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99)
2023(10846)
2022(9128)
2021(7938)
2020(6651)
2019(15014)
2018(14651)
2017(28832)
2016(15230)
2015(17206)
2014(17297)
2013(17101)
2012(16128)
2011(14959)
2010(15264)
2009(14556)
2008(14231)
2007(12857)
2006(11545)
2005(10756)
作者
(43051)
(36436)
(36212)
(34596)
(23452)
(17233)
(16209)
(13824)
(13774)
(12954)
(12592)
(12063)
(11713)
(11699)
(11392)
(11275)
(10680)
(10525)
(10372)
(10070)
(9228)
(8693)
(8648)
(8343)
(8252)
(8211)
(7989)
(7571)
(7328)
(6856)
学科
(93761)
经济(93643)
管理(52018)
(46218)
(38846)
企业(38846)
方法(37427)
数学(33070)
数学方法(32911)
(22116)
中国(21112)
地方(19301)
(17842)
业经(17580)
(17463)
(14150)
(13681)
金融(13679)
(13412)
地方经济(13269)
(12636)
财务(12617)
财务管理(12588)
(12563)
银行(12556)
环境(12287)
(12168)
贸易(12161)
企业财务(12110)
(12024)
机构
大学(238671)
学院(236060)
(118633)
经济(116678)
管理(91682)
理学(79356)
研究(78888)
理学院(78610)
管理学(77728)
管理学院(77263)
中国(60229)
(57118)
(47429)
财经(45243)
(41064)
经济学(40525)
科学(40071)
(37561)
经济学院(36376)
中心(35021)
(34792)
财经大学(33722)
研究所(33242)
北京(29703)
(28540)
(27962)
(27838)
师范(27647)
业大(27201)
商学(27007)
基金
项目(149980)
科学(121872)
基金(114397)
研究(113116)
(96521)
国家(95773)
科学基金(84666)
社会(79705)
社会科(75873)
社会科学(75861)
基金项目(59455)
(55889)
教育(52298)
自然(50280)
自然科(49169)
自然科学(49158)
自然科学基金(48368)
资助(47072)
(46140)
编号(42759)
(35973)
成果(35789)
国家社会(34768)
(34362)
重点(33448)
教育部(32727)
(32297)
人文(31762)
(31371)
课题(30045)
期刊
(135162)
经济(135162)
研究(78977)
(45077)
中国(43804)
管理(36560)
学报(28887)
科学(28388)
(26277)
(25412)
金融(25412)
财经(25361)
大学(24204)
经济研究(23616)
学学(23097)
(21932)
技术(19710)
教育(19570)
业经(18020)
问题(17643)
农业(17045)
(14159)
技术经济(13737)
世界(12859)
统计(12325)
国际(11600)
商业(11242)
(11140)
理论(10807)
经济问题(10804)
共检索到359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政杰  段志民  董麓  
就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深刻理解集聚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囊括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动态增长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两类集聚经济对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对两者的作用差异予以解释。结果表明,专业化集聚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抑制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增长,多样化集聚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关联效应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行业内溢出效应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均为负向影响,而行业间溢出效应由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技术水平和产业链等存在差异从而具有异质性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创建和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得以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性系数、效率及反映灵敏度上均存在异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先海  王煌  陈航宇  
本文将人口集聚纳入扩展的M-O模型中,论证了人口集聚视角下出口企业加成率动态变化的理论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集聚会导致出口企业加成率下降。(2)分子样本异质性回归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从事一般贸易企业、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负向加成率效应更大。(3)中介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人口集聚会通过"集聚经济效应"和"出口拥堵效应"影响出口企业加成率,当"出口拥堵效应"大于"集聚经济效应"会产生负向加成率效应。(4)在城市—行业层面,人口集聚存在显著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主要通过"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降低行业加成率,其中负向"企业内效应"和"进入效应"是导致出口市场拥堵和出口企业绩效恶化的主要原因。(5)"撤县设区"准自然实验、分位数回归、替代变量回归等检验均表明本文结论存在一定的稳健性。本文对当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外贸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扬  余壮雄  舒元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汤莉   陈康荣  
数字服务平台是畅通消费内循环供给、培育需求、牵引供给市场平衡的关键。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平台经济发展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机制,并考察智慧流通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发展显著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引入控制变量后促进机制依然成立,但效果有所下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对服务消费增长存在促进机制,公共服务支出存在微弱挤出效应;智慧流通在平台经济促进服务消费增长机制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调节率为0.083%;东、中、西地区平台经济发展均促进服务消费增长,但存在明显异质性;东部地区促进效果明显,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较弱且差异不大;智慧流通在各地区均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对西部和东部的正向调节明显,对中部的作用较弱。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推动现代化智慧流通体系建设、打造枢纽功能型数字化服务平台、鼓励平台经济的开放式创新和强化服务平台垄断性监管等政策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思涵  佟孟华  
本文建立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理论模型,采用2008~2019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三种匹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来看,应用人力资本-技术应用匹配的正向经济效应最强烈,创新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匹配次之,创新人力资本-技术应用为无效匹配,不利于经济稳增长;异质性分析发现,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分别得益于创新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应用人力资本-技术应用这两种有效匹配,相对于高应用人力资本,高创新人力资本的正向经济效应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劳动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出口竞争力、产业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具有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现阶段经济稳增长策略应以短期优先技术应用、长期优先技术创新为主导方向。本文剖析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间有效匹配和无效匹配的经济效应,探讨现阶段应如何平衡匹配关系,促进经济稳增长,既丰富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又为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和合理配置社会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亮  李廉水  刘军  程中华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呈显著的U型影响,即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作用,在考虑区域异质性以及内生性问题后,U型影响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影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集约化。本文明确了智能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效果与作用渠道,也为中国推动智能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杨盈盈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框架下,笔者构建了包含制度要素的多地区两部门的经济理论模型,阐明了经济体产出增长率决定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认为制度质量的提高,制度对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影响程度的增强,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随之本文采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分配资源程度、国有化程度和腐败程度作为制度变迁的代理变量,利用混合回归、动态面板回归以及面板分位数回归三种不同的计量实证方法,探究了制度变迁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混合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市场分配资源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正,国有化程度、腐败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负;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的区域,这些变量与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笪琼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生就业替代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影响了就业结构。本文采用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上市公司所在地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就业需求与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即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以及产业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强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并拓展了创新集聚所产生的新业态。从整体上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提升,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创造与就业替代效应大小因地域、企业要素类型与行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数字经济在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挤出和逆向虹吸: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层向第二、第三产业正向挤出,第三产业逆向虹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本文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劳动者就业机会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笪琼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生就业替代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影响了就业结构。本文采用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上市公司所在地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就业需求与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即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以及产业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强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并拓展了创新集聚所产生的新业态。从整体上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提升,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创造与就业替代效应大小因地域、企业要素类型与行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数字经济在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挤出和逆向虹吸: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层向第二、第三产业正向挤出,第三产业逆向虹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本文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劳动者就业机会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铭洪  卢晓军  张志远  
文章以Barro(1990)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社会保障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分别引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中进行理论上分析,探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就业的理论效应,同时利用中国1997-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此验证理论模型所得到的推论。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科教文卫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短期来看,科教文卫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而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并不显著。另外,研究还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