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7)
- 2023(14350)
- 2022(11795)
- 2021(10715)
- 2020(8940)
- 2019(19854)
- 2018(19638)
- 2017(37133)
- 2016(19521)
- 2015(21044)
- 2014(20463)
- 2013(20572)
- 2012(18850)
- 2011(16770)
- 2010(16923)
- 2009(15822)
- 2008(15450)
- 2007(13968)
- 2006(12487)
- 2005(11189)
- 学科
- 济(105156)
- 经济(105056)
- 业(83983)
- 企(75488)
- 企业(75488)
- 管理(72093)
- 方法(36974)
- 业经(31501)
- 数学(28605)
- 农(28506)
- 数学方法(28466)
- 财(26113)
- 地方(23826)
- 中国(21997)
- 农业(21105)
- 技术(20514)
- 务(18957)
- 财务(18949)
- 财务管理(18934)
- 企业财务(17881)
- 制(17476)
- 贸(16044)
- 贸易(16030)
- 和(15962)
- 易(15443)
- 划(15317)
- 学(15131)
- 策(15108)
- 理论(15002)
- 体(14423)
- 机构
- 学院(284538)
- 大学(278180)
- 济(130747)
- 经济(128628)
- 管理(114509)
- 理学(98671)
- 理学院(97669)
- 管理学(96560)
- 管理学院(96017)
- 研究(92878)
- 中国(72890)
- 京(57069)
- 财(56509)
- 科学(54893)
- 农(50349)
- 所(45897)
- 财经(45095)
- 江(43618)
- 中心(42411)
- 业大(42284)
- 研究所(41447)
- 经(40896)
- 经济学(40179)
- 农业(39586)
- 经济学院(36012)
- 北京(35176)
- 州(34066)
- 院(33127)
- 商学(33020)
- 财经大学(32932)
- 基金
- 项目(187244)
- 科学(149250)
- 基金(137399)
- 研究(135458)
- 家(119696)
- 国家(118596)
- 科学基金(103563)
- 社会(90917)
- 社会科(86361)
- 社会科学(86340)
- 省(75306)
- 基金项目(73873)
- 自然(66294)
- 自然科(64811)
- 自然科学(64791)
- 自然科学基金(63723)
- 划(60874)
- 教育(59181)
- 资助(53481)
- 编号(51934)
- 创(45097)
- 发(42282)
- 业(41583)
- 重点(41504)
- 创新(41222)
- 部(40262)
- 成果(39190)
- 国家社会(38152)
- 课题(35388)
- 人文(35165)
- 期刊
- 济(154673)
- 经济(154673)
- 研究(84035)
- 中国(53397)
- 管理(49030)
- 农(46583)
- 财(46571)
- 学报(40351)
- 科学(39988)
- 农业(31629)
- 大学(31096)
- 学学(29976)
- 技术(26489)
- 业经(26369)
- 融(25287)
- 金融(25287)
- 经济研究(25269)
- 财经(23377)
- 经(20422)
- 问题(19895)
- 业(19647)
- 教育(19181)
- 技术经济(18351)
- 商业(15335)
- 现代(14909)
- 世界(14879)
- 贸(14569)
- 科技(14514)
- 经济管理(13076)
- 策(12663)
共检索到428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莫怡青 李力行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大大拓宽了"零工经济"的应用场景,催生了一大批新就业形态,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变革。零工经济既可能通过提供收入安全网、对冲风险而促进创业,又可能因为提供替代的收入机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创业动机。本文利用外卖平台进入我国各城市的时间差异,采用渐进倍差法,发现外卖平台的进入总体上会减少大约4.7%的企业注册数量。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受到外卖平台负面冲击的主要是低注册资本、生存时间较短的企业,并集中在低资金需求、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说明平台所挤出的主要是低质量、生存型的创业活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外卖平台的兴起带动了金融、信息、科研和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创业,并且促进了市场的细分化与个体化,这些发现与零工经济下工作灵活化和多元化的变动趋势相一致。
关键词:
零工经济 创业 数字经济 外卖平台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李彦怡 袁天一 饶培伦
研究旨在以外卖骑手为代表,探索零工工作者的算法感知因素及其对于工作满意度和未来工作意愿的影响。研究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调研设计了问卷。通过实地走访与滚雪球,研究者向外卖骑手群体发放了共计458份问卷,回收了313份有效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研究总结出8个不同维度的算法感知因素,建立了外卖骑手的算法感知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使用回归分析探索了人口学特征及算法感知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意愿的影响。性别、户籍、算法监控、算法透明度、准入门槛等因素均会对满意度及工作意愿产生影响。外卖等零工众包平台在设计算法时,除了考虑效率,还应当考虑工作者对算法的感知,关注骑手的经验与感受,实现行业的积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零工 外卖 外卖骑手 算法感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平台经济反映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数字平台设施及其所产生的数据都掌握在平台企业手中,平台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服从于资本逻辑。在资本逻辑驱使下,外卖平台经济的发展迅速走向垄断,平台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在与餐饮商家、骑手以及消费者的关系中都表现出通过侵占或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征。资本主导下,平台经济的发展方式不能满足共同富裕的要求,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平台经济反垄断十分必要,应进一步重塑平台经济的发展逻辑与生态。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垄断 利益分化 外卖平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德鹏 陈春峰 张馥丽
