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7)
2023(2950)
2022(2694)
2021(2390)
2020(2002)
2019(4462)
2018(4467)
2017(8253)
2016(4557)
2015(5028)
2014(4867)
2013(4633)
2012(4253)
2011(3880)
2010(3893)
2009(3461)
2008(3410)
2007(2908)
2006(2588)
2005(2250)
作者
(15411)
(12996)
(12981)
(11949)
(7863)
(6240)
(5740)
(5073)
(4740)
(4536)
(4319)
(4281)
(4238)
(3966)
(3875)
(3874)
(3857)
(3845)
(3651)
(3532)
(3257)
(3100)
(3085)
(2938)
(2838)
(2830)
(2744)
(2716)
(2682)
(2677)
学科
(16675)
经济(16667)
管理(14159)
(10971)
环境(9993)
方法(8794)
(8482)
企业(8482)
数学(7839)
数学方法(7769)
(5835)
(5260)
(5097)
规划(4716)
环境规划(4621)
(3502)
资源(3442)
农业(3330)
业经(3288)
中国(3213)
地方(3159)
(2949)
贸易(2949)
(2869)
(2859)
(2826)
技术(2625)
及其(2606)
生态(2580)
理论(2516)
机构
学院(67552)
大学(67358)
(25452)
经济(24948)
管理(24474)
研究(24050)
理学(21892)
理学院(21616)
管理学(21161)
管理学院(21063)
(18666)
科学(17754)
中国(16113)
农业(15112)
业大(14706)
(14157)
(13297)
研究所(12548)
中心(10786)
农业大学(10232)
(9961)
(9751)
(8750)
师范(8595)
科学院(8389)
(8373)
财经(8339)
(8276)
(8263)
北京(8249)
基金
项目(51341)
科学(40128)
基金(37877)
(35209)
国家(34948)
研究(33090)
科学基金(29155)
社会(21597)
(21140)
基金项目(20653)
社会科(20566)
社会科学(20556)
自然(20254)
自然科(19728)
自然科学(19719)
自然科学基金(19383)
(18008)
资助(15008)
教育(14916)
重点(12044)
编号(11945)
计划(11485)
(11299)
(10978)
(10814)
科研(10494)
创新(10169)
科技(10110)
(9805)
国家社会(9467)
期刊
(24460)
经济(24460)
学报(16815)
(16334)
研究(14493)
科学(13321)
中国(13114)
大学(11473)
学学(11092)
农业(11046)
管理(7263)
(7184)
(6199)
教育(5250)
业大(5064)
资源(4818)
技术(4505)
农业大学(4397)
(4366)
财经(3903)
中国农业(3885)
科技(3878)
业经(3850)
经济研究(3755)
(3384)
图书(3315)
问题(3309)
统计(3010)
技术经济(2996)
(2942)
共检索到90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康业斌  商鸿生  王树权  
室内试验表明,雪腐格氏霉(Gerlachianivalis)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7~20℃,20℃以上有利于病菌在寄主组织中扩展。相对湿度在93%以上2~3天,病害就会普遍发生,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在20℃及饱和湿度下,光强8000~10000lx,每天光照6h,最适于病菌侵入和扩展,长时间光照不利于病害发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姗姗  张欣婷  王琦  芦远景  侯春燕  王冬梅  
为研究TaRanGAP2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HR诱发中的作用,阐明小麦抗叶锈病分子机制,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给予分子水平的指导。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及其轮回亲本Tc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TcLr26×260)及亲和组合(Tc×260),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aRanGAP2的CDS全长为1 665 bp,编码554个氨基酸,对其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TaRanGAP2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Ran GTPase家族;利用RT-qPCR技术检测TaRanGAP2在这2个组合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不亲和组合中TaRanGAP2表达量出现显著上调;利用烟草瞬时转化系统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发现TaRanGAP2定位于细胞质;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TaRanGAP2基因表达,在接种叶锈菌后与未沉默植株相比,TaRanGAP2基因沉默植株叶片的单侵染点HR面积显著增大,HMC数量显著增多;结果说明TaRanGAP2基因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寄主过敏性反应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闫立敏  王晓鸣  徐荣旗  东方阳  李洪杰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小麦根腐病和叶枯病)对小麦根系和叶片的侵染过程,建立直观、非破坏性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体系。