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3)
2023(7201)
2022(6166)
2021(5495)
2020(4540)
2019(10574)
2018(10462)
2017(20524)
2016(10731)
2015(12189)
2014(12328)
2013(12208)
2012(11200)
2011(10561)
2010(11034)
2009(10277)
2008(9643)
2007(8480)
2006(7806)
2005(7076)
作者
(32064)
(26905)
(26827)
(25619)
(17355)
(12634)
(12060)
(10307)
(10208)
(9425)
(9283)
(8917)
(8647)
(8570)
(8466)
(8197)
(7987)
(7629)
(7598)
(7195)
(6677)
(6631)
(6371)
(6262)
(6129)
(6042)
(5739)
(5441)
(5418)
(5125)
学科
(78475)
经济(78429)
方法(29295)
管理(28935)
数学(27251)
数学方法(26753)
(24206)
地方(19646)
(18330)
企业(18330)
中国(16978)
地方经济(13046)
业经(12075)
(12026)
(11733)
环境(9572)
理论(8458)
农业(8346)
(8312)
(8132)
经济学(7916)
(7788)
贸易(7781)
(7711)
(7483)
金融(7483)
(7379)
(7310)
产业(7283)
城市(6998)
机构
学院(166702)
大学(165242)
(83331)
经济(81752)
管理(63992)
研究(59344)
理学(55292)
理学院(54660)
管理学(53463)
管理学院(53156)
中国(43815)
(34877)
科学(34301)
(32344)
(29314)
经济学(27590)
研究所(26559)
财经(26333)
中心(25688)
经济学院(24471)
(24013)
(23844)
(22401)
北京(21964)
业大(21859)
(21199)
(20508)
师范(20358)
财经大学(19436)
(19077)
基金
项目(109210)
科学(87482)
基金(81210)
研究(77251)
(70418)
国家(69963)
科学基金(61274)
社会(52900)
社会科(50466)
社会科学(50453)
(41975)
基金项目(41867)
自然(39022)
自然科(38224)
自然科学(38219)
自然科学基金(37477)
教育(35046)
资助(35030)
(34788)
编号(29228)
(24650)
重点(24565)
(23773)
国家社会(22761)
成果(22013)
(21804)
教育部(20850)
课题(20687)
创新(20620)
人文(20465)
期刊
(95344)
经济(95344)
研究(53586)
中国(28604)
管理(25173)
(22957)
科学(21822)
学报(20413)
(19699)
技术(17468)
经济研究(17249)
大学(16333)
学学(15844)
财经(13841)
问题(13471)
农业(13449)
统计(13250)
(13151)
金融(13151)
业经(12763)
(12167)
技术经济(11625)
(11474)
教育(11142)
决策(10685)
现代(8453)
世界(8431)
商业(8393)
(7823)
(7576)
共检索到248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姚鹏  张明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日渐集聚于城市某一区间,并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显性特征。在系统阐释工业企业集聚效应理论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工业企业集聚效应促进论"及"城市类型差异论",以此来多维识别工业企业集聚这一城市产业布局策略的作用。同时,采用1999—2015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在稳健性分析和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1)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相较非省会城市、非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业企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而资源型城市并不具备这一特点。(3)工业企业集聚不满足"Williamson效应"的拐点性特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宣旸  张万里  
基于2012-2014年住建部和科技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数据,使用2009-2018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根据SBM-Malmquist-Luenberger方法计算并分解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研究专业化和多样化等经济集聚变量的影响机制,最终引入地区和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显著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制造业专业化没有中介智慧城市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最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显著性差;城市规模越大,经济集聚的正向中介效应就越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孔海涛  于庆瑞  张小鹿  
本文以中国283个地级市为样本,对环境规制、经济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提高、经济集聚程度加强均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提升;但这种影响在不同规模及不同创新能力的城市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经济集聚削弱了环境规制对中小城市生产率的正面影响;在不同创新能力城市间的表现差异更大,环境规制对高创新能力城市生产率有显著正面影响,对中等和低创新能力城市生产率具有负向作用且对低创新能力城市的生产率负向影响明显更甚;此外还发现: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中小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远小于大城市;政府干预对中小城市生产率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英明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引致的共有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共有集聚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引致的城市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不经济却与规模经济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产业集聚对技术变化率的影响不显著,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类似于对区域制造业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抗  战炤磊  
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9-2016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果显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态势,下降的主要诱因在于技术进步的衰退。回归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资产规模和研发经费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显著制约作用,而平均收入规模、区位熵、有效专利数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显著促进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在于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培育特色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注重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向外溢效应;扶持中小企业和培育龙头企业并举,建设规模庞大、结构合理、和谐共生的高新技术企业体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彦  
文章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37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子行业中的银行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而证券业集聚则能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效果较为单一,现阶段仅表现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晓华  郭玉娇  
产业集聚是提高城市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化和多样化则是集聚模式的两种选择。文章以城市规模作为门限变量,利用门限回归方法构建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城市规模区间内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城市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对中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较大规模的城市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多样化集聚与小规模城市的生产率显著负相关,与中等规模城市的生产率不相关,但对较大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政策含义为,中小规模城市应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产业,依靠专业化实现城市之间更为合理的分工协作;较大规模城市则需鼓励多种产业共同推进,通过多样化集聚改善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小生产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大城市较高人均产出的原因除了集聚效应,还源于高技能转移人口选择资源集中的大城市。随着市场规模增大,竞争选择加剧,仅有较高效率企业(人才)能保留下来,结果这类城市平均生产率更高,并进一步影响集聚经济。本文尝试以双边市场思想探讨新型城镇化大转型背景下转移人口与城市匹配问题,在运用新结构计量方法克服选择、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三者间内生性问题后,由中国24座城市微观劳动力市场匹配数据发现,目前大城市高、低技能两种极端劳动力互补性逐渐增强。随着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成本差距逐渐变小,人口(尤其高技能人才)迁移选择所引起的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先锋  叶晨  陈永安  
分析了人口集聚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内在机制、人口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和房地产价格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但同时人口集聚也具有房地产价格效应,其中,房地产的抵押担保效应和挤出效应均会抑制城市生产率的提升,而土地财政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总体来看,人口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