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9)
2023(6381)
2022(5157)
2021(4656)
2020(3738)
2019(8594)
2018(8428)
2017(16447)
2016(8483)
2015(9442)
2014(9066)
2013(9285)
2012(8466)
2011(7349)
2010(7229)
2009(6334)
2008(5929)
2007(5148)
2006(4368)
2005(3649)
作者
(21084)
(17827)
(17704)
(16725)
(11442)
(8179)
(8172)
(6817)
(6781)
(6409)
(5998)
(5947)
(5572)
(5468)
(5413)
(5332)
(5231)
(5223)
(5082)
(5081)
(4430)
(4201)
(4084)
(4031)
(3996)
(3861)
(3825)
(3771)
(3594)
(3587)
学科
(35088)
经济(35063)
(26980)
管理(22077)
(18009)
企业(18009)
(12154)
方法(11652)
地方(11308)
中国(10970)
业经(10650)
产业(9814)
数学(9638)
数学方法(9575)
农业(8592)
(7813)
(7555)
服务(7211)
技术(7126)
(7011)
贸易(7004)
(6744)
工作(6317)
地方经济(5892)
(5777)
金融(5774)
(5697)
银行(5689)
服务业(5680)
(5528)
机构
学院(109839)
大学(107782)
(49406)
经济(48378)
管理(46183)
理学(39807)
理学院(39435)
管理学(38992)
管理学院(38764)
研究(35370)
中国(27377)
(21841)
(21444)
科学(19487)
中心(17882)
(17073)
(17065)
财经(16812)
(15675)
经济学(15565)
(15229)
(14647)
(14441)
师范(14341)
经济学院(14220)
研究所(14127)
业大(13841)
(13200)
北京(12983)
财经大学(12430)
基金
项目(79175)
科学(64196)
研究(62776)
基金(57266)
(48455)
国家(48004)
科学基金(42435)
社会(42371)
社会科(40302)
社会科学(40294)
(32319)
基金项目(30951)
教育(26588)
编号(25936)
(25832)
自然(24467)
自然科(23915)
自然科学(23912)
自然科学基金(23501)
资助(21082)
成果(20867)
(19610)
(17917)
国家社会(17889)
重点(17521)
(17107)
课题(17017)
发展(16764)
创新(16572)
(16477)
期刊
(55385)
经济(55385)
研究(32307)
中国(24474)
管理(16799)
(15609)
(14072)
科学(12867)
学报(12783)
(11438)
金融(11438)
业经(11187)
教育(10980)
大学(10320)
农业(9604)
学学(9508)
经济研究(9508)
技术(9367)
图书(9303)
财经(7894)
问题(7585)
(7072)
书馆(6748)
图书馆(6748)
商业(6400)
(5878)
现代(5718)
(5556)
论坛(5556)
科技(5501)
共检索到165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学林  
本文分析了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其外汇收支特点和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外汇支持力度、促进荆州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韦鸿  陈凡  
中国产业布局"东中西"梯度明显,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承接产业过程中通过规划主导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工业园区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用产业集聚升级产业结构;通过承接本地资源优势的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还可以利用反梯度理论实施超越发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静  
2012年荆州市获批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此背景下研究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现状及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高但整体能力不强,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踪家峰  胡艳  周亮  
本文应用Riou(2006)的研究框架,分析转移支付对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发现转移支付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但地区间竞争会降低转移支付效率;同时转移支付存在一个最优规模。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的转移支付水平与产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转移支付和地区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效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综合利用政策手段,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福江  高志刚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毛艺林  
伴随全球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成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形式,对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本国产品出口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现状及原因,基于产业集聚视角,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实现梯度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腾云  赵恒彦  
湖北省是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最高的省份,荆州又是湖北省渔业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池塘渔业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荆州市的池塘面积达到4216万亩,亩产达533公斤。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但荆州的池塘渔业也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加...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石明悦  邵光清  
近年来,荆州市金融部门积极服务于电子商务,但也存在网上银行的业务品种匮乏、支付功能欠完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动电子商务领域的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顾乃华  朱卫平  
文章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切入,引入产业互动、服务业集聚等概念,阐述我国产业转移促进政策背后的悖论及其形成机理,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和广东数据,对相关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由于在服务与工业之间存在产业互动效应,而且服务业集聚发展特征显著,因而从发达地区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出劳动力,均会负向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而削弱产业互动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制定更有效的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承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苗  
本文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从投资带动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工业化推动效应这三个方面评价区域产业转移子系统的效果。该体系同时考虑了现代服务业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基础条件、公共环境、比较优势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皖江城市带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创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移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是在不断优化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公嵬  
产业集聚变迁是产业空间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利用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区位商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项指标相结合,观测其年度变化,以测度我国产业集聚的变迁。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以纺织服装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且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趋势;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2006年以前一直向沿海地区集中,直到2007年向其他地区转移才始露端倪。以"单位劳动成本"测度我国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发现我国中部地区有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和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子红  于干千  胡洪斌  
产业转移是推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而产业集聚是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产业转移的选择性和产业集聚的相关性,能刺激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变迁过程。本文通过对昆明市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明确指出:要推进昆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华平  黄祖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考虑,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构成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经济动力系统。产业集聚的形成伴随着产业转移,而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动态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