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3)
2023(9479)
2022(7767)
2021(6986)
2020(5982)
2019(12972)
2018(12765)
2017(24261)
2016(12753)
2015(13995)
2014(13079)
2013(12891)
2012(11553)
2011(9999)
2010(10212)
2009(9892)
2008(9966)
2007(9337)
2006(8207)
2005(7601)
作者
(34493)
(29024)
(28988)
(26948)
(18460)
(13651)
(12814)
(10927)
(10776)
(10379)
(9730)
(9693)
(9441)
(8995)
(8781)
(8638)
(8631)
(8308)
(8290)
(8125)
(7050)
(6997)
(6940)
(6638)
(6560)
(6410)
(6352)
(6237)
(5803)
(5555)
学科
(76319)
(73387)
企业(73387)
管理(60849)
(57541)
经济(57479)
业经(26520)
方法(22690)
(22282)
(20044)
技术(19212)
(18400)
财务(18396)
财务管理(18385)
企业财务(17396)
农业(15023)
(14849)
数学(14734)
数学方法(14630)
技术管理(13424)
中国(13362)
(13066)
(12555)
环境(12472)
(12360)
理论(12285)
企业经济(12218)
经营(11454)
(10545)
地方(9866)
机构
学院(183226)
大学(174912)
(80908)
经济(79617)
管理(79332)
理学(68098)
理学院(67523)
管理学(66831)
管理学院(66478)
研究(53119)
中国(44319)
(37946)
(35819)
科学(30011)
财经(29685)
(29225)
(28145)
(26856)
(25265)
中心(24644)
业大(24192)
商学(23890)
经济学(23757)
商学院(23694)
(22684)
研究所(22438)
北京(21964)
农业(21836)
经济管理(21663)
财经大学(21564)
基金
项目(118132)
科学(96685)
研究(89534)
基金(87323)
(74158)
国家(73435)
科学基金(66691)
社会(60411)
社会科(57479)
社会科学(57462)
(48900)
基金项目(46635)
自然(41749)
自然科(40860)
自然科学(40851)
自然科学基金(40224)
教育(38692)
(38121)
编号(34592)
资助(33180)
(32410)
(32206)
创新(29089)
(26520)
重点(26029)
成果(25744)
国家社会(25370)
(25339)
(25282)
课题(23232)
期刊
(95344)
经济(95344)
研究(52506)
管理(37218)
中国(36692)
(34478)
(27363)
科学(23271)
学报(20898)
农业(18940)
技术(18846)
业经(18818)
大学(17362)
学学(16728)
(16381)
金融(16381)
财经(15439)
经济研究(14886)
教育(14240)
(13516)
(13023)
技术经济(12829)
问题(11734)
财会(11234)
科技(10849)
现代(10624)
商业(10402)
会计(9470)
经济管理(9160)
世界(9037)
共检索到277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彬  万道侠  
与大多数研究集聚外部性影响企业创新的静态视角不同,文章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产业集聚环境对企业创新偏好的分层影响以及企业进入动态的叠加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环境显著增强了企业的低端创新偏好,而相关多样化集聚环境则显著增强了企业的高端创新偏好。不仅如此,产业集聚环境对企业创新偏好的分层影响会因企业进入动态的存在而显著增强。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环境沿"升级"或"降级"方向的演化,在现实经济中不仅可以为"政策租"淡化后的开发区转型问题提供分析思路,而且还从产业集聚环境升级受阻和功能锁定的角度对企业的"创新惰性"提供了新的解释。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管制能够减弱专业化对企业低端创新偏好的正向影响,而诸如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供给则能够增强相关多样化对企业高端创新偏好的正向影响。因此,在以创新为目的的企业进入环节,应根据集聚类型增强差异化的制度供给。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万道侠  胡彬  
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惰性"的影响效应及金融发展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度越高,企业低端技术创新选择的概率越大,企业的"创新惰性"则越强。分析其中的原因,制造业产业集聚对"政策租"的过度依赖延缓了其对创新压力的感知,致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倾向于低端化。另外,金融发展作为联结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宏观制度变量,对产业集聚与企业的"创新惰性"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因为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影响,它导致了产业集聚更加追求短期利益,造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与大多数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视角不同,文章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与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有关。文章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等教育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2)高等教育集聚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卉  姚迎迎  
本文以2007—2015年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管理层激励,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客观表现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可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其影响机制为"竞争力提升效应"和"投资者关注效应",且前者居主导地位;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异质性风险效应"并未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2)不同的管理层激励方式对技术创新的资本成本效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薪酬激励具有弱化作用,而股权激励则具有强化效应。企业竞争力和投资者关注在其影响路径中发挥了传导作用。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及技术创新经济后果的文献研究,也为鼓励企业获取股权融资优势,积极实施创新并优化管理层激励方式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段晓红  杨力行  陈莲芳  
企业家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但是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家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这些因素来自于市场、来自于组织,也来自于个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彬  万道侠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中较为普遍的拥挤效应及转型升级困境,文章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机制和微观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选择高端创新模式的概率。原因在于,政府干预的行为惯性为制造业企业集聚营造了依赖低成本竞争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低端化。文章将这种环境下企业低端创新模式的集体选择行为界定为一种特定形式的"创新惰性"。为扭转这一现象,需要政府在增强产业集聚市场力量方面积极介入,诸如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效管制和产权保护,均能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并同时减弱产业集聚的负向影响。进一步对其传导机制的检验表明,低成本竞争战略确实是产业集聚致使创新模式低端化的一个可能途径。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创新活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范与转变政府行为进而实现集聚条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彬  万道侠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中较为普遍的拥挤效应及转型升级困境,文章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调查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机制和微观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选择高端创新模式的概率。原因在于,政府干预的行为惯性为制造业企业集聚营造了依赖低成本竞争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低端化。文章将这种环境下企业低端创新模式的集体选择行为界定为一种特定形式的"创新惰性"。为扭转这一现象,需要政府在增强产业集聚市场力量方面积极介入,诸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石明明  江舟  周小焱  
