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8)
2023(12096)
2022(10033)
2021(9066)
2020(7449)
2019(17486)
2018(17172)
2017(32882)
2016(17954)
2015(20336)
2014(20725)
2013(20745)
2012(19952)
2011(18369)
2010(18782)
2009(17483)
2008(17570)
2007(16143)
2006(14216)
2005(13262)
作者
(55529)
(46570)
(46537)
(44205)
(29551)
(22489)
(21137)
(18156)
(17546)
(16660)
(15864)
(15682)
(14876)
(14831)
(14664)
(14432)
(14133)
(13796)
(13436)
(13333)
(11801)
(11624)
(11518)
(10612)
(10573)
(10463)
(10437)
(10377)
(9491)
(9337)
学科
(86640)
经济(86555)
(46561)
管理(45854)
(35223)
企业(35223)
方法(32655)
数学(27839)
数学方法(27578)
中国(25508)
地方(25064)
(24603)
业经(19765)
(18971)
(18037)
农业(16910)
(15425)
贸易(15413)
(14939)
(14775)
(14298)
银行(14264)
(14071)
金融(14068)
地方经济(13970)
(13807)
(13195)
环境(13007)
(12873)
理论(12548)
机构
学院(269370)
大学(268685)
(112485)
经济(110011)
研究(100052)
管理(97489)
理学(82501)
理学院(81377)
管理学(79937)
管理学院(79408)
中国(75871)
科学(62632)
(59062)
(52818)
(51763)
(49876)
研究所(47866)
中心(45282)
(42775)
业大(40191)
财经(40179)
农业(39074)
(38821)
师范(38447)
北京(37895)
(36212)
(35764)
经济学(34972)
(34531)
经济学院(31531)
基金
项目(172183)
科学(134224)
研究(126152)
基金(121943)
(107055)
国家(106112)
科学基金(88875)
社会(78871)
社会科(74602)
社会科学(74583)
(68361)
基金项目(64599)
(58010)
教育(57220)
自然(55962)
自然科(54559)
自然科学(54540)
自然科学基金(53531)
编号(52161)
资助(49395)
成果(43569)
(43564)
重点(40037)
(37706)
课题(36958)
(35439)
发展(34761)
(34188)
创新(33141)
科研(32822)
期刊
(132939)
经济(132939)
研究(83613)
中国(57546)
(46447)
学报(43594)
科学(40457)
(39470)
管理(34961)
大学(32160)
教育(31531)
农业(31297)
学学(30165)
(26826)
金融(26826)
技术(23135)
业经(22603)
经济研究(21217)
财经(19955)
问题(17864)
(17302)
(17128)
技术经济(13800)
(13758)
商业(13371)
图书(13338)
资源(13274)
(12898)
世界(12378)
理论(12310)
共检索到418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华友  朱之熹  张林  
在分析产业集聚的两个原生性特征——企业根植性、空间外部性分别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它们共同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综合理论框架,然后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下的地区转型发展的空间演化和时间演化,最后基于产业集聚提出促进地区转型发展的深入思考。研究表明:(1)研究地区转型发展要从产业集聚的两个原生性特征的共同作用入手;(2)企业根植性和空间外部性共同作用于地区转型发展的机理是它们共同作用下的累积循环效应,作用形式有"弱根植性,弱外部性"、"弱根植性,强外部性"、"强根植性,弱外部性"、"强根植性、强外部性"四种;(3)基于企业根植性和空间外部性的地区转型发展形式具有空间演化和时间演化特征,空间演化表现为阶梯状的演进,时间演化表现为可能出现路径锁定和负外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刘新智  
文章通过构建DSGE分析框架,依据2004—2019年按季度插值所选取的61期经济运行实际数据,考察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产业集聚使得集聚区域经济增长了1.6%,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大量非技术劳动力集中改变了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内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在短期内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具有持续性;产业集聚引起的政府创新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基建投资增加使经济发展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各城市应致力于其产业集聚水平和质量提升,注重技术创新持久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政府创新投资与基建投资比例的合理分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佳平  李阳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话题的研究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技术赋能与消费者需求驱动特征进行分析,厘清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发展规律,包括数字化转型内涵的界定、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范式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不同程度和发展阶段,并提出一个基于数字技术与消费需求双元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框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俊  
创意农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它不仅突破传统资源的刚性约束,拓宽产业融合的空间,而且引发的全民创新效应,更是边际社会报酬递增的源泉,因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我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初始条件和动力支撑体系的分析,构建了创意农业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并就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郑明贵  顾东明  邱均远  
探寻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有待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TOE框架,采用fsQCA和N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耦合对绿色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单一因素并非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产生高绿色发展效率的组态有4条并可归结为3种类型,即以社会关注为主导的外部环境推动型,以政府注意力和技术创新所构成的技术—组织型,以技术、组织和环境所构成的内外联动型。其中,社会关注和技术条件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绿色发展道路中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各地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穆光宗  
本文提出了综合意义上的“发展资本”范畴 ,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资本 (或资源 )”的保有和扩大。在此基础上 ,作者区分了强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 ,并结合人口结构变化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性问题和外部性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儒练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周小刚  
金融集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率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文章利用协同思想建立它们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5—2015年我国省域金融集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相邻省域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效果突出;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大致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部省域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域的特征,并且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确的空间对应关系;失调发展类、轻度失调类和濒临失调类所占比重分别为:42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刚  
本文基于一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上海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阶段的基本性质与特征作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上海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仍以大规模量产为主要特征,但已具备了一定的根植性,正在向依靠服务、依靠综合竞争优势的较高发展阶段演进,但尚未进入创新引领的高级发展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奕鋆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高端制造业集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本文认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流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现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又会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呈倒"U"形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地区金融发展将促进高端制造业的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在长期呈倒"U"形关系,且在目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奕鋆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高端制造业集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本文认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会导致资本流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现象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但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又会逐渐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大致呈倒"U"形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地区金融发展将促进高端制造业的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在长期呈倒"U"形关系,且在目前,地区金融发展将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弓志刚  杨琛丽  
本文从商业性供给视角对休闲产业的概念进a行重新界定,引入共生理论,分析其在休闲产业发展研究中的适用性,进一步应用共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就休闲产业共生发展中共生单元界定、共生关系形成、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以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休闲产业发展的一个理论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胜会  冯邦彦  
从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看,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聚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DCI分析框架;二是OTT分析框架。在其中的每个发展阶段,经济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完善,这些拓展一方面更加丰富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也使它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与此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呈现融合趋势。空间经济学家在考察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秀娟  李睿  
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通过与实体企业和金融的融合共建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孕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本文基于“创造性毁灭”机制,建立引入数字技术发展因素的多部门熊彼特内生增长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实体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应用转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与生产部门的集成整合将长期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与金融部门的深度融合在短期内因融资约束缓解而显著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本文的研究为探索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化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易信  刘凤良  
本文将经典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扩展为包含金融中介部门的多部门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本文的扩展模型能够实现经典模型所不能实现的"卡尔多事实"与"库茨涅茨事实"相容,并能解释随产业结构转型出现的经济增长率下降现象。我们也发现金融发展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水平效应"与"结构效应"加速产业结构转型与促进经济增长。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