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8)
2023(2018)
2022(1707)
2021(1572)
2020(1339)
2019(2762)
2018(2805)
2017(4801)
2016(2573)
2015(2905)
2014(2637)
2013(2626)
2012(2372)
2011(2192)
2010(2172)
2009(1908)
2008(1926)
2007(1691)
2006(1478)
2005(1208)
作者
(8635)
(7309)
(7106)
(6982)
(4599)
(3534)
(3239)
(2867)
(2750)
(2602)
(2522)
(2497)
(2386)
(2380)
(2328)
(2250)
(2245)
(2131)
(2065)
(2061)
(1881)
(1837)
(1769)
(1670)
(1643)
(1595)
(1595)
(1495)
(1493)
(1435)
学科
(8077)
经济(8072)
管理(4832)
(4800)
(4420)
(3707)
企业(3707)
方法(3417)
(3144)
贸易(3143)
数学(3109)
(3074)
数学方法(3052)
(2606)
(2492)
税收(2408)
电子(2401)
(2377)
中国(2344)
网上(2332)
网上贸易(2332)
(2257)
(2082)
森林(2082)
(1994)
业经(1632)
生态(1614)
农业(1576)
地方(1546)
(1503)
机构
学院(35761)
大学(35459)
研究(15286)
(12045)
经济(11759)
管理(11734)
中国(11689)
科学(11510)
理学(10138)
理学院(9962)
管理学(9553)
管理学院(9498)
(8523)
(8478)
(8212)
研究所(8081)
业大(7270)
中心(6996)
(6371)
农业(6313)
(5772)
(5648)
(5587)
北京(5582)
(5404)
实验(5354)
师范(5325)
(5317)
研究院(5236)
实验室(5153)
基金
项目(27849)
科学(21658)
基金(20442)
(19643)
国家(19532)
研究(17161)
科学基金(15904)
自然(11959)
自然科(11655)
自然科学(11654)
自然科学基金(11444)
基金项目(10981)
(10555)
社会(10041)
(9575)
社会科(9538)
社会科学(9536)
资助(8430)
教育(7361)
重点(7061)
编号(6453)
计划(6408)
(6072)
科研(6042)
科技(5880)
(5559)
专项(5285)
(5266)
创新(5016)
中国(4664)
期刊
(12977)
经济(12977)
研究(10225)
学报(8907)
科学(7996)
大学(6338)
(6266)
学学(6174)
中国(6124)
林业(4555)
农业(4220)
(3747)
管理(3563)
资源(3267)
业经(3151)
(2774)
经济研究(2723)
业大(2499)
教育(2497)
(2290)
金融(2290)
技术(2148)
科技(2116)
(2100)
(1942)
(1926)
(1913)
统计(1833)
自然(1810)
商业(1800)
共检索到52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司莉青   王明玉   陈锋   舒立福   赵凤君   李伟克  
闪电引发的野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生态、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随着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全球雷暴和闪电活动显著增加,由其引发的雷击火造成的燃烧面积也显著增加。然而,目前对闪电点火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对雷电分布特征、影响雷电密度的因素以及我国雷暴日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将其与雷击火的发生和预测相关联,探究闪电规律与雷击火发生之间的关系。闪电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特点,闪电发生地域不同,其特征也不相同,闪电密度东部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陆地比海洋高。森林雷击火是由地闪电流的热效应所导致,引燃与否与闪电的极性、电流强度等特征密切相关。闪电密度还受到海拔、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地形以及火烧迹地等因素的影响,海拔升高引起强制对流,雷击,林地、灌木和草原由于地表加热程度不同导致雷击密度也不同,而大型火烧迹地通过增强自由对流或中尺度环流引发雷击。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如城市、采矿区和工业区)的闪电活动更多。从土壤类型来看,冲积土、过渡性红砂土和淋溶土与闪电活动的增加有关。森林大火产生的火积云也可能会引发又一场火灾。我国东经105°以东地区的平均雷暴持续时期随纬度减小而递增。闪电引起雷击火的过程包括放电加热阶段、热反馈阶段和自燃火焰阶段3个阶段,且气候变化会影响闪电的发生和点火概率。在未来,闪电发生次数和着火概率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空间和时间上火灾风险的增加。目前,闪电预测雷击火模型中往往没有严格评估闪电的发生情况,未来有必要开发一种用于检测闪电长期趋势的系统,通过卫星通信、无人机航拍、利用现有的大气电场测量系统,同时结合人工引雷、野外点火等试验手段,建立雷击火智能化预报模型,以提高我国雷击火发生概率预报的准确度,实现对雷击火的有效防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威   舒立福   王明玉   李伟克   苑尚博   司莉青   赵凤君   宋佳军   王亚惠  
【目的】分析1980—2021年大兴安岭雷击火发生历史,了解该地区雷击火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42年间的动态变化,为雷击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1年大兴安岭雷击火统计资料、研究区行政区划、DEM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的海拔、坡向和坡度分布图及对应面积,结合研究区划图,分析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动态变化趋势。【结果】1)在1980—2021年间,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雷击火1 651起,过火总面积473 088.8 hm~2。89.4%的雷击火过火面积在100 hm~2以内。2000—2021年雷击火数量约为1980—1999年的3.5倍。95.9%的雷击火发生在5—8月,52%的雷击火发生在13:00—17:00,雷击火数量在6月15日春季防火期结束的几天内迅速增加。经度上,雷击火集中在121.2°E和122.5°E 2个中心附近;纬度上,80%的雷击火集中于51°N—53.5°N之间。不同行政区划的雷击火密度和雷击火面积比差异显著,总体上黑龙江全面高于内蒙古。