【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fp导入麦根腐平脐孺孢菌株Bs-1中,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和胞外酶代谢分析。选用与野生型菌株表现相近的转化子Bs-GFP研究麦根腐平脐孺孢对小麦品种矮抗58根和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转化子Bs-GFP的菌丝和分生孢子表达明亮的绿色荧光,利用基因特异标记扩增证明gfp被整合到真菌的基因组中。对GFP标记菌株Bs-GFP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特性分析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建荣  刘馨  仇剑波  祭芳  徐剑宏  董飞  殷宪超  冉军舰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艺博  路亚南  刘娜  肖继斌  李闯  程琨  邢国珍  马振玲  郑文明  
为挖掘与叶锈菌萌发及早期侵染相关的关键基因,利用PacBio SMRT和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叶锈菌夏孢子萌发0、2、4、8、12和24h的孢子和芽管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全长转录本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利用qRT-PCR技术对候选基因在不同毒力菌系与小麦的亲和/非亲和互作中的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综合分析筛选出差异显著且功能相关的4个候选基因,其中,PTTG_1050为SNARE蛋白的编码基因,可能参与SNARE介导的囊泡运输;PTTG_4765属于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PDR亚族;PTTG_1823属于PKc_Like超基因家族;PTTG_1279为候选分泌蛋白编码基因。2)4个候选基因在侵染早期受到强烈诱导或抑制,且在亲和互作中表达量高于非亲和互作,说明其在叶锈菌的早期侵染和扩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早期成功侵染的关键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重梅  章振羽  姬红丽  胡培松  彭云良  
水稻是一种对已知所有锈菌免疫的重要粮食作物,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锈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于利用水稻抗锈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察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在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发现小麦条锈菌混合菌株的夏孢子在水稻叶片上附着不稳定。在静置叶片上病菌夏孢子能够萌发、侵入,并形成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次生菌丝等结构,但是自侵入起便受到丽江新团黑谷对其侵染和扩展的抵抗,表现在侵染各个环节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在小麦感病品种铭贤169叶片上的成功率。接种后5 d内夏孢子芽管侵入气孔并形成气孔下囊、气孔下囊产生初级侵染菌丝、初生侵染菌丝产生吸器母细胞和/或吸器的比率分别比在铭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尚巧霞  韩成贵  于嘉林  杨莉莉  刘仪  
通过大量的接种实验,分析了影响病毒接种效率的各种因素,经ELISA和RT PCR方法进行检测,确立了较为稳定有效的小麦黄花叶病毒机械传毒体系。采用新鲜病叶或用氯化钙干燥保存的病叶作为接种毒源,在0 2mol·L-1磷酸缓冲液中研磨后,对低温下(11~13℃)培养的小麦幼苗(1~2叶龄)进行叶面接种,并将接种后的小麦低温培养可获得较高的接种效率(12 57%~13 43%)。对毒源类型、小麦苗龄和接种部位等其他可能影响接种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测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春燕  王智炘  王冬梅  
采用活体注射法将不同浓度的钙信使阻断及激活药物注入小麦叶片,其中阻断药物注射后立即接种叶锈菌,研究了钙信使与小麦受叶锈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用Ca2+螯合剂EGTA除去或降低胞外Ca2+浓度,用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或La3+阻断胞外Ca2+进入胞质,都能部分地抑制叶锈菌诱导的防卫反应,即PAL,POD的活性升高和过敏性反应(HR)的发生。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高。注射Ca2+载体A23187能部分模拟叶锈菌侵染诱导的这3种防卫反应。说明叶锈菌侵染诱导的PAL,POD活性升高和HR的发生,需要胞外Ca2+进入胞内,Ca2+参与了叶锈菌侵染激活防卫反应的信号转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肖悦岩  孙月海  赵美琦  曾士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  向齐君  
对采自我国和由美、加、日、捷、斯、阿(阿富汗)和前苏联引入的18个种的披碱草,用我国小麦白粉病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进行接种,有15个种接种成功。用14份发病披碱草上产生的白粉病菌分别回接小麦,也全部回接成功,说明国外的披碱草和我国的一样具同源性,都属于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寄主范围,具中间寄主传播病菌的潜力。对国外披碱草在疆域接壤的邻国间传播新小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玉森  刘晓倩  祁建民  方树民  林培清  黄文忠  