本文以外卖O2O平台为例,实证研究在线评价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影响。将评论内容细分为产品质量评价和服务水平评价,构建在线评价与顾客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在线评价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信任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产品评价信息对顾客信任的影响更强烈;企业对评价进行反馈时,在线评价对顾客信任的影响更强烈。因此,建议企业应加强对在线评价信息的管理,采取措施激励顾客发表评价,并合理进行反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德鹏 陈春峰 张馥丽
本文以外卖O2O平台为例,实证研究在线评价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影响。将评论内容细分为产品质量评价和服务水平评价,构建在线评价与顾客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在线评价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信任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产品评价信息对顾客信任的影响更强烈;企业对评价进行反馈时,在线评价对顾客信任的影响更强烈。因此,建议企业应加强对在线评价信息的管理,采取措施激励顾客发表评价,并合理进行反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朋震 王斯纬 王青松
零工经济是共创经济形式,持续价值共创行为是零工平台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零工平台企业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持续价值共创产生影响却鲜有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探讨电子绩效监控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考察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以及顾客反馈的调节作用。通过对各大出行平台392名零工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发展型电子绩效监控通过正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负向影响交易型心理契约来正向影响持续价值共创行为;预防型电子绩效监控通过负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正向影响交易型心理契约来负向影响持续价值共创行为;顾客反馈增强了关系型心理契约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同时也增强了关系型心理契约在电子绩效监控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不同电子绩效监控感知对持续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为零工平台组织优化监控设计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吴静 张天怡 周嘉南
零工经济模式下平台型企业出现了迅猛发展,但是通过分析平台工作者持续参与行为的动机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是目前研究中缺乏深入探讨的议题。本文以419个滴滴司机作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原则运用NVivo 11 Plus软件对参与平台劳动的滴滴司机进行访谈,总结出了平台司机的参与动机演化机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我们发现:平台司机个体心理感知的满足程度是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关键;经济效益对平台司机参与行为的影响最大,自主感知在动机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经济效益对兼职司机参与行为的影响更大,专职司机的内部动机低于兼职司机,自主感知在专职司机动机内化过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更大。本研究扩展了自我决定理论在零工经济模式下对动机演化机制的解释,研究结论为零工工人的激励提供了新的理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慧慧 杨小勇
灵活就业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型就业方式,如何加强数字零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数字零工进行概念辨析与界定可以发现,平台企业和数字零工的劳动关系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体现在资本从生产、分配、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方面加剧了对数字零工剩余价值的压榨,引发了数字零工职业保障不足、收入分配不公、“泰罗制”管理和职业晋升不畅等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应明确数字零工的法律身份,健全配套职业保障制度,加强对平台企业无序扩张的反垄断监管力度,并打破数字零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数字零工 劳动权益保障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益斌 陈志斌 刘建月
平台零工权益保障事关共同富裕大计,是政府治理平台经济的重要内容。“强监管”政策下,以合作用工模式为例,借助动态博弈模型对比三种政府参与模式(包容式平台自治、审慎式直接治理与合作式协同共治)对平台及其合作商保障零工权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包容式平台自治模式往往导致平台监管动力不足,需要引入政府审慎式直接治理,但存在一个零工权益责任标准的最高阈值,该值取决于劳动市场供给、网络订单收益率、平台规模等;在阈值内,政府可以引入连带问责机制提高平台自治的积极性,此时政府合作式协同治理模式成为最有效的保障策略。一方面尝试回答现阶段平台治理中政府角色转型争议,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规制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景一 赵慧
基于技术控制、责任自治、制造同意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劳动过程理论经典作家构建了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劳动控制策略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基于劳动控制策略研究框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劳动过程为例,考察平台的“算法控制、众包生产和制造同意”的劳动控制策略及其对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平台通过“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算法和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深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单边决定平台利益分配格局,损害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平台众包生产策略将弹性雇佣