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1)
2023(1762)
2022(1678)
2021(1568)
2020(1293)
2019(2838)
2018(2819)
2017(5504)
2016(3197)
2015(3467)
2014(3399)
2013(3255)
2012(3124)
2011(2863)
2010(2732)
2009(2524)
2008(2325)
2007(2061)
2006(1840)
2005(1674)
作者
(10192)
(8525)
(8461)
(7810)
(4972)
(4102)
(3696)
(3347)
(2988)
(2832)
(2769)
(2740)
(2598)
(2572)
(2531)
(2521)
(2441)
(2423)
(2390)
(2216)
(2187)
(1992)
(1989)
(1877)
(1813)
(1803)
(1787)
(1783)
(1675)
(1666)
学科
管理(11977)
(10978)
经济(10973)
环境(8866)
(8674)
(7289)
企业(7289)
(4845)
(4731)
(4726)
方法(4237)
规划(4055)
环境规划(3967)
(3961)
财务(3961)
财务管理(3959)
企业财务(3845)
地方(3759)
数学(3596)
(3580)
数学方法(3564)
资源(3390)
生态(3088)
(2469)
农业(2437)
(2264)
区域(2262)
业经(2171)
(2137)
区域环境(2069)
机构
学院(43800)
大学(42374)
研究(17086)
(15057)
管理(14891)
经济(14718)
科学(13166)
中国(12943)
理学(12858)
理学院(12648)
管理学(12417)
管理学院(12355)
(9942)
(9706)
研究所(9399)
(9222)
业大(7678)
中心(7513)
农业(7290)
(7013)
(6643)
(6559)
环境(6503)
(6405)
师范(6330)
北京(6294)
科学院(6251)
(6249)
(5889)
(5760)
基金
项目(32843)
科学(25620)
基金(23780)
(22181)
国家(22028)
研究(21251)
科学基金(18396)
自然(13451)
(13302)
基金项目(13222)
自然科(13040)
自然科学(13038)
社会(12965)
自然科学基金(12765)
社会科(12233)
社会科学(12227)
(11338)
资助(9420)
教育(8403)
重点(8113)
编号(8013)
(7598)
计划(7435)
科技(6702)
科研(6682)
(6679)
(6176)
创新(5873)
发展(5757)
(5691)
期刊
(16509)
经济(16509)
研究(10252)
学报(9764)
科学(8592)
中国(8377)
(7892)
大学(6538)
资源(6355)
学学(6327)
(6202)
农业(5446)
管理(4388)
(3251)
环境(2793)
(2694)
业经(2686)
林业(2592)
财经(2536)
(2506)
金融(2506)
经济研究(2461)
财会(2440)
科技(2381)
业大(2325)
技术(2321)
(2295)
自然(2276)
生态(2255)
(2169)
共检索到62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建民  
诸多支流小河水文条件的恶化,是经历了明清时期空前程度的资源开发之后,秦岭-大巴山区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主要表现为雨盈晴涸——河水流量两极化甚或演变成无源干沟,河道淤积抬高及小水量高水位等。其影响绝不止于河道航行条件恶化、山区水旱灾害增多加剧。秦岭-大巴山区水土流失已为环境史研究高度关注,但相对于流失中的土,对流失中的水的关注程度却有所不及。河流,尤其具有山溪性河流、河源型河流特征的山区河流水文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亦未引起充分重视。山土的流失只是山水流失的后果之一,山水流失及随之而来的地下径流减少,要害是河流的基流亦即水源失去保障。雨盈晴涸已是山区不少河流的特征,无源干沟、季节性河流增多更需给予高度关注,因其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且各要素间相互联系、迭为因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祎婷  何毅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及水土保持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秦巴山区及周边地区共63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计算各站的降雨侵蚀力,借助Kriging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秦巴山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3 696 MJ·mm/(hm~2·h·a),年内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占全年的26. 6%;四季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代际间,20世纪80年代的降雨侵蚀力最大,90年代最小。年际间,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但未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秦巴山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于787~8 858 MJ·mm/(hm~2·h·a)之间;整体而言,年降雨侵蚀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永  黄文典  张陵蕾  李嘉  脱友才  
针对受水资源开发影响的四川秦巴山区河流生态补偿体系中,现有的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补偿支付制度及补偿激励政策的问题,探讨了秦巴山区河流生态补偿体系的构建。根据秦巴山区河流生态体系的特点,提出了4种生态补偿原则;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分析,确定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采用Vague集相似度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补偿标准;针对不同的生态补偿内容和补偿主客体,建立了3种补偿模式;设计了激励政策系统框架;并提出了生态补偿度评价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彩霞  姚顺波  李桦  
根据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运用秦巴山区498户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计数模型分析了环境情感和技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和改善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参照规范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但仅有积极情感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环境技能中的策略知识和行动能力都对农户减少污染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只有行动能力对农户改善环境行为影响显著。(2)积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消极情感在行动能力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具有强化作用。(3)社会参照规范在行动能力与农户改善环境行为的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社会参照规范在环境情感与农户减少污染行为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但环境情感的类型不同调节方向不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志刚  蒋强  曲春珏  归子琨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蒋强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刘心瑶  李梦月  
水权交易是环境和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改革方向。中国水权交易正在加速展开,2014年我国在7个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工作。许多贫困山区是传统上的缺水地区或者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权交易是否会加重这些贫困山区的缺水问题是一个尚未探讨的问题。对水权交易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总结,从4个方面:初级水权分配、水权交易制度设计、水权交易模型和市场主导者全面回顾了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子,提出了解决贫困山区的在水权交易中的困难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亚文   李绍亭   雷坤洪   淮建军  
探究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秦巴山区的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秦巴山区各市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由低向高转变,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类型从农业生态环境滞后逐渐转变为农业转型发展滞后;(3)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乡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水土流失控制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因子间协同性较强。研究表明,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应以生态发展为方向,各地区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洋洋  赵振斌  李小永  张予倩  张戬  李佳乐  
生态移民的新环境融入对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的三个移民安置点作为案例地,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96位就近安置生态移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分析和QCA(定性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将移民老家依恋和新家地方融入/疏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移民融入新环境是一个老家—新家互动的建构家的过程,就近安置使得这种互动过程更加显著;与其他移民类型相比,就近安置使得老家与新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包括老家认同、功能性依赖和社会支持;就近安置所存在的老家与新家联系的复杂性成为移民对新环境产生疏离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除了解决移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允许移民进行老家与新家的互动,并对互动做进一步的政策性安排,以便逐步实现移民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新环境融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