新一轮"消费升级"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消费升级的基准框架,围绕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分别从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两个层面对消费升级内涵进行分析。其中,消费结构部分使用微观数据与宏观数据进行了相互印证。消费结构层面的分析表明,1998—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的第I类消费升级(食品等生存性消费占比下降)和第II类消费升级(符号性和服务性消费占比上升)均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但乡村居民的第I类消费升级效应小于城镇居民;2013年以后,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第II类消费升级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居住类支出对其他消费支出形成了较大的挤出效应。消费习惯层面的分析显示,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大于40%和小于40%的居民,其消费行为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乡村居民和恩格尔系数大于40%的居民,其总消费和分项消费增长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多。本文的研究为部分存在的消费降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休宁  戴振  
建立在合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优势是产业集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合作创新可以降低创新成本,有利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获取隐形知识和分担创新风险。集聚中的企业合作关系主要包括水平合作垂直合作,这两种关系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产业集聚的制度环境为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提供了保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永生  
人才集聚是人才集中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实现了人才动态配置、组合、再配置、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人才高地,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企业集聚人才须防止人才流失和避免人才集聚陷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收入因素、精神因素和管理因素分别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个人主导型模式实现企业人才集聚,并强化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开发、人才流失的防范、引进和激励人才。人才集聚的创新,包括采取以个人主导型为主的复合型人才集聚模式、立足本地人才和防止人才浪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罗斌  凌鸿程  苏婷  
环境管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以企业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环境分权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并使用2008—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环境分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产权性质、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分权抑制而非促进企业创新,而且环境分权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即在非国有企业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分权抑制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在于,环境分权降低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俞立平  龙汉  
创新集聚必然影响创新速度,进而影响创新成果,创新速度与创新质量又是一对矛盾。本文将创新集聚、创新速度与创新成果置于同一框架下,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创新集聚对创新速度的负向机制大于正向机制,综合弹性为负。第二,创新集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弹性为正。第三,创新集聚具有创新质量提升机制,在降低创新速度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质量。第四,创新集聚降低了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弹性,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从创新速度提升向创新质量提升转型升级。最后提出优化调整创新集聚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提高创新质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旭  杨有德  王兰  
绿色创新是调和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尖锐矛盾的关键途径。然而,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围绕绿色创新所形成的金融体系尚未充分发挥其创新平滑作用。基于信息披露视角,本文匹配了制造业上市公司绿色专利与信息披露数据,利用门槛模型,重点探讨信息披露在外部融资对绿色创新驱动过程中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披露在债权融资与政府补贴对绿色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说明信息披露过低引发的管理层机会主义和投资者监督乏力,是造成外部融资对绿色创新平滑失效的重要前因。相较而言,股权融资对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并不依赖于企业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对外部融资的促进作用具有“双刃剑”效应,当信息披露超过第二门槛阈值时,债权融资与政府补贴的促进效应减弱。表明信息披露过高引发的技术溢出,损害了投资者对绿色创新收益排他性的预期;信息披露的门槛效应遵循产权制度逻辑,相较于国有企业,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绿色创新的评估与治理,更加依赖于企业信息披露。本文有利于打开外部融资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黑箱”,能够有效阐释创新融资理论的研究悖论,为中国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延玲  
在当今复杂劳动远远多于、重要于简单劳动 ,而“工作量化制”面对管理中的惰性问题却束手无策的创新时代 ,加强对管理中惰性产生的文化因素、体制因素、心理因素、本性因素等因素的研究 ,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 ,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 ,不断用创新的积极性克服惰性 ,对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