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8)
- 2023(15131)
- 2022(13172)
- 2021(12309)
- 2020(10343)
- 2019(23398)
- 2018(23264)
- 2017(44677)
- 2016(24233)
- 2015(26904)
- 2014(26305)
- 2013(26027)
- 2012(23906)
- 2011(21453)
- 2010(21372)
- 2009(19307)
- 2008(18654)
- 2007(16392)
- 2006(14024)
- 2005(12146)
- 学科
- 济(95490)
- 经济(95396)
- 管理(69877)
- 业(67762)
- 企(56652)
- 企业(56652)
- 方法(43193)
- 数学(37207)
- 数学方法(36804)
- 农(25623)
- 中国(25069)
- 地方(23911)
- 财(23887)
- 业经(21579)
- 学(21499)
- 技术(20545)
- 贸(20377)
- 贸易(20366)
- 易(19841)
- 农业(17477)
- 制(16306)
- 理论(16000)
- 和(14950)
- 环境(14758)
- 务(14398)
- 财务(14337)
- 财务管理(14311)
- 银(13983)
- 银行(13939)
- 融(13779)
- 机构
- 大学(333336)
- 学院(332184)
- 管理(133576)
- 济(131418)
- 经济(128578)
- 理学(116676)
- 理学院(115315)
- 管理学(113356)
- 管理学院(112734)
- 研究(111624)
- 中国(81299)
- 科学(71354)
- 京(70396)
- 财(58645)
- 所(55724)
- 农(55405)
- 业大(51711)
- 研究所(51198)
- 中心(50785)
- 江(49087)
- 财经(47378)
- 范(44694)
- 师范(44275)
- 北京(43574)
- 农业(43494)
- 经(43188)
- 院(40984)
- 州(39493)
- 经济学(39469)
- 师范大学(35823)
- 基金
- 项目(236801)
- 科学(187370)
- 基金(172175)
- 研究(171941)
- 家(150669)
- 国家(149423)
- 科学基金(128789)
- 社会(108724)
- 社会科(103062)
- 社会科学(103036)
- 省(95138)
- 基金项目(92365)
- 自然(84568)
- 自然科(82633)
- 自然科学(82612)
- 自然科学基金(81128)
- 划(78718)
- 教育(78476)
- 资助(69645)
- 编号(69184)
- 成果(54960)
- 重点(53041)
- 创(52654)
- 部(51705)
- 发(51240)
- 创新(48556)
- 课题(47801)
- 科研(45180)
- 国家社会(44567)
- 教育部(44120)
- 期刊
- 济(139118)
- 经济(139118)
- 研究(95357)
- 中国(64373)
- 学报(54740)
- 科学(50566)
- 农(49740)
- 管理(48330)
- 财(43201)
- 大学(41014)
- 学学(38552)
- 教育(38488)
- 农业(34827)
- 技术(28485)
- 融(26592)
- 金融(26592)
- 业经(23528)
- 经济研究(22294)
- 财经(22268)
- 经(19024)
- 业(18573)
- 科技(18364)
- 问题(18113)
- 图书(17487)
- 技术经济(16480)
- 理论(15667)
- 版(15441)
- 资源(15258)
- 现代(14563)
- 贸(14441)
共检索到478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战仁
省级空间范围内,强强联合、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集聚溢出体系利于该省整合创新资源,加快该省的创新发展。但并不是任一省域都可以在其内部建立起这种集聚溢出结构。文章在把创新空间集聚溢出划分成多种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局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地域间创新集聚溢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上,地级创新集聚溢出的局域性及其与我国省级创新活动非均衡布局间的较强空间关联特性,凸显了多样性的创新集聚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差异形成的贡献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空间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丽娜 张惠东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向创新要素数量与网络化程度转变。从来源看,区域创新源于区内自主创新与区外创新溢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受创新要素禀赋条件的影响,集聚经济因素通过空间外部性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水平。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依赖产生区间创新溢出;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国际溢出,都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集聚经济与创新溢出皆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创新溢出效应,并促进企业价值网与区域创新网"两网合一",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魏学辉 段小雪 陈思
本文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空间自相关性,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对空间效应的分解分析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与金融集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集聚对周边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进型创新和模仿型创新上;金融集聚对本地的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行业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上。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可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区域创新 内生性 空间联立方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松松 董正英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运用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探究了科技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为正;(2)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Jacobs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跨区域溢出效应为负但不显著;(3)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显著提升当地的创新水平,而专业化集聚却不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各省市创新效率,引入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构建包含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间接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区域中,高校创新人力和财力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都是非线性的,集聚水平只有在适度的门槛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三大区域内高校两大创新要素集聚的间接溢出效应多为负值,说明区域内部高校间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新发明在不同城市间转移共享,进而抑制了创新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各区域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产业结构普遍表现出负向影响,说明当前各区域产业结构与其创新效率提升所需结构并不匹配。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创新要素配置、提高要素使用率、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相关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刘安国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2)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3)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
关键词:
创新资源集聚 高技术产业 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卫红 董姗 张爱美 唐方成
在测度我国30个省域近10年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绩效"拟合模型,基于Q型聚类法证实不同类型区域溢出效应均存在门槛值,并得出我国创新要素集聚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已形成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区域之间的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呈现倒"U"型趋势;在不同的集聚水平层级下,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门槛值存在差异;当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达到门槛值时,创新绩效最大,此时为最优集聚水平。
关键词:
创新要素集聚 创新绩效 溢出效应 门槛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关键词:
协同集聚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基于2009—2016年我国省域创新数据,实证分析基础研究投入及其溢出效应对我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高校和企业的基础研究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则不显著;基础研究经费向科研机构和高校集聚在西部地区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基础研究人员集聚在东部地区对创新产出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基础研究经费向企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基础研究人员集聚的影响则显著为正。以上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尤其是增加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促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涵
本文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聚特征与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并深入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研发创新与转化创新的影响作用与溢出效应,发现高技术产业整体集聚度有所提升,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和转化创新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与正向空间效应;产业集聚度对研发创新的推动作用最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作用均非常有效。因此,各省应加强同邻近省区间的信息与人员交流,注重知识储备与资本积累,兼顾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以开放促创新,实现集聚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邬滋
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将知识溢出的不同类型纳入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分析了1993~1995年与2005~2007年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环境下的知识溢出以及集聚所产生的竞争与垄断环境下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内知识溢出对两个阶段的创新绩效均存在一致、正面的影响,多样化的集聚结构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2005~2007年较初期有显著的提高,且弹性系数也由负数变为正数,竞争性市场结构比垄断性市场结构对创新有更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集聚结构 知识溢出 创新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林晓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关键词:
创新产出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 空间计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文武 左飞
选取中国1990—2013年省级数据,计算了30个省(区、市)的创新集聚度和知识溢出效应,并实证分析了两者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创新集聚和知识溢出效应是推动产业集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地区间创新集聚度的巨大差异和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局限性共同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扩大;(3)与最近区域性创新中心城市距离决定经济地位,距离区域创新中心越近的地区经济增长越快。通过城镇化优化创新中心密度和分布、强化地区间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才能在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同时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