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51)
- 2023(4494)
- 2022(3739)
- 2021(3421)
- 2020(2768)
- 2019(6133)
- 2018(5776)
- 2017(11377)
- 2016(6292)
- 2015(7029)
- 2014(6736)
- 2013(6722)
- 2012(6191)
- 2011(5589)
- 2010(5543)
- 2009(4972)
- 2008(4986)
- 2007(4578)
- 2006(4057)
- 2005(3841)
- 学科
- 济(29147)
- 经济(29122)
- 业(17792)
- 管理(14892)
- 方法(14501)
- 数学(13449)
- 数学方法(13375)
- 企(11449)
- 企业(11449)
- 农(9056)
- 中国(8552)
- 农业(6452)
- 学(6294)
- 劳(5738)
- 劳动(5720)
- 财(5501)
- 业经(5325)
- 贸(4991)
- 贸易(4985)
- 融(4911)
- 金融(4910)
- 制(4793)
- 易(4779)
- 地方(4720)
- 银(4360)
- 银行(4351)
- 行(4251)
- 市场(4232)
- 税(3645)
- 环境(3481)
- 机构
- 大学(94155)
- 学院(92759)
- 济(43995)
- 经济(43283)
- 研究(35375)
- 管理(35095)
- 理学(30170)
- 理学院(29823)
- 管理学(29348)
- 管理学院(29177)
- 中国(28151)
- 科学(20891)
- 京(19928)
- 财(19589)
- 所(18415)
- 农(18139)
- 研究所(16715)
- 财经(16156)
- 中心(16058)
- 经济学(15191)
- 经(14880)
- 业大(14433)
- 农业(14382)
- 江(13921)
- 经济学院(13749)
- 院(12783)
- 北京(12392)
- 财经大学(12281)
- 范(11254)
- 师范(11111)
- 基金
- 项目(64511)
- 科学(52183)
- 基金(50268)
- 家(45582)
- 国家(45299)
- 研究(43314)
- 科学基金(38709)
- 社会(29991)
- 社会科(28598)
- 社会科学(28590)
- 基金项目(26279)
- 自然(25943)
- 自然科(25441)
- 自然科学(25437)
- 自然科学基金(24999)
- 省(23058)
- 资助(21159)
- 划(20420)
- 教育(19371)
- 编号(15540)
- 重点(15027)
- 部(15020)
- 发(13927)
- 国家社会(13629)
- 创(13031)
- 科研(12887)
- 教育部(12850)
- 创新(12384)
- 计划(12107)
- 人文(12099)
共检索到139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伟 隋月红
本文以空间经济学的视野分析了专业化、多样化两种集聚倾向下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动态差异。引入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情景,建模并刻画了劳动技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异的内生性变化及链条联系,进而从行业层面考虑了两种集聚类型的作用情形,创造性地利用横截面同期相关对集聚经济不可观测的部分进行了测度。选取浙江和广东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但产业多样性差异较大的地区为样本,利用两省2003—2010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及面板校正标准误(PCSE)的估计方法做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一个地区集聚产业的多样性越强,越有利于促成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且工资上涨是经济可承受的;多样性较弱或专业化较强地区的工资提升过快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关键词:
劳动效率 产业集聚 核密度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文静
文章利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及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程度。企业层面的计量结果显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决定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变化并非同步。垄断行业工资、劳动力成本对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更加敏感,而竞争行业更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应带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且不愿意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所有制分割状态下的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高工资收入、支付的高劳动力成本,而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勇凤 刘勇燕 徐佳宾 林自达
本文构建了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模型,并借用中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论证了同一产业内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差异会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其影响系数为0.75,原因是企业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继而,采用模拟矩估计的方法估计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力调整成本函数,并对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计算所得的模拟矩和真实矩的拟合度为0.92,证实了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关键词:
生产率 变动差异 劳动力配置 工业企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勇凤 刘勇燕 徐佳宾 林自达
本文构建了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模型,并借用中国工业36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论证了同一产业内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差异会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效率,其影响系数为0.75,原因是企业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继而,采用模拟矩估计的方法估计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力调整成本函数,并对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计算所得的模拟矩和真实矩的拟合度为0.92,证实了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关键词:
生产率 变动差异 劳动力配置 工业企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雄浪 杨霞
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工资结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场开放度、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来看,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很显著,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虽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为正,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分东、中、西地区来看,市场开放度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东部高于中部,更高于西部;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盖庆恩 朱喜 史清华
本文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扭曲,使用非位似的Stone-Gary效用函数从理论上说明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同经济结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间的关系,并使用1980—2009年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中国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存在扭曲,且并没有呈现随时间而减弱的趋势,控制部门间人力资本差异后的年均扭曲指数为0.24,即农业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非农部门的24%;其次,劳动市场扭曲会显著迟滞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若消除扭曲,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将下降26.38%;最后,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使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会带来显著的效率损失,年均潜在损失达到16.34%。若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中...
关键词:
市场扭曲 结构转变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文慧
社会资本构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制度条件,而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得到了肯定。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资本、产业集聚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结果显示,由于空间溢出的作用,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社会资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但不同结构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其作用机制和作用结果也不同;控制地区和开放度等因素后发现,经济集聚对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培鑫 张学良
在城市群日益崛起的背景下,本文重点关注集聚经济空间从城市向城市群的扩展。城市群的发展体现了生产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再到城市聚集的延伸,能够实现要素在超越单一城市的城市体系内流动和整合,从而形成一种空间外部经济效应,经济主体不仅会受到本地集聚的影响,也会享受到由群内其他城市的共同集聚所带来的好处。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上下游关联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我们对此进行了解释。将城市群空间数据与劳动力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本文从城市群工资溢价的视角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除了所在城市自身的规模,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形成的集聚规模也能够产生显著的收入溢价,规模扩大一倍,劳动力收入会提高6.7%~8.0%,将城市群集聚规模在中心与非中心城市、不同地理空间分解并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这种影响仍都显著存在,另外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不同技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样本都能够从中受益。文章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则表明,产业功能的跨城市分工及其相互关联、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市场的一体发展以及由多中心带来的对拥挤效应的缓解是城市群集聚空间外部性的重要来源。从本文结论出发,我国区域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城市群的集聚优势,依托城市群的空间主体作用加强国内大循环,不断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城市群 集聚经济 工资溢价 空间外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永良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俊
本文将集聚理论与匹配理论整合在一个框架内,深入劳动力技能匹配这一微观视角,考察劳动力市场厚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及劳动力市场厚度通过影响技能匹配导致城市生产率变动的传导机制。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地级市数据对接,以就业密度、工业企业数量以及产业多样化三个指标度量劳动力市场厚度,运用技能匹配函数估算技能匹配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市场变“厚”,城市生产率随之提高;劳动力市场厚度通过提升技能匹配效率来推动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传导机制是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厚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较为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对小城市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这主要源于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厚度“规模效应”已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而小城市尚未达到“合理规模区间”。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化解劳动力市场风险,从根本上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厚度 技能匹配 城市生产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孟海涛 孙玉梅 李娜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正松 万青
劳动力成本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比较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时,不能只比较名义工资,而应该将名义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导致区域间产业转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在经过长期快速发展之后,仍然保持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中西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转移。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娟 王明明
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性别差异视角实证测度分析工资激励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贡献。基准回归和处理效应的结果显示,工资激励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因果效应;从边际贡献角度来看,女性工资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作用显著高出男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性而言,工资激励更有助于提升女性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在优化企业整体工资激励机制、形成与劳动生产率增幅相匹配的薪资结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并发挥女性工资成本的激励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