雷击火集中于坡度4°~12°,占总数48.9%;坡度大于4°时,雷击火数量出现随坡度升高而减少的趋势。海拔范围600~800 m内的雷击火最多,占总数33.2%;只有1.3%的雷击火发生在海拔1 200 m以上地区。西南坡雷击火最多,为219起(13.9%);西北坡雷击火最少,为177起(11.2%)。2)有关因子与雷击火数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雷击火数量与经度(R=–0.155,P≤0.001)、坡度(R=–0.523,P≤0.001)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对应海拔面积(R=0.336,P≤0.001)、林业局面积(R=0.559,P≤0.001)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对应坡度面积(R=0.734,P≤0.05)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纬度、海拔、对应坡向面积不存在显著相关。3)雷击火活跃日数在1980—1985年最少(35±16.1)天,1986—1997年开始上升(77.3±58.5)天,1998—2011年达到高峰(112.1±47.9)天,2012—2021年出现回落(68.1±33.2)天。以5年为间隔将1980—2021年划为8个时期后,第3~7个5年时期中的雷击火第一次高峰日存在逐渐前移的现象。【结论】大兴安岭的雷击火数量从200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一年中6月最多而8月最少,一天中以13:00—16:00最多而23:00—5:00最少;雷击火在空间上的分布有聚集趋势,除坡向外,其他空间类型基本符合面积越大,雷击火数量越多的规律。雷击火在不同坡向分布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南较北多,东较西多;在1980—2021年间的4个时期(1980—1985、1986—1997、1998—2011、2012—2021年)雷击火活跃日呈“平缓—上升—高峰—回落”的动态变化。雷击火第一次峰值日在年尺度上无明显规律,但在5年尺度上从第3~7个5年期间累积提前了24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涤非   王明玉   司莉青   赵凤君   李威   李伟克   舒立福  
【目的】研究四川省雷击火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影响雷击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四川省雷击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2001—2021年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省雷击火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击火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格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SPSS统计软件等工具,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林地资源数据等进行处理,分析了地形、气象、植被等因素对四川省雷击火的影响。【结果】2001—2021年四川省共发生雷击火72起,多发生于3—6月,其中4月是集中高发期;主要发生时段为14:00—18:00,其中15:00—16:00是雷击火最易发生的时间段。雷击火主要集中在川西南的凉山州、攀枝花市以及川西的甘孜州,尤以雅砻江流域最为集中。降水量、相对湿度是影响四川省雷击火发生次数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风速影响不显著。除气象因子外,雷击火受地形、植被类型影响明显,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海拔2 500~4 000 m范围内、坡度26°~45°之间、以及半阳坡或半阴坡。最易发生雷击火的林分类型是高山松林,其次为云南松林。【结论】四川省雷击火在月、日2个时间尺度下分布规律明显,多发生于夏季的下午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主要聚集在甘孜州、凉山州,尤其是雅砻江中下游区域;雷击火发生受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影响显著,且在特定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具有易发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宗凯  刘平英  胡颖  周清倩  庄嘉  
[目的]探讨雷电致灾因子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期为加强农村地区雷电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依据。[方法]结合2013—2017年云南省近5年ADTD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云南省地闪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确定各地区雷电易发等级,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农村雷电致灾成因和灾害分布规律。[结果]地闪活动是影响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近5年农村雷电灾害占总雷灾起数的40. 61%,损失类型表现为雷击导致的人身伤亡损失,主要分布在农田、树下、山坡及水域附近等野外空旷区域。[结论]农村雷电灾害与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还与孕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紧密相关,通过完善农村地区防雷设施,加强防雷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实施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等能够有效防御和减少农村雷灾损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晓瑞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雷击火是中国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火源。根据1990—2006年研究区内10个气象站日观测数据包括最高气温、最小湿度、24 h降水、平均风速等指标计算每日FW I系统各指标,分析雷击火的发生与火险指数的关系。根据各气象站与研究区质心的距离确定各气象站的权重,计算研究区火险指数平均值。1990—2006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森林火灾591起,其中雷击火359起,占60.7%。70%的雷击火分布在121°~125°E,51°~53°N,平均每起雷击火过火面积为797.37 hm2,森林受害面积为581.67 hm2。71.9%、2.5%和17.3%的雷击火分别发生在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草地。雷击火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霞  魏建苏  朱贵刚  曾山泊  