从红麻茎枯病标本中分离出茎枯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镜检其形态特征,红麻接种茎枯菌后对发病因子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适温28℃,饱和湿度有利于发病;孢子悬液最适含量为5.5×103个.mL-1以上,其含量愈高发病情况愈严重;病菌主要侵染麻秆,其次叶片,典型病斑梭形,表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多为单生,倒棍棒状,3-26个假隔膜;菌丝和孢子皆能直接或从伤口侵入麻秆发病;幼苗10 d内为感病期;嫩叶易感病;不同品种接种后在麻秆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和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娜   郝靖璞   曹军   纪兆林  
[目的]桃枝枯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南方桃产业的发展,南方桃园中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属于桃枝枯病菌流行优势种,但其侵染过程及致病影响因子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探究P.amygdali侵染过程及其致病影响因子。[方法]探究桃拟茎点霉分生孢子的萌发过程,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分生孢子侵染桃嫩枝的部位,并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处理下探究该菌致病力的强弱,进一步运用商品化壳梭孢素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桃拟茎点霉的甲型分生孢子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 h萌发率为66.4%,9 h后分生孢子萌发率为97.6%,24 h后分生孢子产生单根较长的芽管,30 h后菌丝产生隔膜,36 h后产生有分支的营养菌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侵染菌丝主要入侵桃嫩枝木质部导管及中央髓部,并且破坏木质部导管的结构,然而,在韧皮部并没有观察到侵染菌丝的存在。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桃拟茎点霉致病力的主要因子,且病害流行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8%。桃拟茎点霉产生的壳梭孢素是其致病因子。[结论]本文首次探究了桃拟茎点霉的侵染过程,并发现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该菌致病力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应娥  梁巧兰  魏列新  王冬  田龙  同发宇  张国印  程守丰  
为明确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在室内条件下复合侵染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的发病流行因素,以接种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通过对AMV和WCMV单独接种侵染、复合侵染的不同接种浓度、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RH)对本氏烟发病的影响及本氏烟中两种病毒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本氏烟发病的AMV和WCMV单独接种浓度分别为20%(AMV:PBS=1:4)和50%(WCMV:PBS=1:1),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接种的浓度为75%和25%(AMV:WCMV=3:1);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5℃、RH为60%,在此条件下,AMV和WCMV复合接种侵染本氏烟的平均病情指数为80.12,比单独接种AMV、WCMV的病情指数分别提高了22.36%、45.28%,其病毒含量是两种病毒单独接种本氏烟中的2.11和1.60倍。综上可见,当温度为25℃、RH为60%以及AMV和WCMV复合侵染接种浓度为75%和25%时,本氏烟发病最严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旭  Theo van de Lee  陆维忠  喻大昭  马鸿翔  
【目的】赤霉病是危害大麦、小麦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研究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对于病害的控制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禾谷镰刀菌回复突变体以单花滴注方法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不同突变体的致病力差异及其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结果】269株回复突变体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接种6d后,致病力明显降低的突变体,只有接种小穗发病,致病力明显增强的突变体,病症可扩展至5个小穗。GFP荧光信号检测表明,弱致病突变体在接种后仅在接种小穗内生长、延伸,并终止于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处。而强致病力突变体在接种小穗内生长2d后,即能够通过小穗基部的致密组织到达小麦穗轴,并沿着穗轴内部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恩  杨爱东  翟彤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条中28号小种接种的馒锈品种‘平原50’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光镜观察发现两品种在侵入阶段无明显差异。在接种5天后,两品种中的菌落大小,吸器个数上出现较明显差异。与感病品种‘铭贤169’进行电镜比较观察,在慢锈品种‘平原50’中发现如下现象:在吸器外基质(EM)出现染色较深的物质;吸器周围有大量增生的膜复合体(MC)和内质网(ER);有一吸器的分支出现;有叶绿体向吸器移动的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