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46)
- 2023(8199)
- 2022(6794)
- 2021(6326)
- 2020(5298)
- 2019(11695)
- 2018(11523)
- 2017(22273)
- 2016(12209)
- 2015(13102)
- 2014(12900)
- 2013(12794)
- 2012(11745)
- 2011(10629)
- 2010(10668)
- 2009(9567)
- 2008(9516)
- 2007(8717)
- 2006(7721)
- 2005(6754)
- 学科
- 济(51626)
- 经济(51571)
- 农(45055)
- 业(42773)
- 农业(29929)
- 管理(27475)
- 企(21128)
- 企业(21128)
- 方法(21082)
- 数学(19299)
- 数学方法(19129)
- 业经(15786)
- 中国(12571)
- 制(10952)
- 财(10712)
- 农业经济(10026)
- 地方(9897)
- 学(9648)
- 发(9250)
- 村(8972)
- 农村(8963)
- 贸(8921)
- 贸易(8917)
- 易(8736)
- 技术(8403)
- 银(8120)
- 银行(8093)
- 策(8084)
- 体(8049)
- 行(7777)
- 机构
- 学院(174080)
- 大学(169358)
- 济(75558)
- 经济(74268)
- 管理(66766)
- 研究(59940)
- 理学(59012)
- 理学院(58388)
- 管理学(57437)
- 管理学院(57113)
- 农(56795)
- 中国(46253)
- 农业(43828)
- 科学(38044)
- 业大(36701)
- 京(34095)
- 所(31011)
- 财(30861)
- 中心(28811)
- 研究所(28504)
- 农业大学(27279)
- 江(26119)
- 财经(25195)
- 经(23289)
- 经济学(22902)
- 业(22008)
- 经济管理(21950)
- 范(21256)
- 师范(20985)
- 经济学院(20960)
- 基金
- 项目(123902)
- 科学(98345)
- 基金(92068)
- 研究(88403)
- 家(82045)
- 国家(81293)
- 科学基金(69325)
- 社会(58739)
- 社会科(55458)
- 社会科学(55443)
- 省(49435)
- 基金项目(49255)
- 自然(44608)
- 自然科(43662)
- 自然科学(43652)
- 自然科学基金(42942)
- 划(40465)
- 教育(38762)
- 资助(36490)
- 编号(35454)
- 农(32231)
- 部(28133)
- 发(27643)
- 重点(27519)
- 成果(27189)
- 创(26011)
- 国家社会(25425)
- 业(25265)
- 创新(24299)
- 科研(23780)
- 期刊
- 济(83474)
- 经济(83474)
- 农(61544)
- 研究(45531)
- 农业(41942)
- 中国(34933)
- 学报(32888)
- 科学(28925)
- 大学(25375)
- 学学(24639)
- 财(21343)
- 业经(20563)
- 业(20114)
- 管理(18814)
- 融(18712)
- 金融(18712)
- 农业经济(13439)
- 农村(13417)
- 村(13417)
- 教育(13384)
- 技术(12984)
- 问题(12553)
- 财经(12150)
- 经济研究(11494)
- 版(11323)
- 业大(10730)
- 世界(10595)
- 经(10468)
- 农业大学(9611)
- 经济问题(9381)
共检索到249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光 张拓 丁玉超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随着水稻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的增加,要素空间集中形成的集聚外部性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稻农技术非效率。基于湖南省2014-2020年间1248份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表征集聚经济效应的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同时纳入前沿函数和技术非效率项中,综合考察集聚外部性对稻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水稻种植规模还是稻农密度,都显著地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户技术效率;两种集聚变量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共同推动水稻产出前沿面外移;分地形和分农户种植面积的异质性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结论具有稳健性。未来,水稻种植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政策满足农户需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土地整治等农田建设手段改善细碎化问题,推动村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强化支持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农业结构,发挥水稻种植的规模和密度经济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光 张拓 丁玉超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随着水稻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的增加,要素空间集中形成的集聚外部性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稻农技术非效率。基于湖南省2014-2020年间1248份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表征集聚经济效应的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同时纳入前沿函数和技术非效率项中,综合考察集聚外部性对稻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水稻种植规模还是稻农密度,都显著地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户技术效率;两种集聚变量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共同推动水稻产出前沿面外移;分地形和分农户种植面积的异质性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结论具有稳健性。未来,水稻种植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政策满足农户需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土地整治等农田建设手段改善细碎化问题,推动村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强化支持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农业结构,发挥水稻种植的规模和密度经济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黄宏斌 刘倩茹 陈美健 孙雅妮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路径,但地缘经济摩擦威胁着企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这对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供应商稳定度对客户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与供应商的稳定关系可通过供应链协作而提升客户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密集型供应商的稳定关系通过供应链金融为客户提供并优化配置资本资源以提高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资金补给效应”;与技术密集型供应商的稳定关系则通过供应链技术创新合作为客户提供并优化配置技术资源以提升客户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研发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商与客户地位不平衡、双方地理距离较远以及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供应商稳定度对客户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本文为通过稳定供应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更为当下面对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威胁的企业如何通过构建稳定的供应关系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匡远配 张昊鹏
在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SBM-GML超效率模型测算中国各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和农业绿色TFP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影响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而农地流转能够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是得益于技术效率改进。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的是东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但在西部地区却正好相反。因此,中国应当加快推进农地流转工作进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加快研发、推广和应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构建区域协作互助机制促进地区交流,进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丽娟 刘茜铭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保 马忠
工资总额管制是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那么工资总额管制能否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推动中央企业效率变革?以2015—2021年A股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工资总额管制相关信息,考察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发现,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了中央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职工薪酬外部公平性、增强职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促使企业削减冗余雇员是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前述影响在垄断行业与成熟期中央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结论表明,工资总额管制可以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企业效率,在缩小职工工资所有制差距的同时,提升了中央企业职工激励的效果。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管制政策,细化职工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特殊事项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出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工资总额管理,发挥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采用时变衰减SFA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模型分别检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均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随着人均GDP增长,农产品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在减弱;此外,相对于进口贸易来说,增加出口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采用时变衰减SFA模型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模型分别检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均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随着人均GDP增长,农产品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在减弱;此外,相对于进口贸易来说,增加出口贸易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经伟 钟世川 毛艳华
全球生产网络是现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特征,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利用2000—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世界银行数据,在测算各国全球生产网络节点中心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中心度、资本强度和贸易强度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资本化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高强度节点与低强度节点国家,处于中间层次的国家更能发挥FDI带来的增长效应;相较于轮轴国家,与其他国家连接较少的辐条国家更能发挥贸易带来的增长效应;另外,以轮轴国家为核心的子群,更具FDI增强效应。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全球生产分工,提升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和资本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应积极融入以轮轴国家为核心的子群,通过集聚效应发挥FDI的作用,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李佳艺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威 司孟慧
采用中国2005-201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旨在探究中国金融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证券及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度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金融集聚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作为控制变量的环境规制、能源结构和人力资本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反而抑制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此,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需要发展国内地区金融中心,增强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需要中国的政策指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贺 许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集聚态势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运行效率,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意义重大。聚焦城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产生的外部性以及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产生MAR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产生JBABOS外部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通过阻碍技术进步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ACBOS外部性与PROTER外部性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基于不同产业层次、不同地理位置与不同城市规模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