利用苏州地区2002年到2007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市区、北部张家港地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太湖流域和苏州市区是强雷电流多发区。而就雷电的时间分布规律而言,苏州地区平均雷暴日的年变化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在夏季达到峰值。闪击次数日变化呈双峰分布,上午10时左右是闪电最少时段,峰值出现在凌晨2时和下午19时,其中19时为日均最高值。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同时,还分析了苏州地区农村防雷的现状,发现造成目前雷灾频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并针对农村安全提出了合理选择防雷设计参数和加强雷电预警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家启  申双和  夏佰成  魏长明  向波  
采用重庆地区1999~2008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重庆地区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闪电频次、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雷电参数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闪电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季节性(54%~83%集中在夏季)和日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16∶00~18∶00、0∶00~2∶00);在空间分布上,雷电日和闪电频次都呈现出渝西地区较大(其次是渝中和渝东南部,最小的是渝东北部)。正闪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负闪,且冬季各月正闪所占比例与平均雷电流强度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在此基础上获得雷电流幅值频率的累积概率分布公式,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许东蓓  蒲素  
利用甘肃省各林区16年的森林火灾资料,分析了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2~3月份;森林火灾平均开始于10月下旬,结束于5月中旬;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马衔山、小陇山、白龙江等林区。此外,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研究发现,遥感监测到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与森林火灾发生率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可用于森林火灾的预警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赛男  王东昶  单延龙  韩喜越  高博  王明霞  
【目的】根据森林火灾历史资料,研究黑龙江省由雷击火、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时空格局,为该地区火源管理和森林火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1997—2017年森林火灾资料为基础,分别分析3种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火源在不同月份和日内时刻造成火场总面积的差异性;使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Ripley’s K函数)分析3种火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黑龙江省1997—2017年由雷击火引起的森林火灾最频繁,危害也最大,且近年来发生次数有所增加;雷击火主要聚集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以6月和7月发生最频繁;每年9月16:00—16:59由雷击火引发的森林火灾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农事用火和野外吸烟引起的森林火灾次数和火场总面积在1997—2017年呈波动式下降,且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农事用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在6月12:00—12:59和9月16:00—16:59每次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均值最大;而野外吸烟火源造成的火场总面积在月和日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针对该种火源在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的时间都应重点防范。从空间上看,农事用火主要聚集分布在黑河市市辖区、嫩江县、逊克县、七台河市等地;野外吸烟则主要聚集分布在松岭林业局、加格达奇林业局、逊克县、嘉荫县、七台河市和鸡东县等地。【结论】随着黑龙江省火源管控、林火监测和扑救能力的逐渐加强致使雷击火、野外吸烟、农事用火在近年造成的火场总面积相比之前都有大幅下降;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和夏季; 3种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在空间上都呈聚集分布,主要聚集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北部黑河、伊春地区及东南部七台河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丙瑞  周广胜  于文颖  方东明  
对1972—2005年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特征及其与Palmer干旱指数(PDSI)和Keetch-Byram干旱指数(KBDI)的关系分析表明:雷击火主要发生在5—9月,峰值出现在6月,约占全年雷击火次数的42%;雷击火的最大过火面积出现在5月和6月,约占全年过火总面积的85%。雷击火发生次数和面积的月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不同干旱指数的动态不同,其中KBDI的月动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5,6,7月最干旱;而PDSI则呈弱单峰型曲线变化,5月较干旱,6月和7月则较湿润。雷击火的年发生次数与9月的PDSI(R2=0.47,P<0.01)关系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嘉楠  程立  刘慧  童伶俐  张前进  李若兰  
