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7)
- 2023(15814)
- 2022(13018)
- 2021(11866)
- 2020(10049)
- 2019(22695)
- 2018(22222)
- 2017(42762)
- 2016(22928)
- 2015(25692)
- 2014(25685)
- 2013(25725)
- 2012(24077)
- 2011(21841)
- 2010(22058)
- 2009(21096)
- 2008(21080)
- 2007(19044)
- 2006(16952)
- 2005(15946)
- 学科
- 济(126017)
- 经济(125860)
- 业(92863)
- 管理(85129)
- 企(83898)
- 企业(83898)
- 方法(50485)
- 数学(41481)
- 数学方法(41256)
- 财(35840)
- 业经(33520)
- 农(31496)
- 中国(29882)
- 制(26151)
- 务(24298)
- 财务(24274)
- 财务管理(24237)
- 地方(23154)
- 企业财务(23084)
- 农业(22216)
- 贸(20338)
- 贸易(20324)
- 体(19849)
- 易(19758)
- 技术(19675)
- 策(18483)
- 融(18354)
- 金融(18352)
- 和(18273)
- 划(18250)
- 机构
- 学院(346291)
- 大学(344192)
- 济(165994)
- 经济(163287)
- 管理(136201)
- 研究(117938)
- 理学(116576)
- 理学院(115437)
- 管理学(114185)
- 管理学院(113502)
- 中国(94967)
- 财(79200)
- 京(71146)
- 科学(63853)
- 财经(62356)
- 所(58546)
- 经(56693)
- 经济学(53376)
- 农(52809)
- 中心(52400)
- 研究所(52064)
- 江(52059)
- 经济学院(47990)
- 财经大学(46141)
- 北京(45164)
- 业大(44298)
- 院(41689)
- 农业(41061)
- 州(40358)
- 商学(39747)
- 基金
- 项目(217137)
- 科学(175106)
- 基金(163960)
- 研究(161340)
- 家(140498)
- 国家(139335)
- 科学基金(121854)
- 社会(110007)
- 社会科(104643)
- 社会科学(104620)
- 基金项目(85389)
- 省(81506)
- 自然(75196)
- 自然科(73495)
- 自然科学(73475)
- 教育(72653)
- 自然科学基金(72319)
- 划(67564)
- 资助(67543)
- 编号(61337)
- 部(50853)
- 成果(50102)
- 重点(48252)
- 创(47658)
- 国家社会(47453)
- 发(46830)
- 制(45785)
- 教育部(44907)
- 创新(43912)
- 人文(43739)
- 期刊
- 济(191711)
- 经济(191711)
- 研究(110658)
- 中国(67687)
- 财(65355)
- 管理(57305)
- 农(49778)
- 科学(46263)
- 学报(45286)
- 融(38014)
- 金融(38014)
- 大学(36458)
- 学学(34913)
- 财经(33764)
- 农业(33687)
- 经济研究(31838)
- 技术(30369)
- 经(29172)
- 业经(28722)
- 教育(26030)
- 问题(24897)
- 贸(21678)
- 技术经济(21145)
- 世界(20539)
- 业(20412)
- 国际(19002)
- 统计(17330)
- 现代(16894)
- 商业(16286)
- 策(16039)
共检索到536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性系数、效率及反映灵敏度上均存在异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永培 晏维龙
产业集聚不仅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可征税的集聚租,还能为企业提供减轻税负的避税港。本文试图把企业策略性避税行为引入新经济地理的税收竞争分析框架,并通过2000-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避税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地理集聚提高了企业避税强度,族群成员协同集聚的溢出效应强化了企业间避税的相互学习和示范;位于最终消费品需求和中间投入品供给中心区域的政府通常选择征收集聚租的策略性税收行为,迫使该区域内企业更多地进行策略性避税;企业规模与其避税强度负相关,小企业避税意愿更为强烈;相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企业缴纳更多集聚租,避税活动更为频繁。政府应该采取加强地区间基础设...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税收规避 集聚租 税收竞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良举 陈甬军
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企业的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集聚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企业资本密集度、研发、管理水平、所有制类型以及出口等因素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在控制前一期生产率水平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当期的生产率水平更高,说明在集聚地区存在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学习效应",在中国城市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此外,城市非农就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生产率 集聚经济 报酬递增 学习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玉梅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
关键词:
企业规模异质性 产业地理集中 制造业集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浩 余壮雄 杨铮
以城市作为空间单位,本文利用泊松模型考察了1998—2007年间可达性和集聚经济对中国制造业新企业选址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区域间需求可达性对新企业具有排斥力,供给可达性和区域内需求可达性对新企业具有吸引力。(2)区域内需求可达性对出口企业选址的影响并不显著,对非出口企业选址则具有明显的吸引力。(3)集聚经济是吸引新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其中地方化经济比城市化经济对新企业的吸引力更大。
关键词:
可达性 集聚 企业选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彭中文 何新城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溢出和不同区间下技术无效率参数的边际效益。研究发现:FDI技术效率溢出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效率,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溢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改变所有权性质,产业集聚仍然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降低;行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增加均有助于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里 谌莹 邝湘敏
选取了1999—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数据为分析样本,构建了产业集聚及其与制度因素交互项共同影响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层面,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制度因素变量的交互项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要远大于制度变量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全国整体层面和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中部和西部两大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将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收入差距 制造业 制度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晓峰 陈昭锋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基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检验两者协同集聚的演进关系及其各类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本身都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对彼此都会形成一定的阻力作用,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当期制造业集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水平及产业优化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尚不明显。据此,提出有效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集聚 集聚效应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斌 何思思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市群虚拟集聚水平,促进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有效融合,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虚拟集聚 技术创新 城市群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明琴 陆毅 陈斌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企业缴纳比例和数量是显著不同的,尽管国家规定了统一的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本文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差异。通过考察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发现产业集聚和企业养老保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控制产业集聚的内生性,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和企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企业需要提高福利等措施来吸引人才增加竞争力。多个检验的结果表明我们的发现是相当稳健的。本文的发现对于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产业集聚 内生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扬 余壮雄 舒元
本文利用我国232个地级市1999-2006年的数据,探究我国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试图考察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Williamson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该假说成立,即城市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经济集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伴随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进一步集中将阻碍城市经济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实际人均GDP水平28283元为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临界值。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小柯 席艳玲 吉生保
利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全国层面呈现"倒U"型关系;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劳动力的拥挤效应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同经济增长则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政杰 段志民 董麓
就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深刻理解集聚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囊括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动态增长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投入产出数据,检验两类集聚经济对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对两者的作用差异予以解释。结果表明,专业化集聚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抑制了城市制造业就业增长,多样化集聚的行业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关联效应是其主要作用机制;行业内溢出效应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增长均为负向影响,而行业间溢出效应由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市场环境、技术水平和产业链等存在差异从而具有异质性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相比于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的就业增长效应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创建和扩大中小企业规模得以实现。
关键词:
集聚经济 行业溢出 就业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银企关联、财务弹性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分析
出口与企业雇佣的性别偏好——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成本加成率吗——来自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政企关系、官员视察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韧性测度及演变趋势研究——来自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我国企业资产专用性研究——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上游垄断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市场公平竞争与企业产能过剩治理——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