明显地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分析需求不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任若恩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来源到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生产率的增长?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但这些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准确测量资本投入。本文在中国资本投入指数序列基础上,估计出中国1981~200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支道隆  
核算全要素生产率支道隆ABSTRACTTheannualfulfactorproductionratearelistedsince1987anditscalculationmethodisexplainedindetail.一二次大战前,西方国家多核...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5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内外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提升效益,中国经济也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全要素生产率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的,因此又称为"索罗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蒋晶晶  冯邦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但其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也越来越显现。通过对1985年~2008年广东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并对要素投入增长与全要素增长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得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有效劳动作用不明显的结论,指出今后经济发展要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若愚  
本文引入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资源生产率的指标体系和经济分析框架,考察1978~2008年间中国资源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阶段性特征。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性仍在增强,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资源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从资源效率、资源投入与技术进步间的替代关系等多个方面增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罗朝阳  李雪松  
本文基于WIOT2016和ADB—MRIOT构建了我国2000—2020年分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估算各行业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整体和分行业的要素配置效率及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整体要素配置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农、林、牧、渔业的配置效率持续改善,而金融业的配置效率持续降低。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我国2000—2015年要素配置效率逐渐下降的主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我国要素配置效率明显上升但与发达国家及最优配置水平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反事实分析表明,配置效率改善具有较大的生产率效应,我国要素配置效率在达到美国和加拿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时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可分别提升28.02%和25.23%,处于最优状况下可提升约37.3%。为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应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各类人才在市场间自由合理流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资本要素在行业间的错配程度;着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扭转制造业行业技术进步增速普遍下滑的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生喜  
本文首先将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扩展到n要素非线性齐次情形,明确指出在非规模报酬不变时,技术进步因子其实不能确切体现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而在文献[1],[2]的基础上,讨论了纯要素生产率对要素投入及其成本的影响,给出了一组简明的数学表示式,揭示了纯要素生产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机理和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毛德凤  李静  彭飞  骆正清  
文章基于2005-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考察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与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相比,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16.5%左右,显著低于66.0%的OLS估计结果;在增加了更多的匹配变量之后,分年份、分行业、分所有制、分地区的检验结果也都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进一步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GPS)分析了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只有适度的研发投入强度(处于1%-7%之间)才能对企业TFP产生最大的促进作用,投入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弱化这一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将环境因素纳入TFP测度中,运用空间纠正系统GMM法实证分析发现,各层次职业教育公共投入、非公共投入与TFP均存在空间自相关,TFP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和三大地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各自公共投入与非公共投入均提高了TFP,两类职业教育非公共投入的作用均较小,高职教育两类投入对TFP的正面影响是互补的,且互补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突出,中职教育两类投入对TFP的正面影响在东部地区是前者挤出了后者,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两者是互补的,且只有西部地区两者对TFP的影响大于其高职教育相应投入;全国和三大地区初职教育两类投入均不利于TFP提高,前者负面影响较大,并且前者挤出了后者,这种挤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突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该文全面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总量上,还是进口和出口渠道上,加工贸易都没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出口会显著地抑制技术变化,对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混合效率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占全国加工贸易比重60%以上的江苏广东两省,加工贸易通过抑制其技术变化显著地抑制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意味着,从事加工贸易表面上虽然可以解决就业促进增长,但是可能无法实现经济的赶超,大规模从事加工贸易甚至是有损效率提升。加工贸易没有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加工贸易的本质特征以及加工贸易实施的业务方式有关。因此,如何调整贸易方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磊  刘朝明  胡敏杰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了能源要素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统计实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揭示这些比例关系,对我们认识经济增长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楠楠  孙文生  王志丹  
本文通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利用农业部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定点观测数据,对中国甜瓜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变动进行分析,并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进一步指出甜瓜生产要素的投入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甜瓜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较大。甜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农业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且技术进步变化对甜瓜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具有正向影响。甜瓜生产过程中区域性、结构性投入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尚存在较大提高空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朝静  
采用中国1997—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运用永续盘存法测算出农业科技存量,同时考虑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科研投入和农业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科研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另外,城市化进程和农业贸易条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结构调整和受灾率显著降低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