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置换为责任自治下的劳务合作模式,平台规避了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弱化了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平台通过展示“赶超游戏”中头部主播的成功范式和示范效应,制造普通主播的“过度劳动”同意,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面对当前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变化与挑战,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着应对不足与制度效力受限的问题,应构建零工劳动者多元协作治理对策以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补齐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完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共建共治,优化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黄江
在回顾开放式创新和知识管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零工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全过程与外界的交互、具备正式清晰的流程框架、跨边界部门的对接作用、员工自我驱动的组织氛围以及高层战略对开放式创新的重视与支持。最后,围绕这5个关键因素,以我国开放式创新典型企业海尔为案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零工创新 开放式创新 知识管理 组织模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蔡思辰 裴嘉良 刘善仕
在我国零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台企业纷纷使用基于算法技术的工作游戏化系统对零工工作者进行绩效管理,但目前学术界尚不清楚平台工作游戏化能否以及如何影响零工工作者服务绩效。本研究结合目标设置理论和工作游戏化理论模型,使用389份源于问卷调查和平台终端匹配的网约车司机三波次数据,揭示了平台工作游戏化感知通过提升零工工作者目标承诺,进而促进其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并考察了竞争人格倾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平台工作游戏化感知正向影响零工工作者服务绩效,目标承诺在二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竞争人格倾向正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感知对目标承诺的影响;(3)竞争人格倾向正向调节平台工作游戏化感知通过目标承诺影响服务绩效的间接效应。本研究从目标设置和信息反馈的路径挖掘了平台工作游戏化感知影响零工工作者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及人格特质的边界作用,提供了平台数字化工作设计的新思路,并拓展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范围和情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龙立荣 梁佳佳 董婧霓
平台经济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新场景与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挑战。本文从管理主体、管理过程、管理底层逻辑三个基本管理问题出发,对平台零工工作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梳理。在定义平台经济体与零工工作者的基础上,分析平台零工工作者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过程存在"宽进严管"、平台与零工工作者的关系以经济交换主导而缺乏社会情感交换的挑战,最后提出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完善法律制度、实行适度的"严进宽管"的管理制度、通过共建心理契约促进平台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本文从明确平台雇佣关系主体、优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尊重社会交换和心理契约三个角度分析平台零工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为未来平台零工工作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零工工作者 平台经济 劳动关系 考核伦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向东 张凤 Paul M.A.Baker
本文综合"零工经济"(Gig经济)的国际国内典型研究文献,聚焦知识工业时代"Gig经济"改造和提升"劳动"品质的潜力,提出了知识工业时代赋予"Gig经济"与"分享经济"相互支撑、互为发展机会的关系,特别是其赋予劳动除传统形态产业实践之外更为前瞻性的发展机会,给出了这一发展背景下的更为贴切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发展机制,更强调了这一背景下"Gig经济"经由分享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再造劳动的匠心价值、从而提升劳动品质的独特作用。而其间作为支撑平台的分享经济及其数字软件平台,也需要高品质和高度多样化劳动的需求来创造和促进自身差别化发展,这一发展关系也可能为我国发展新工业经济业态及其相应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魏巍 刘贝妮 凌亚如
随着零工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其吸纳就业、便利生活的特征使其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种随叫随到的工作为按需劳动提供了可能,同时其灵活性也提高了离职行为的便捷程度,使数字零工工作者成为高流动性群体。数字零工由于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等工作特征呈现显著的职业污名特征,加之平台通过算法管理把消费者纳入任务监督和任务评价中,通过劳动过程的"全景式监控"和设置抢单机制塑造"时间竞赛"的紧迫感,迭代出数字情境下职业污名的升级——算法污名。本文结合相对剥夺理论和组织公平理论,提出并检验了平台算法下数字零工职业污名感知对离职倾向影响的理论模型,基于416名体力劳动为主的数字零工工作者两阶段时间滞后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平台算法下体力劳动为主的数字零工工作者职业污名感知显著增加离职倾向;相对剥夺感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程序公平感知负向调节数字零工工作者的职业污名感知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数字化情景对职业污名感知影响数字零工离职倾向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既对职业污名研究情景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拓展,也为平台企业创新管理实践、增加数字零工的职业荣誉感和促进零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