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43)
2023(15474)
2022(13448)
2021(12696)
2020(10596)
2019(25084)
2018(24668)
2017(47642)
2016(25689)
2015(29224)
2014(29099)
2013(28792)
2012(26277)
2011(24020)
2010(23952)
2009(22158)
2008(21532)
2007(18507)
2006(16157)
2005(14337)
作者
(73352)
(61021)
(60539)
(57844)
(39016)
(29087)
(27492)
(23858)
(23297)
(21662)
(20743)
(20657)
(19283)
(19224)
(18826)
(18698)
(18123)
(17854)
(17476)
(17316)
(14975)
(14896)
(14791)
(13841)
(13687)
(13498)
(13315)
(13102)
(12260)
(11900)
学科
(111353)
经济(111205)
管理(72473)
(68047)
(55237)
企业(55237)
方法(54810)
数学(49081)
数学方法(48371)
中国(31319)
(27652)
(24951)
业经(22176)
(21769)
(21020)
贸易(21008)
地方(20574)
(20421)
(19577)
农业(18290)
理论(17111)
环境(16435)
(15963)
(15714)
银行(15678)
(15591)
金融(15590)
技术(15531)
(14991)
(14965)
机构
大学(372527)
学院(368086)
(154968)
经济(151866)
管理(147428)
理学(128712)
理学院(127315)
研究(125034)
管理学(124986)
管理学院(124326)
中国(93976)
(79825)
科学(75886)
(68496)
(61765)
研究所(56523)
(55946)
财经(55916)
中心(55604)
业大(53523)
(51105)
北京(50965)
(50433)
经济学(48296)
(47840)
师范(47446)
(45486)
农业(43877)
经济学院(43621)
财经大学(41868)
基金
项目(254935)
科学(201725)
基金(188158)
研究(184727)
(164092)
国家(162849)
科学基金(140528)
社会(118991)
社会科(112941)
社会科学(112913)
基金项目(98779)
(95596)
自然(91431)
自然科(89383)
自然科学(89365)
自然科学基金(87755)
教育(84656)
(81809)
资助(79496)
编号(73455)
成果(59067)
(57338)
重点(56772)
(53282)
(52201)
课题(50499)
国家社会(49863)
教育部(49614)
创新(48818)
科研(48505)
期刊
(160889)
经济(160889)
研究(109929)
中国(66515)
学报(55780)
科学(53134)
管理(52998)
(49775)
(49211)
大学(43028)
学学(40484)
教育(37692)
农业(34920)
技术(31674)
(29818)
金融(29818)
经济研究(27234)
财经(27226)
业经(24476)
(23269)
问题(22378)
统计(19150)
(19108)
技术经济(18570)
图书(17606)
(17274)
理论(17166)
(17165)
科技(16839)
现代(16262)
共检索到528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章韬  王桂新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陈浩  
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对城市交通设施和人口集聚密度影响城市生产率的协同机制进行了分析。城市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对城市产出效率增长存在人口密度门槛,即只有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才能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在小于该人口密度的城市,交通设施供应的增加将对城市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提高,城市生产率将发生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且人口密度的提高对城市生产率的边际效益随着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对城市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门槛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人口密度低的城市,存在着交通设施的过度供给...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陈秀英  
本文引入城市扩张、财政约束、逆向软预算约束等概念,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背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时间维度发生变动的原因。主要结论是:第一,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机制,以GDP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在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和服务业生产消费可分离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产业发展如果不突破低端价值链环节,以就业密度衡量的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可能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由于城市快速扩张抑制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正效应,"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行为将反向作用于经济集聚密度;第四,在逆向软预算约束机制下,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伟  
运用区位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并运用DEA法测度了各城市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业总体上呈现稳定集聚发展态势;分区域来看,各地区服务业区位熵随时间推移变动不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分行业来看,公共性服务业具有行业优势且集聚度高;分区域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公共性服务集聚度最高,中部地区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最高,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最高;城市生产率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城市生产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基于时空跃迁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是服务业集聚还是城市生产率,发生相对位移跃迁的城市占全部样本城市的比重均较小,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生产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稳定性特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产品成为下一期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媛玉  杨开忠  
城市生产率的提高与城市规模的集聚效应密切相关。文章基于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分布等遥感影像数据重新测算了中国地级市的城市规模,通过建立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模型,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测算所得的城市规模数据,已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分时段、分地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呈现增强趋势,东南半壁城市发展的规模效应优于西北半壁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宇莹  余宇新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勇  
地区间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集聚密度视为旅游产业外部性的重要来源,利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及相关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产业聚集密度对不同类型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结合组织生态学等理论对产业聚集理论及相关观点进行了拓展研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密度是影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凡登效应(Verdoorn Effect)"的存在。不过,本文计量结果也显示,各类型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是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要素,而整体旅游企业单位劳动力资本配置却对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类型旅游企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志  余东华  
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阶段性作用的差异将影响城市服务业的布局策略。随着城市规模体量逐渐增大,服务业的集聚度也日益提升,集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将引发"拥塞效应"。本文尝试引入城市类型这一新视角,在提出"总体拐点存在论"和"分类型拐点差异论"的基础上,系统阐释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作用的阶段性及区域性差异,并采用中国1999-2015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存在拐点;沿海城市、省会城市拐点后的抑制效应相对平缓,而非沿海城市、非省会城市则更加剧烈;资源型城市拐点前后集聚效应变动均较为平稳。城市服务业集聚不宜作为城市生产率提高的长效作用机制,寻求新的集聚模式、经济增长极对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变得更加迫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鹏  魏修建  
为深入探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不论是基于行业分类还是地区分类,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具体到城市来看我国大致呈现出以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教育专业化程度对于提升非省会城市的集聚水平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影响因素角度来看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能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而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目前尚未达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