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2)
2023(13440)
2022(11390)
2021(10315)
2020(8712)
2019(19549)
2018(18914)
2017(37205)
2016(19683)
2015(21116)
2014(20629)
2013(20105)
2012(17938)
2011(15925)
2010(15201)
2009(13440)
2008(12692)
2007(10422)
2006(8408)
2005(6716)
作者
(55317)
(46459)
(46050)
(43603)
(29256)
(22505)
(20704)
(18151)
(17635)
(15976)
(15708)
(15405)
(14507)
(14350)
(14194)
(14049)
(13988)
(13786)
(13280)
(13122)
(11426)
(11165)
(10723)
(10516)
(10491)
(10164)
(10016)
(9681)
(9339)
(9228)
学科
(79932)
经济(79839)
管理(56684)
(54499)
(44444)
企业(44444)
方法(42330)
数学(38683)
数学方法(38250)
(21679)
中国(21209)
(19240)
业经(15940)
(14989)
(14846)
贸易(14843)
地方(14513)
(14337)
(14323)
财务(14300)
财务管理(14280)
企业财务(13655)
技术(13207)
环境(12852)
农业(12805)
(12443)
(10869)
银行(10827)
(10746)
(10689)
机构
学院(268986)
大学(268957)
(112926)
经济(110950)
管理(108511)
理学(97160)
理学院(96119)
管理学(94411)
管理学院(93922)
研究(85445)
中国(61072)
科学(54979)
(53398)
(48950)
(48445)
业大(45461)
财经(41198)
(41088)
中心(40131)
农业(39265)
研究所(38479)
(38010)
经济学(36425)
(35623)
经济学院(33435)
(31604)
(31578)
财经大学(31501)
北京(31255)
师范(31094)
基金
项目(204994)
科学(163824)
基金(155083)
研究(138553)
(138547)
国家(137506)
科学基金(119512)
社会(93612)
社会科(89249)
社会科学(89224)
基金项目(83762)
自然(81057)
自然科(79408)
自然科学(79384)
(78999)
自然科学基金(77983)
(67573)
教育(63509)
资助(61985)
编号(50990)
重点(46278)
(45385)
(43696)
(42861)
创新(41030)
科研(40818)
国家社会(40678)
计划(39888)
教育部(39128)
人文(38116)
期刊
(102931)
经济(102931)
研究(68336)
学报(48309)
科学(43116)
(41307)
中国(39368)
(36852)
管理(36524)
大学(36275)
学学(35298)
农业(28036)
技术(20907)
财经(19720)
(19306)
金融(19306)
经济研究(19124)
业经(17969)
(16938)
教育(16184)
问题(15686)
(15080)
商业(13659)
(13632)
科技(13326)
统计(13203)
业大(13081)
(12848)
技术经济(12337)
资源(11823)
共检索到3492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峰伟  姜淑坤  张晓立  
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影响流通要素的投入产出水平,最终体现为效率的改变。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交通可达性的调节效应。系统GMM估计表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粘性机制;集聚外部性对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异质性,其中MAR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强烈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Jacobs外部性与城市流通效率存在微弱的“U”型非线性关系;交通可达性正向改善城市流通效率,且在集聚外部性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城市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均有助于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空间SDM模型检验表明:MAR外部性对周边城市流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溢出,Jacobs外部性的正向溢出不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集聚外部性正向影响城市流通效率机制具有正向溢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明珠  
本文采用2009-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水平与农产品流通效率显著正相关,该结论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说明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交通可达性在农村电商物流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效应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农村电商物流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农村电商物流通过提高流通数字化水平能够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刘翘楚  江金启  
基于中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将交通可达性纳入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非线性框架,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三者间的逻辑关系。结果发现: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非线性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性表现为拥挤效应;交通可达性在产业集聚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交通可达性提高会放大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进而降低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政府在尝试释放和扩大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畅  
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面促进消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基于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交通可达性、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在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驱动效果相对较弱;交通可达性对旅游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在交通可达性和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效果占总效应的39.8%。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姝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交通可达性对农村消费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交通可达性增强能够显著提升农村消费韧性,且提升流通效率是交通可达性增强农村消费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表明,交通可达性在南北方和移动支付水平高低不一的地区均能对农村消费韧性产生正向作用,但北方和移动支付水平越高作用越突出,同时市场越有效,交通可达性增强农村消费韧性的作用越大。因此,应加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强化地方数字化、市场化政策支持,释放交通可达性对农村消费韧性的赋能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雯  胡沁熙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贸流通业外部性对城市圈集聚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能通过密度渠道,对城市圈经济集聚产生显著的外部性,但是无法有效通过商贸流通业规模渠道和结构渠道来发挥对城市圈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祁媛   刘澄  
