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1)
- 2023(13112)
- 2022(10835)
- 2021(9643)
- 2020(7920)
- 2019(17570)
- 2018(17298)
- 2017(31967)
- 2016(17392)
- 2015(19669)
- 2014(20168)
- 2013(19428)
- 2012(18299)
- 2011(16882)
- 2010(17194)
- 2009(15920)
- 2008(15509)
- 2007(14465)
- 2006(13122)
- 2005(11856)
- 学科
- 济(91951)
- 经济(91865)
- 管理(48398)
- 业(39124)
- 企(30866)
- 企业(30866)
- 方法(29967)
- 地方(25978)
- 数学(25148)
- 数学方法(24913)
- 中国(23517)
- 农(21117)
- 学(20117)
- 业经(18710)
- 财(18422)
- 地方经济(15708)
- 制(15371)
- 理论(14859)
- 农业(14655)
- 环境(13988)
- 融(13215)
- 金融(13207)
- 银(12668)
- 银行(12641)
- 和(12474)
- 体(12240)
- 行(12169)
- 贸(11458)
- 贸易(11446)
- 发(11188)
- 机构
- 学院(256481)
- 大学(254436)
- 济(110672)
- 经济(108193)
- 研究(92963)
- 管理(89637)
- 理学(75211)
- 理学院(74231)
- 管理学(72845)
- 管理学院(72355)
- 中国(70108)
- 科学(56154)
- 京(54727)
- 财(51934)
- 所(47207)
- 研究所(42385)
- 中心(41924)
- 江(41879)
- 农(41390)
- 财经(40103)
- 经(36148)
- 范(36030)
- 经济学(35840)
- 师范(35653)
- 业大(35416)
- 北京(34516)
- 院(34168)
- 州(33129)
- 农业(31994)
- 经济学院(31969)
- 基金
- 项目(164062)
- 科学(128656)
- 研究(122696)
- 基金(116206)
- 家(101736)
- 国家(100894)
- 科学基金(85545)
- 社会(78468)
- 社会科(74230)
- 社会科学(74214)
- 省(65792)
- 基金项目(60542)
- 教育(56443)
- 划(54617)
- 自然(52402)
- 自然科(51072)
- 自然科学(51058)
- 编号(50192)
- 自然科学基金(50116)
- 资助(46779)
- 成果(41450)
- 重点(38302)
- 发(37723)
- 课题(36703)
- 部(35418)
- 创(33384)
- 国家社会(32910)
- 创新(31371)
- 发展(30564)
- 性(30500)
共检索到408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郝大江 黎映宸
基于经济空间本质属性的分析,并将要素流动纳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研究框架,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可以有效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问题。非区域性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集聚过程,而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匹配则决定了经济集聚及其外部效应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经济联系。借助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配置效率、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空间规划布局的新思路。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莉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关键词:
非正式约束 主体功能区 经济适宜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有鸿 费威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以本文金融集聚的内涵和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金融相关比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实证分析对象,利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金融集聚效应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之一,但反之并不成立。最后提出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金融集聚效应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贾威 潘浩敏
伴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和FDI等要素在中国各区域投入的长期不均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国内投资的集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FDI依然集聚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与技术进步的集聚产生了交互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海鹏 李媛媛 李瑞晶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规模方面,其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基于2005—2013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规模、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经济质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东婉 宋玉祥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我国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仍然是金融空间相关性最强的地区,金融集聚的不平衡性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溢出效应较弱,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金融行业结构不平衡相互交织,最终导致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分布不平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欢
文章以当前区域金融产业的集聚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在其影响下的特点。通过分析可知北京、上海以及深圳是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金融产业高度集聚有可能导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更加虚拟化,降低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会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加大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金融产业集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就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正面影响力。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区域 集聚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迅 陈军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东婉 宋玉祥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我国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仍然是金融空间相关性最强的地区,金融集聚的不平衡性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其中银行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溢出效应较弱,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金融行业结构不平衡相互交织,最终导致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分布不平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红,李国平
本文从城市化和产业化角度,对东、西部现状差距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政府宏观引导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提出了西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产业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城市效应 产业效应 西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谌莹 张捷 石柳
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客观事实是生态功能区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扩展形式构建实证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优化、重点开发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经济差距。发现两类地区的真实生产总值差距悬殊,主要是由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地区差异、投入要素产出效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所造成。随后,从两类地区分别选取中等人均真实生产总值样本进行平行趋势检验,进而展开双重差分实证研究,发现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实施扩大了两组样本的经济增长差距。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王舒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知识空间溢出现象,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基于多样化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产业集聚的本地溢出效应比西部地区更加显著,而东部的专业化知识溢出的作用有所削弱;对外开放水平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影响程度也不同,东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推动邻地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促进产业互补,提升多样化溢出效应,以及加强知识空间积累,提升知识和人才储备,拓宽技术升级范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红 叶耀明
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经济学家往往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该问题,得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等,最近国内也有研究者从金融资源的角度探讨金融集聚,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综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艺 李林 李斌
文章研究把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产业本身的特征,分析了金融活动空间集聚的内涵及经济性质,并系统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为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论文的研究既是对企业集群理论的完善,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地理 产业经济 区域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