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2)
2023(12152)
2022(10252)
2021(9532)
2020(7917)
2019(18384)
2018(18145)
2017(34705)
2016(18313)
2015(19925)
2014(19941)
2013(19454)
2012(17644)
2011(16119)
2010(16252)
2009(14867)
2008(14726)
2007(12809)
2006(11095)
2005(9879)
作者
(51463)
(43389)
(42989)
(41311)
(27525)
(20775)
(19445)
(16706)
(16271)
(15530)
(14666)
(14509)
(13895)
(13688)
(13440)
(13255)
(12803)
(12468)
(12431)
(12223)
(10799)
(10627)
(10518)
(9931)
(9625)
(9625)
(9522)
(9164)
(8866)
(8512)
学科
(86390)
经济(86320)
管理(48606)
(47358)
(39005)
企业(39005)
方法(36556)
数学(31597)
数学方法(30970)
地方(21889)
中国(20794)
(20401)
业经(18693)
(16917)
(16605)
理论(14855)
农业(13846)
(13285)
(13162)
地方经济(13155)
贸易(13152)
(12655)
技术(12398)
产业(12249)
(12245)
金融(12243)
(11483)
(11409)
银行(11393)
环境(11052)
机构
学院(259791)
大学(259137)
(109241)
经济(107138)
管理(99659)
研究(88840)
理学(86920)
理学院(85885)
管理学(84015)
管理学院(83514)
中国(64983)
科学(54609)
(54339)
(48082)
(44366)
(40572)
研究所(40572)
中心(39930)
财经(38849)
(37973)
业大(37298)
(35286)
(34997)
师范(34672)
经济学(34622)
北京(33674)
(32377)
农业(31724)
经济学院(31211)
(30884)
基金
项目(180459)
科学(144166)
基金(132151)
研究(131517)
(116105)
国家(115217)
科学基金(99332)
社会(85267)
社会科(81081)
社会科学(81062)
(71054)
基金项目(69213)
自然(63614)
自然科(62231)
自然科学(62216)
自然科学基金(61062)
教育(60654)
(60004)
资助(53580)
编号(52032)
成果(41692)
重点(41657)
(40915)
(39533)
(38592)
课题(36724)
国家社会(36242)
创新(35970)
教育部(34147)
科研(34131)
期刊
(117307)
经济(117307)
研究(75407)
中国(50136)
学报(39991)
科学(37994)
管理(37843)
(36740)
(35970)
大学(30589)
教育(30486)
学学(28784)
农业(24951)
技术(23562)
(21399)
金融(21399)
经济研究(20111)
业经(19605)
财经(19270)
(16862)
问题(15443)
统计(14487)
(13996)
(13607)
技术经济(13252)
商业(12512)
科技(12492)
(11995)
决策(11850)
资源(11728)
共检索到377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春晖  赵伟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聚)布局的动因在于获取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利益,且这一集聚外部性利益的获取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落脚于地区产业升级,旨在证实区分三种集聚外部性利益对于打通"区域开放—产业集聚—地区经济绩效—地区产业升级"整个理论链条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伟  王春晖  
集聚是当代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关于集聚的原因,不少研究多半忽略了一个重要现实存在,即交易费用。NEG经典模型以"冰山移动"方式处理的贸易成本虽隐含了交易费用,但笼统的模型刻画并未将这种成本和别的成本加以区别。基于同类产业集聚与异类产业协同集聚并存的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实,本文以区域二重开放和产业集聚的视点,将贸易成本区分为显性贸易成本(运输成本)及隐性贸易成本(交易费用),通过构建单一区域两部门经济模型予以刻画。研究证明,隐性贸易成本(交易费用)的大小是新厂商是否选择集聚布局的重要因素;二重开放下,区分两种贸易成本对于解释集聚与协同集聚的互动机理至关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可  胡汉辉  
影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文章着重从历史和预期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把已有的两个区域的历史预期模型扩展到多个区域的情形。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历史和预期分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后结合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立新  
本文在对解释产业集聚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细分化研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了一个在已经存在非产业集聚的产业领域和既有市场的状况下,后发地区是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取得竞争优势和抢夺市场份额的经济模型,并总结了该模型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松  
本文基于1991—2013年中国省域数据,使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产业集聚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与传统计量模型相比,空间计量模型更为适合。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品牌对本地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受到本地区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产业品牌向绿色化和高级化发展;以信息化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指导作用;加强不同地区间区域产业品牌的多层次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为区域产业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春  董冰洁  
产业转移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已有研究中引导产业转移的方式多集中于基建、财税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而忽略了地区的货币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结合经典CP模型和扩展的CP模型构建了货币外部性下产业转移模型,测度了货币外部性对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地区产业转移的时空差异以及货币外部性对产业异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的基建、财税和技术水平等经济变量后,货币外部性的生活成本效应显著降低了产业转进的概率;本地市场效应和生产成本效应则显著增加了产业转进的概率;三种效应中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最大;在样本时期内,相较于基期,中国产业转移在2011年以后呈现显著增强趋势;且产业转移的地区间差异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受到生产成本效应的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受到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受到生活成本效应的影响。因此,维护和营造良好的地区市场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货币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引导作用以及差异化应对异质性产业的产业转移,是促进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所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宏伟  丁建军  
本文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和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模型,考察了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2004年30个省(市)26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在控制了区位、经济功能、市场潜力、人力资本、政策等因素和异方差的影响后,社会资本对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变量内生性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因而,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辽  