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流通集聚外部性视角,实证研究网络关系强度对居民消费率的异质性调节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强度与居民消费率存在正向相关,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分位数回归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度及其平方项与居民消费率的相关性显著,且平方项的正向相关性随分位数增加不断降低,网络关系强度在25%以上分位数的检验结果显著,且随分位数增加而不断提升;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控制交互项后的流通产业集聚、网络关系强度与居民消费率的非线性及正向相关关系依然成立,网络关系强度在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中存在“U”型调节效应;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东、中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对居民消费率存在“U”型影响特征,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网络关系强度在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与居民消费率关系中发挥直接调节效应,在东部地区发挥间接调节效应,在中部地区的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效应均明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提升区域间交通可达性、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和重构城镇空间格局等产生了显著影响。那么,交通可达性程度该如何评价?交通可达性对城镇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本期主题文章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譬如,通过基于最短距离和平均可达性模型设计,对武汉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进行了刻画;基于交通网络数量、结构、可达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五个超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振华  李萌萌  江金启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菲  李善同  
本文通过利用ArcGIS网络分析法构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公路交通网络所创造的时间距离矩阵来度量交通可达性,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可达性越差,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经济发展在一个或多个部门实现专业化的需求也远高于可达性高的区域。加强各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未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力优化布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放华  时新镇  龚蓉  
基于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城市经济实力,运用可达性系数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出快速交通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并利用ESDA法测度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快速交通使得湖南城市整体可达性大幅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快速交通使边缘城市与中心地区城市可达性的差异缩小,高铁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明显优于非高铁沿线城市,高速公路扩大了高铁可达性的影响范围。快速交通使湖南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增强,强化了长沙的经济中心地位,扩大了东西部城市的经济差异,省际经济联系强度受出省通道便捷性的影响。此外,各市经济联系总量总体上具有层次性,演化上存在非均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维祥  陈斌  李一曼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6、2004和2012年陆路交通网络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借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和引力模型,探讨城市可达性与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节点所有城市可达性均有改善现象,且省域边缘地区比中心区域提升幅度更大,区域交通均衡化趋势明显;②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日趋强化,并逐步沿重要道路干线方向演进,其中环杭州湾城市间联系愈趋紧密;③各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增长明显,并存在空间极化现象。总体上来看,浙江省各城市可达性提升,经济联系增强,体现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申玉铭  孟丹  薛晋  
伴随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间"时间距离"缩短,引起城市区位和城市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研究将GIS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起来,利用O-D矩阵和引力场模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在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不同交通模式下,可达性的差异性及都市圈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向和内向集中程度等。结果发现:①交通可达性对都市圈内层极化作用高于外层作用,交通按照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顺序大大提高城市间可达性。②交通可达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提高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市间联系度,另一方面拉大城市间差异程度,且北京、天津以辐射功能为主,其它城市以集聚为主。③可达性在1h以内,城市对外影响力较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廊坊(0.25h),在1h以上,城市经济影响力变化较弱,在2h以上影响渐渐消失。④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4种交通模式中,天津交通区位优越于北京,但在可达性和经济影响力综合作用下,北京外向集中程度(Out Degree)地位明显优越于天津,而内向集中程度(In Degree)天津高于北京。⑤可达性拓展了都市圈内层的空间范围,并引起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结构向连续的"带状"结构演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闫佳敏  
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重要来源。本文以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构建企业交通道路指数,考察交通可达性改善对企业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改善通过降低企业库存、减少价格加成和强化创新激励的渠道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交通可达性改善对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出口企业的资源错配改善作用大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及内销企业;交通建设可优化东部及非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但会加剧中部、西部、东北部和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