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84)
2023(16456)
2022(13987)
2021(12996)
2020(11243)
2019(25318)
2018(24993)
2017(47838)
2016(25834)
2015(28589)
2014(28012)
2013(27441)
2012(25336)
2011(22655)
2010(22454)
2009(20654)
2008(20339)
2007(18330)
2006(15466)
2005(13597)
作者
(72770)
(61396)
(60538)
(58052)
(38827)
(29489)
(27770)
(23726)
(23052)
(21780)
(20655)
(20625)
(19340)
(19121)
(18931)
(18866)
(18522)
(18097)
(17505)
(17467)
(14906)
(14870)
(14750)
(14035)
(13687)
(13580)
(13540)
(13347)
(12430)
(12222)
学科
(107031)
经济(106920)
管理(77310)
(73387)
(61184)
企业(61184)
方法(49903)
数学(43937)
数学方法(43366)
(28813)
(27485)
中国(27335)
地方(24872)
业经(23059)
(21841)
技术(20988)
(19137)
农业(18716)
(18392)
贸易(18382)
(17799)
(17327)
财务(17281)
财务管理(17237)
企业财务(16411)
理论(16335)
(16257)
银行(16217)
(16094)
金融(16090)
机构
大学(359962)
学院(359393)
(147393)
经济(144478)
管理(141371)
理学(123214)
理学院(121795)
管理学(119551)
研究(118902)
管理学院(118861)
中国(89097)
(74576)
科学(74387)
(68341)
(59771)
(59355)
中心(56194)
财经(54647)
研究所(54256)
业大(53985)
(53593)
(49765)
农业(46952)
(46325)
经济学(46054)
师范(45840)
北京(45686)
(43271)
(42632)
经济学院(41777)
基金
项目(250687)
科学(199459)
基金(184433)
研究(179691)
(162072)
国家(160768)
科学基金(138818)
社会(116052)
社会科(110202)
社会科学(110174)
(98489)
基金项目(98044)
自然(90977)
自然科(88982)
自然科学(88956)
自然科学基金(87367)
教育(83428)
(83226)
资助(74545)
编号(70990)
重点(56894)
成果(56719)
(56038)
(55570)
(53817)
创新(51801)
国家社会(48941)
课题(48899)
科研(48645)
教育部(47838)
期刊
(153772)
经济(153772)
研究(99790)
中国(68570)
学报(57750)
(54366)
科学(53511)
(52625)
管理(52060)
大学(43801)
学学(41448)
教育(36517)
农业(35529)
技术(32177)
(30769)
金融(30769)
财经(26795)
经济研究(25485)
业经(25051)
(23112)
问题(20349)
(19989)
统计(18511)
技术经济(18450)
科技(18062)
(17668)
(17366)
图书(16717)
商业(16163)
资源(15995)
共检索到517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祝滨滨   张慧一  
文章基于2003—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检验了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在政府作用下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集聚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二者之间存在基于政府作用下的门槛效应;受政府作用的影响,集聚外部性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三种集聚外部性中有所差异,且政府的调节作用方向存在异质性。因此,应结合不同集聚外部性形成的集聚模式,对地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调节和规范,做好市场调研,有效回应各类型产业的需求,动态调整政府作用方向和水平,以最大限度避免政策有效供给不足和时滞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地区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研究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海鹰  岳欢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4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20年的面板数据,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结合在一起,分析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空间特征,采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结合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结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联系。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2)从直接效应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抑制本地区碳排放量的增长,但会增加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3)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碳排放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帅  谭黎阳  杨航英  
本文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背景,将房地产价格引入中心-外围模型(即C-P模型),提出区域房价差异将降低制造业集聚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同时基于长三角2007-2018年27个主要城市的相关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与中介效应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相对房价的上升,将减少当地劳动力的流入而增加流出,从而抑制当地制造业集聚。另一方面,区域房价差异的扩大将提高制造业厂商的生产成本,缩减生产者的利润空间,促使制造企业向成本较低的经济边缘地带转移,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腾出空间,促进当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二者的"合力",其发展趋势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一致,与区域房价差异呈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产业集聚存在直接影响。最后,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宗晓华  王立成  
高等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区域的创新优势,是当前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来探究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资源仅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城市技术创新效益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分阶段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创新优势的转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平衡特征,即更快转化为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非技术创新效益。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两种影响效应差异预示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创新动能,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耦合衔接,建立高校与城市联动机制,引导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炜  
本文基于2014-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集聚程度的动态特征,并检验了区域性的集聚发展是否存在收敛性。研究表明,总体上流通业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同城市之间动态变化及横向差异都较为显著,具有集聚优势的城市主要为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宁波等主要城市,同时嘉兴、南通、芜湖等城市流通业集聚优势的倾向性也不断显现,但安徽省多数城市流通业的集聚发展仍处于集聚劣势状态。从收敛性看,长三角流通业集聚发展不满足绝对收敛,但是满足条件收敛的趋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钱水土  金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市①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存(贷)款集中度和股市融资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融资结构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而贷款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最后据此提出了简短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卉佳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显著赋能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影响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存在非线性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对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愈加强烈。从作用机制分析来看,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驱动能力在人工智能影响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资源配置优化、鼓励产业聚集和集群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若愚  张莹  
本文考察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影响。在分析金融集聚促进创新扩散具有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将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主要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促进区域创新扩散。第二,从金融各子行业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保险业集聚有利于创新扩散,且作用机制全面、成效显著;证券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抑制了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创新;银行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扩散呈现积极影响,但主要是通过风险分散机制发挥作用的。第三,从空间效应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创新腹地金融集聚的本地发展效应要弱于创新极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扩散更多通过跨地市的空间转移完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崔祥民  柴晨星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创新人才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面板双门槛模型考察了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否具有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1)创新人才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创新人才集聚在一定规模内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边际贡献递增,而超过一定规模时,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会产生边际贡献递减;(2)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突变,区域创新能力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定阈值,在该阈值范围内,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最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晓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静  
通过建立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FDI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仅凭经济总量的增加不足以进一步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才是吸引FDI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