为扩大城市树木保护的范围,促使城市居民更理性地了解和欣赏树木,更好地关爱和保护树木,积极参与及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以安徽省合肥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历史见证和社会文化为定性指标,以树龄及活力、树木体量、树种、立地位置、美学价值等5个一级定量指标和树高、胸径、冠幅、色彩等12个二级定量指标构建城市森林显著树评定指标体系,以及综合量化评分的显著树认定方法,将城市森林显著树定义为城市中体量大、树型优美、位置重要、种类珍稀,视觉上醒目、突出,且备受公众关注、喜爱,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树木。在此基础上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臧桐汝  舒立福  王明玉  赵凤君  同小娟  司莉青  陈锋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决策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68-201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历史统计数据,以及雷电定位监测数据、植被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等,利用Arcmap和统计软件从雷电活动(雷电流强度、陡度、电流极性、能量)、气象因子(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林分类型(落叶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和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结果]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8-2010年共发生508次雷击火,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其中6月份最为频繁;10:00-17:00是雷击火高发时段;阿木尔、塔河、呼中、新林和松岭是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地区。雷电活动对雷击火发生有一定影响,引发雷击火的闪电多为负闪,雷电流强度和陡度分别为-10~-1kA和-10~-1 kA/μs,雷电流释放的能量与雷击火的发生之间无明显规律性。气象因子中,气温与雷击火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与雷击火发生相关性不显著。雷击火的发生同样受林分类型和海拔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落叶松林中,0°~10°坡度雷击火发生较频繁,坡向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海拔300~900 m的地区为雷击火高发区。[结论]明确了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建议在夏季尤其是6月份对重点林区进行雷击火的监测和预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浩  王凯  程向阳  刘佼  王晓东  
利用安徽省雷电灾害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1998~2012年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年平均雷灾次数N、年平均伤亡人数M和年平均经济损失E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7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电灾害强度空间分布做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02~2009年为安徽省雷电灾害高发年份;全省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7、8月份;雷电灾害发生于城市(县城)的频次要多于乡村;乡村地区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人身伤亡,城市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电子设备的物理损害和经济损失;民用、电力和通信为全省主要雷电灾害损失行业。综合灾情指数G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受雷电灾害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莎莎  张旺锋  刘勇  李甜甜  马彦强  
本文利用中原某县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图、社区人口统计资料,以及10年的城区犯罪案例数据等,对该县城区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年份的犯罪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对该县城区犯罪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研究表件明在:城①区该的县空城间区分的布核看心,区犯案罪件密数度量空最间多分,布其具次明为显东的关分和区西特关征较,多其,中而水边口缘路区、案十件字数街量和相袁对山较市少场;是②犯就罪所密有度犯最罪高案的区域;东关、西关以及城北新区是犯罪密度较高的区域;城市边缘区的犯罪密度最低。研究表明城市犯罪与城市建成区的发展有关系;城市犯罪案件数与城市出行人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建立城市犯罪空间分布模型,可以模拟与预测城市犯罪未来空间分布,从而使公安部门及时准确地作出防范措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敏  廖为明  王立国  邓荣根  
利用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及森林土壤碳储量等基本监测数据,对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 286.37×106t,年碳汇能力为53.92×106t,其经济价值分别为3 923.429亿元和164.47亿元,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47.57 t/hm2。预计江西省年2010年到202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78.09×106t碳或1 020.59×106t CO2,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可达53.01亿元。同时还对江西省11个市的森林碳储量、碳汇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全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