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54)
2023(2259)
2022(1523)
2021(1322)
2020(968)
2019(2218)
2018(2141)
2017(3934)
2016(2218)
2015(2563)
2014(2644)
2013(2460)
2012(2201)
2011(2052)
2010(2233)
2009(2017)
2008(2249)
2007(2148)
2006(1875)
2005(1602)
作者
(6752)
(5557)
(5414)
(5235)
(3756)
(2626)
(2515)
(2220)
(2078)
(1944)
(1909)
(1870)
(1839)
(1724)
(1704)
(1638)
(1635)
(1623)
(1577)
(1517)
(1341)
(1329)
(1307)
(1302)
(1233)
(1183)
(1182)
(1176)
(1150)
(1126)
学科
(12705)
经济(12689)
中国(8120)
管理(5760)
城市(5674)
地方(5306)
(4079)
城市经济(4041)
(3067)
方法(3011)
(2788)
业经(2689)
环境(2515)
数学(2417)
方城(2405)
数学方法(2404)
农业(2356)
(2325)
企业(2325)
理论(2204)
(2076)
发展(1841)
(1840)
地方经济(1720)
(1613)
(1465)
(1450)
产业(1361)
经济理论(1345)
教育(1287)
机构
学院(34338)
大学(34060)
(13481)
研究(13432)
经济(12941)
管理(11702)
理学(9844)
理学院(9638)
管理学(9480)
管理学院(9402)
中国(8653)
科学(8470)
(8168)
(6218)
师范(6192)
(6187)
研究所(5596)
(5467)
中心(5453)
(5373)
(5290)
师范大学(5198)
北京(5056)
城市(4433)
(4429)
财经(4417)
经济学(4405)
业大(4315)
(4255)
研究院(4093)
基金
项目(23625)
科学(19423)
基金(17291)
研究(16926)
(14902)
国家(14785)
科学基金(13265)
社会(12163)
社会科(11539)
社会科学(11535)
基金项目(9563)
(8941)
自然(8098)
自然科(7924)
自然科学(7924)
(7830)
自然科学基金(7740)
教育(7440)
编号(6397)
资助(6031)
(5662)
重点(5311)
国家社会(5191)
课题(5077)
发展(4807)
(4746)
(4718)
成果(4704)
规划(4416)
(4406)
期刊
(16839)
经济(16839)
研究(13069)
中国(6616)
城市(6267)
科学(4838)
教育(4174)
问题(4126)
学报(4074)
管理(4045)
(4011)
(3921)
(3423)
大学(3270)
学学(3072)
技术(3039)
现代(2925)
发展(2778)
(2778)
农业(2716)
业经(2592)
城市问题(2384)
经济研究(2310)
资源(2271)
地理(2261)
财经(2147)
(1929)
经济地理(1687)
(1599)
金融(1599)
共检索到52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宗红  
临沂市的城市雕塑"圆通天衢"以其表象化的独特形态,将雕塑与现代城市的自然环境、审美情趣及文化个性融合起来,彰显了雕塑与现代城市的情境性与协调性。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集铁矿山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为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太钢专注于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产品,是目前全球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太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共生理论为依据,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铁城  
城市雕塑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格,是城市公共空间中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关乎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城市雕塑艺术的名义,在尊重城市历史、城市个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资源并使之艺术化地形象呈现,或在此基础上举行相关的艺术大展、大赛,成为城市雕塑艺术参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城市雕塑的建设切忌脱离实际,一味盲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沧粟  
从城市雕塑的概念和功能分析入手,探讨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为先、精心创作和政策保障是建设优秀的城市雕塑的三个重要环节与前提保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慧宁  赵军  
城市雕塑在当今城市中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引导,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雕塑家各自进行设计与创作,造成城市环境设计无序的状态,城市雕塑和城市空间环境不能形成整体和谐之美,论文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探讨城市雕塑创作的原则。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仁照  
城市雕塑涉及建筑、美术、环境和文化诸多方面 ,与园林关系密切。宁波城市雕塑广泛出现 ,作品总量已达 1 73件 ,从形色质绿几方面分析 ,有精细之作 ,也有庸品。开展城市雕塑调查分析 ,强化环境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意识 ,追求做工精细 ,管理有序 ,力求有时代特色 ,以充实提高城市绿化品位。表 4参 4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蔡增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改观,作为环境的一部分——雕塑也在我们身边多了起来。通过对近20年来中国城市雕塑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城市雕塑浮华弥漫的背后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首先,大量的城市雕塑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雷同,概念化的城市雕塑较多。其次,公众对城市雕塑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再次,城市雕塑组织机构有待完善。指出雕塑工作者应改变浮躁的心态,多做精品;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加强市民的审美教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   赵晓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想拓展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经提出便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场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以及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趋同、系统性研究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研究内容上主要以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为主,学理性较为薄弱,缺乏深入探讨分析。鉴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近几年新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对该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准确揭示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全面深入挖掘其包含的理论、实践价值,拓展研究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以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构想的后续相关研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越如   曾文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元喜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现代化模式垄断发展话语的格局,为经济发展贡献新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底色为导向,绘就出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新道路,其提出并非形而上的产物,而是反思“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果,是以生命共同体、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基本向度,孕育着生活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公益与私利同频共振的生态蕴涵。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自然生成并有效运作,而是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从而站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协同共进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繁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鲍浩如   杨志华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就是处理好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绿色要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基础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要义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战略观,关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最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在于,为化解现代化与生态化转型的矛盾提供了具体思路,那就是解决好三对矛盾,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公共生态利益与私人经济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前瞻性、辩证性、人民性等特征。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将为实现新型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全球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后发现代化发展之路也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