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76)
- 2023(21470)
- 2022(18182)
- 2021(16862)
- 2020(14150)
- 2019(32471)
- 2018(31812)
- 2017(60966)
- 2016(32756)
- 2015(36565)
- 2014(36232)
- 2013(36018)
- 2012(33294)
- 2011(29980)
- 2010(30018)
- 2009(28020)
- 2008(27730)
- 2007(24279)
- 2006(21551)
- 2005(19485)
- 学科
- 济(155142)
- 经济(154980)
- 业(108606)
- 管理(104483)
- 企(95215)
- 企业(95215)
- 方法(65472)
- 数学(54677)
- 数学方法(54042)
- 农(39790)
- 财(39520)
- 中国(39148)
- 业经(38504)
- 地方(31151)
- 学(29233)
- 农业(27698)
- 务(26973)
- 财务(26898)
- 制(26896)
- 财务管理(26857)
- 贸(25746)
- 贸易(25729)
- 企业财务(25523)
- 易(24924)
- 理论(23935)
- 和(23901)
- 技术(23534)
- 环境(21688)
- 划(21540)
- 策(21051)
- 机构
- 学院(476694)
- 大学(476477)
- 济(204434)
- 经济(200443)
- 管理(188705)
- 研究(162684)
- 理学(162665)
- 理学院(160899)
- 管理学(158176)
- 管理学院(157292)
- 中国(124161)
- 京(101643)
- 科学(98051)
- 财(92854)
- 所(81360)
- 农(76519)
- 财经(74713)
- 研究所(73778)
- 中心(72530)
- 江(69762)
- 业大(68683)
- 经(68016)
- 北京(64287)
- 经济学(62847)
- 范(59786)
- 农业(59770)
- 师范(59253)
- 院(59198)
- 经济学院(56482)
- 州(55913)
- 基金
- 项目(319130)
- 科学(252997)
- 基金(234942)
- 研究(231314)
- 家(204900)
- 国家(203223)
- 科学基金(175783)
- 社会(149661)
- 社会科(142057)
- 社会科学(142022)
- 基金项目(123705)
- 省(121942)
- 自然(114000)
- 自然科(111408)
- 自然科学(111380)
- 自然科学基金(109392)
- 教育(104939)
- 划(102904)
- 资助(97385)
- 编号(91974)
- 成果(73783)
- 重点(71185)
- 部(70750)
- 发(67891)
- 创(66854)
- 课题(62840)
- 国家社会(62837)
- 创新(62110)
- 教育部(61008)
- 科研(60704)
- 期刊
- 济(227495)
- 经济(227495)
- 研究(143701)
- 中国(87038)
- 管理(73571)
- 财(73088)
- 学报(72059)
- 农(69484)
- 科学(69004)
- 大学(55374)
- 学学(52570)
- 农业(47758)
- 教育(43585)
- 技术(42374)
- 融(42096)
- 金融(42096)
- 财经(37987)
- 经济研究(37004)
- 业经(35634)
- 经(32801)
- 问题(30704)
- 业(27302)
- 技术经济(25887)
- 统计(24010)
- 贸(23673)
- 现代(22620)
- 世界(22434)
- 策(21857)
- 科技(21291)
- 版(21273)
共检索到709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崔春梅 陈菁菁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通过采集2008年全国265个设区城市的二位数制造业产业部门数据研究了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检验和机理分析表明: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更多地收敛于城市化集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更偏好于地方化集聚。同时对集聚经济的空间连续性效应的探索性研究发现,一些产业部门的集聚具有空间蔓延特性,毗邻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就业水平会对集聚区域空间走向产生影响。上述结论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修岩 张学良
文章使用2004-2007年间中国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对集聚经济因素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了分析和比较集聚经济的不同类型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的相对作用方向和程度,文章构建了地区产业专业化、地区产业多样性和地区市场潜能等指标。同时,文章采用了泊松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有效解决了被解释变量取值为0的个数较多这一计数数据特征所带来的实证困难。研究发现,地区的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性和市场潜能等变量都对该地区期望进入的企业数量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从而证实了企业区位选择中集聚经济效应的显著存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国顺 张凡 郑准
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通过LQ和ED指标对我国288个城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空间集聚水平进行分析,按照集聚水平的差异将我国288个城市分为两大类:直辖市及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包括五个副省级城市及其他一般地级市);并将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分为两小类,非省会城市分为三小类分别分析。利用空间交叉回归分析对这两大类城市KIBS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影响两类城市KIBS集聚水平的因素分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和教育及科研投入;对于非省会城市,影响前面两类城市KIBS集聚水平的分别是教育投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而第三类城市KIBS的集聚程度比较落后。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艳 刘亮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经济集聚 经济增长 工具变量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枢纽的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交通枢纽与城市集聚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性交通枢纽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较小,其影响体现在对周围城市第二产业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性枢纽和地区性枢纽对于当地及周围城市的集聚经济都有正向影响,其中区域性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地区性枢纽则对于周围城市的二、三产业都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应当更加注重发展区域性枢纽与地区性枢纽,通过交通枢纽
关键词:
交通枢纽 集聚经济 空间溢出 新型城镇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汪彩君 邱梦
"新"新经济地理学引入企业异质性使产业集聚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技术的异质性对经济行为差异的影响尤为明显。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表明:行业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其集聚现象越明显,且技术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其行业内的技术异质性也越大;通过将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大类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异质性是一种集聚力,随着技术异质性的增大,产业集聚程度也在加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汪彩君 邱梦
"新"新经济地理学引入企业异质性使产业集聚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而技术的异质性对经济行为差异的影响尤为明显。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表明:行业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其集聚现象越明显,且技术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其行业内的技术异质性也越大;通过将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大类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研究发现,行业内技术异质性是一种集聚力,随着技术异质性的增大,产业集聚程度也在加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钊 张营营 高煜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于斌斌 刘吉恒
本文通过对外部性进行技术处理,构建了一个两区域的企业区位选择模型,尝试分析集聚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货币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存在明显的离散效应,而技术外部性对企业集聚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技术外部性的正效应要显著大于货币外部性的负效应,从而导致集聚是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优策略。通过对企业区位选择动力的拓展性分析发现,企业异质性尤其是技术异质性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作用机制是竞争与选择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
关键词: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 金融服务业 区域金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
关键词: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 金融服务业 区域金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琳 曹旭平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市场潜能和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测算我国2003-2011年262个地级城市的市场潜能,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市场潜能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市场潜能对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中、西部城市凸显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当地城市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性加速"的发展阶段,而东部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开始呈现出竞争的趋势。该研究结果为不同区域的城市利用市场潜能的作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和完善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洞察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市场潜能 空间溢出 金融服务业 区域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住房分类财富效应及其区位异质性——基于35个大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城市的实证研究
工业用地价格竞争、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市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
社会网络资本与空间经济性研究——基于中国283座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集聚经济、外部性溢出与企业TFP——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技术创新——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效应与城市技术创新——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KIS集聚、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创新——基于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