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5)
- 2023(12514)
- 2022(10957)
- 2021(10188)
- 2020(8281)
- 2019(19097)
- 2018(19043)
- 2017(37055)
- 2016(20180)
- 2015(22189)
- 2014(22159)
- 2013(21973)
- 2012(20090)
- 2011(18181)
- 2010(17747)
- 2009(15664)
- 2008(14953)
- 2007(12851)
- 2006(10987)
- 2005(9405)
- 学科
- 济(79174)
- 经济(79093)
- 管理(57845)
- 业(53682)
- 企(44442)
- 企业(44442)
- 方法(38470)
- 数学(33589)
- 数学方法(33214)
- 农(20177)
- 学(19750)
- 中国(19561)
- 财(18752)
- 业经(17221)
- 环境(16377)
- 地方(16201)
- 农业(13777)
- 和(13518)
- 贸(13337)
- 贸易(13331)
- 理论(12922)
- 易(12895)
- 技术(12724)
- 制(12673)
- 务(12398)
- 划(12362)
- 财务(12337)
- 财务管理(12319)
- 企业财务(11757)
- 银(11242)
- 机构
- 大学(283182)
- 学院(280778)
- 管理(113295)
- 济(109424)
- 经济(107041)
- 理学(99535)
- 理学院(98386)
- 管理学(96609)
- 管理学院(96108)
- 研究(95278)
- 中国(67877)
- 科学(61828)
- 京(60254)
- 所(47857)
- 财(47794)
- 农(47421)
- 业大(45175)
- 研究所(44289)
- 中心(42579)
- 财经(39601)
- 江(38640)
- 北京(37499)
- 农业(37476)
- 范(37211)
- 师范(36840)
- 经(36179)
- 院(35131)
- 经济学(32576)
- 州(31704)
- 师范大学(30161)
- 基金
- 项目(204081)
- 科学(160867)
- 基金(149680)
- 研究(145280)
- 家(132048)
- 国家(131047)
- 科学基金(112559)
- 社会(91358)
- 社会科(86699)
- 社会科学(86678)
- 基金项目(80564)
- 省(79323)
- 自然(75576)
- 自然科(73843)
- 自然科学(73826)
- 自然科学基金(72480)
- 划(67470)
- 教育(65672)
- 资助(61150)
- 编号(57820)
- 重点(45620)
- 成果(45403)
- 部(44553)
- 发(43105)
- 创(42442)
- 创新(39647)
- 科研(39612)
- 课题(39315)
- 计划(37826)
- 教育部(37810)
- 期刊
- 济(112006)
- 经济(112006)
- 研究(79436)
- 学报(48070)
- 中国(47436)
- 科学(44172)
- 农(41844)
- 管理(39781)
- 大学(35711)
- 财(34007)
- 学学(33775)
- 农业(29826)
- 教育(28608)
- 技术(23136)
- 融(20255)
- 金融(20255)
- 业经(18272)
- 财经(18248)
- 经济研究(18140)
- 业(15662)
- 经(15510)
- 图书(14723)
- 科技(14697)
- 问题(14665)
- 理论(13737)
- 技术经济(13560)
- 资源(13275)
- 版(13130)
- 实践(12794)
- 践(12794)
共检索到388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能 王艳 王群伟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高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空间趋同 集聚外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文章基于环境DEA技术,测算了2000—2014年有碳排放约束和无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区域经济集聚效率,检验了集聚效率的趋同性,分析了影响集聚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有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高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说明实施碳排放政策对提高经济聚集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集聚效率有趋于各自稳定水平的趋势。在影响聚集效率的因素中,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对集聚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而财政支出占比、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城市化率对集聚效率有负向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文章基于环境DEA技术,测算了2000—2014年有碳排放约束和无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区域经济集聚效率,检验了集聚效率的趋同性,分析了影响集聚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有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高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说明实施碳排放政策对提高经济聚集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集聚效率有趋于各自稳定水平的趋势。在影响聚集效率的因素中,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对集聚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而财政支出占比、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城市化率对集聚效率有负向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丹丹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追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基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趋同假说"的良好愿望至今是否实现了呢?文章在构建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数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劳动生产率趋同的机制,并利用中国1999-2016年30个省份25个两位码和100位四位码工业行业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中国内陆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是否在向沿海地区进行追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不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存在俱乐部趋同,而且跨地区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这说明内陆地区正在利用其"落后优势"追赶沿海地区。因此,政府可以从鼓励落后地区提高工业就业份额,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距等方面努力,使得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同,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工业 地区 趋同 经济追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首先分别用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测度了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集聚度水平与污染集聚度水平,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证明了经济集聚度与污染集聚度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的集聚加速了污染的集聚,并且污染的集聚态势趋同于经济的集聚态势。其次,应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影响污染集聚的因素。经济集聚是引起污染集聚的首要决定因素,能源消费、城镇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都会显著促进污染的集聚;技术创新则会显著降低污染的集聚;产业结构对污染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人口的集聚性高则未必会引起污染的集聚性高,如我国的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尽管人口密度很大,但是由于污染处理及时得力,并没有引起污染的迅速集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陶锋 杨雨清 褚简