本文以1999-2013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对地区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动态变化显著依赖于初始产业布局,伴随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对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也产生重要影响。分地区的回归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对外产业转移的确会降低本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积极吸收来自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流入最终提高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青松  臧旭恒  赵宝廷  
区位因素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与集聚因素形成的内生比较优势是共同决定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心外围模型仅考虑了集聚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则将区位因素也纳入该模型。结论表明,区位优势利于集聚的发生,对区位因素依赖大的产业具有更大的集聚倾向,但并非所有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当集聚因素作用足够大时,失去区位优势的集聚仍可以维持稳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鸿  向训勇  
本文指出了现有检验产业集聚外部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不足,并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专业化集聚的基础上,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引进"相关多样化"概念,将其区分为水平多样化和垂直多样化,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态;其次,采用实证产业组织的新方法,准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成本加成,从成本加成决定机制的角度检验产业集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表现的渠道。研究发现:垂直多样化通过降低边际成本和提高价格水平两个渠道,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加成;水平多样化也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但相似产品的竞争导致企业定价水平降低,抵消了"溢出效应"的正效应,对成本加成的总体影响不显著;专业化集聚不利于生产率提高,也阻碍了价格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成本加成。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单纯追求同类行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可能导致过高的专业化水平,强化了"拥挤效应"和"竞争效应",弱化了多样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为促进企业从集聚经济中获得最大化的正向溢出,需要更加注重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和协同发展。在开发区战略和产业政策的目标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利用产业集聚的正向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鸿  向训勇  
本文指出了现有检验产业集聚外部性研究中存在的若干不足,并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专业化集聚的基础上,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引进"相关多样化"概念,将其区分为水平多样化和垂直多样化,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态;其次,采用实证产业组织的新方法,准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成本加成,从成本加成决定机制的角度检验产业集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表现的渠道。研究发现:垂直多样化通过降低边际成本和提高价格水平两个渠道,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加成;水平多样化也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但相似产品的竞争导致企业定价水平降低,抵消了"溢出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军  姜磊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现有的研究承认政治风险对于跨国公司FDI具有重要负面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均将政治风险视为外生政策变量,无法回答政治风险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什么,也无法解释政治风险影响东道国与跨国公司利益分配的具体途径。通过建立一个古典内生模型,提出技术外部性假说,首次将政治风险纳入到理论模型分析框架中去,从而实现政治风险的内生化。研究发现,技术外部性是决定政治风险大小的重要原因,进而也决定了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收益分配,跨国公司的最优投资策略应该与东道国不没收外资的激励相容。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清杰  任德孝  刘倩  
跨国经济具有高度的空间依赖和关联关系。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传统的FDI溢出效应模型中引入空间加权变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探索FDI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在其中的角色。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在空间上表现出联动特征;FDI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FDI对地理距离相近或经贸联系紧密的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影响程度上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更强烈,也强于本地溢出效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的FDI中,来自中国的投资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尚未释放出显著的跨区溢出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琦  钱学锋  
集聚是金融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集聚力来源研究而言,有关金融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非常清晰和成熟,而有关技术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内生互动的研究略显不足。如果知识和技术外部性作为集聚来源的重要性没有被适当地评估,任何旨在强调集聚和外溢的福利后果的政策或者通过调节它们的影响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很可能将是误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里  谌莹  
基于新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产业集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机制模型,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动态考察了产业集聚、制度以及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从最初的不均衡状态向鞍点稳定均衡点的运动轨迹以及集聚因素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优规模,集聚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适度的范围内,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不仅能缩短地区收入差距收敛的时间,而且能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