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8)
- 2023(8457)
- 2022(6911)
- 2021(6598)
- 2020(5456)
- 2019(12222)
- 2018(11693)
- 2017(22168)
- 2016(11499)
- 2015(12701)
- 2014(12432)
- 2013(12459)
- 2012(11780)
- 2011(10755)
- 2010(10413)
- 2009(9393)
- 2008(9182)
- 2007(7827)
- 2006(6754)
- 2005(6165)
- 学科
- 济(52106)
- 经济(52046)
- 管理(30545)
- 业(28983)
- 方法(24749)
- 数学(22803)
- 数学方法(22657)
- 企(21678)
- 企业(21678)
- 中国(17488)
- 贸(12767)
- 贸易(12760)
- 易(12477)
- 财(12319)
- 农(12121)
- 制(10413)
- 银(10403)
- 银行(10396)
- 行(10068)
- 融(9449)
- 金融(9448)
- 学(9356)
- 业经(9218)
- 农业(8122)
- 环境(8096)
- 地方(7513)
- 技术(6895)
- 务(6890)
- 财务(6881)
- 财务管理(6865)
- 机构
- 大学(169324)
- 学院(165823)
- 济(81782)
- 经济(80647)
- 研究(63496)
- 管理(61544)
- 理学(53843)
- 理学院(53158)
- 管理学(52455)
- 管理学院(52126)
- 中国(50190)
- 科学(35979)
- 京(35921)
- 财(35868)
- 所(31315)
- 财经(29703)
- 研究所(28796)
- 经济学(28001)
- 中心(27665)
- 经(27596)
- 农(25723)
- 经济学院(25400)
- 院(23112)
- 北京(22958)
- 财经大学(22775)
- 业大(22092)
- 江(21145)
- 范(20778)
- 师范(20585)
- 农业(20463)
- 基金
- 项目(115979)
- 科学(94335)
- 基金(91249)
- 家(81261)
- 研究(81015)
- 国家(80721)
- 科学基金(69500)
- 社会(57355)
- 社会科(54808)
- 社会科学(54799)
- 基金项目(47826)
- 自然(44615)
- 自然科(43775)
- 自然科学(43765)
- 自然科学基金(43043)
- 省(39514)
- 资助(37249)
- 教育(36195)
- 划(35267)
- 编号(28117)
- 部(28097)
- 国家社会(26443)
- 重点(26183)
- 中国(24963)
- 发(24514)
- 教育部(24510)
- 创(24062)
- 人文(23044)
- 创新(22753)
- 科研(22538)
共检索到243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星星
根据2000—2014年中国28个省份7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分别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三个角度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特征,并研究中国省域行业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布及演化,最后得出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从终端消费总量来看,能源消费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水平较低;从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费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第二,2000—2014年中国省域产业能源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即中国产业能源消费整体呈空间集聚分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终端消费总量的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第三,终端能源消费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从排名前5位省份的消费集中度来看,区域集中度有下降趋势,且能源消费的区域间差异在减弱。第四,中国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消费属于"双高集聚",一部分省份属于"双低集聚",且能源消费在区域间基本不存在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文武
文章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成本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成本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成本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均衡,促使产业空间结构稳定地向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集聚。文章还从福利最优化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空间经济结构的规划选择,结论显示降低普通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形成分散均衡的经济格局,实现社会公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艳婷
从空间模式而言,城市群的本质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更大范围城市地域实体内的集聚。在这一集聚体内,原乡村地区密集参与着工业化、经济发展。在国内外经典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将城市群这一特征概括为分散性区域集聚,并认为分散性区域集聚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经济全球化空间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政策制度背景的产物。作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平台和协调控制中心在空间上的独特反映,这一根本属性使得城市群区别于传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遍在;其分散性的发展特征使得它同时代表着最为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值得特别关注。从分散性的地域单元入手的规划策略较目前的城市群整体战略而言,可能较易实施和取得效果。同时,随着中国内需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城市群发生发展的国内外背景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空间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所有区域,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客观事实。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利用1990—2016年时间序列和2004—2015年面板数据对中国服务业增长和空间集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以往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服务业增长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二者分别来源于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从集聚影响因素来看,消费性服务业集聚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市场消费的规模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则与产业间关联以及与要素结构的匹配性紧密相关。新时代中国发展服务业应立足于推动要素集聚以加大区域性消费市场的经济规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工业体系的产业关联性,进而提升各地经济水平。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 空间异质性 增长与集聚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三百 申文毓
异质性劳动力集聚理论认为,劳动力对城市规模的偏好呈现空间类分现象,而当城市规模“足够大”时,劳动力市场竞争又会对劳动者进行选择。然而,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空间类分与选择尚缺乏经验证据,而且在中国各城市户籍制度、房价差异化背景下是否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同样有待检验。因此,本文基于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异质性主体的空间类分与选择效应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劳动力空间类分现象确实存在,高技能劳动力选择流入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概率比低技能劳动力分别高8.8%和2.4%,而城市落户门槛与高房价会降低这一概率,即城市对劳动力进行选择。机制分析表明,空间类分和选择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异质性劳动力集聚收益存在差异。然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不同规模城市应制定更加适宜的政策以吸引并留住不同技能层次的劳动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能 赵增耀 周晶晶