文章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在省份、地级以上城市和区县三个地理层面,检验和比较了集聚外部性的三个源泉影响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在同一地理层面,投入共享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劳动力池次之,知识溢出最小。分地理层面来看,投入共享效应在省份层面最明显,地级以上城市层面次之,区县层面最小;省份和地级以上城市层面的劳动力池效应大于区县层面;知识溢出效应仅在城市和区县层面成立。同时,集聚外部性的相对重要性还依赖于地区市场化进程和行业技术水平。文章结论有利于更深入理解集聚外部性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打开集聚经济的地理黑箱,也能够为公共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划层次的精准发力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光 张拓 丁玉超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随着水稻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的增加,要素空间集中形成的集聚外部性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稻农技术非效率。基于湖南省2014-2020年间1248份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表征集聚经济效应的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同时纳入前沿函数和技术非效率项中,综合考察集聚外部性对稻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水稻种植规模还是稻农密度,都显著地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户技术效率;两种集聚变量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共同推动水稻产出前沿面外移;分地形和分农户种植面积的异质性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结论具有稳健性。未来,水稻种植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政策满足农户需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土地整治等农田建设手段改善细碎化问题,推动村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强化支持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农业结构,发挥水稻种植的规模和密度经济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光 张拓 丁玉超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随着水稻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的增加,要素空间集中形成的集聚外部性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稻农技术非效率。基于湖南省2014-2020年间1248份水稻种植户微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表征集聚经济效应的种植规模和稻农密度,同时纳入前沿函数和技术非效率项中,综合考察集聚外部性对稻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水稻种植规模还是稻农密度,都显著地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户技术效率;两种集聚变量的产出弹性均为正,共同推动水稻产出前沿面外移;分地形和分农户种植面积的异质性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结论具有稳健性。未来,水稻种植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政策满足农户需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用土地整治等农田建设手段改善细碎化问题,推动村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强化支持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优化农业结构,发挥水稻种植的规模和密度经济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善浪 张作雄 刘国平
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碳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空间变化;在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区域碳生产率主要受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造业的集聚不经济和产业结构低下是当前阻碍我国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时间趋势上看,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作用在逐步增强,但在不同区域表现有所不同。因此,仅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提高碳生产率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必须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习平 盛三化 王珂英
经济空间集聚是导致碳生产率变动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动态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实证检验了经济空间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市场动力为基础的微观企业向市场中心靠近能够提高碳生产率水平。多样化的集聚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碳生产率,专业化的集聚模式对碳生产率影响不显著。政府对产业集聚干预带来的资源错配不利于碳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政府通过金融干预导致的专业化集聚比多样化集聚带来的碳生产率损失更大。表征区域层面集聚的城市就业密度对碳生产率产生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优化经济要素空间形态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浩然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地理距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跃峰
本文主要在控制企业自身特征因素的前提下将空间集聚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行业间集聚,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空间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行业内集聚 行业间集聚 企业生产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梁栋 张鑫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