集聚经济具有两面性,集聚正(负)外部性在不同的集聚阶段可能交替出现。本文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引入过度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重新考察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采用非线性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类型产业集聚效应的门槛特征并确定最佳的转移时机和区位选择。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递减),其影响系数在不同行业、不同集聚区间是有所差异的,即随着产业集聚度由弱变强,会对行业生产率产生先提高后降低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根据集聚程度与生产率两者的匹配关系给出了集聚推进、集聚适中和集聚过度判断的标准。中国行业生产率与集聚活动呈现空间错配特征,集聚转移的区位选择取决于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门限回归 拥挤效应 规模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敏 姜勇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2010-2012年我国税负痛感指数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税负痛感指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人口性别比例、老龄化程度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公民受教育程度、失业率、非税收入占比、财政分权等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正向影响。提出从降低非税收比重、科学分配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财政用之于民生的比重等方面来降低我国公民的税负痛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文涛 顾乃华 刘胜
本文在构建地价和房价与高铁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加总数据匹配以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高铁对地价、房价和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以及地价和房价在高铁影响制造业集聚中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地价和房价在高铁影响制造业集聚中非线性调节效应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高铁的制造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沿线欠发达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上,高铁开通后沿线欠发达城市相对于发达城市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2)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的地价和房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地价和房价是引起高铁集聚效应呈现城市差异的重要因素,地价和房价与高铁的制造业集聚效应之间存在“倒U型”的调节效应,这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利润实现的;(3)对于地价和房价水平较低的城市,高铁开通带来的地价和房价上升会通过正向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吸引制造业集聚,但在地价和房价水平较高且突破临界值后,高铁开通带来的地价和房价上升将会对企业利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进而抑制制造业在本地集聚。本文的实证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关键词:
高铁 地价 房价 制造业集聚 空间异质性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高丽娜 何斌
以Baldwin和Okubo的异质性企业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探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与资本支出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迁移企业的生产率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在引导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时应综合考察区域的资本支出规模、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与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合理引导企业进行迁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强 陆小莉 徐生霞
产业集聚与城市集群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表现,当前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而这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修正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HHI),结合Copula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辐射效应的非线性测度方法;并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机制研究的角度,对城市群发展不同辐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稳步递增、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群逐年下降的态势。空间辐射效应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辐射效应呈现出较大“地域差异性”,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辐射效应最强,而哈长城最弱;二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而与地理区位的耦合效应较差。在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水平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更加重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一体化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年~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该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金融集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业聚集在整体上对区域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但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特征;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区域集聚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影响,保险业的区域聚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研发投入、教育水平、政府支持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泽波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持续长,从2000年到2013年的13年间增长了2.4倍。利用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空间计量与普通面板计量对比分析,发现省级人均能源费量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人均能源消费表现为空间格局不均衡,且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倒U型增长,即随着三者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费会出现一个峰值拐点。空间杜宾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19%、人均GDP达到85 234.90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6.13%时,人均能源消费会达到峰值。
关键词:
能源消费 面板数据 空间计量 倒U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