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89)
2023(3477)
2022(2861)
2021(2495)
2020(2071)
2019(4544)
2018(4356)
2017(8137)
2016(4101)
2015(4792)
2014(4536)
2013(4614)
2012(4033)
2011(3609)
2010(3662)
2009(3599)
2008(3533)
2007(3291)
2006(2735)
2005(2541)
作者
(12547)
(10240)
(10037)
(9776)
(6496)
(4857)
(4502)
(3957)
(3900)
(3715)
(3538)
(3385)
(3377)
(3114)
(3057)
(3056)
(2999)
(2992)
(2986)
(2893)
(2479)
(2432)
(2423)
(2335)
(2275)
(2259)
(2230)
(2191)
(2110)
(2033)
学科
(18841)
经济(18824)
(17927)
管理(16691)
(16235)
企业(16235)
方法(8039)
数学(6198)
(6178)
供销(6175)
数学方法(6146)
业经(5515)
中国(5223)
(4922)
贸易(4917)
(4786)
(4658)
(4334)
地方(3694)
(3679)
(3496)
理论(3419)
(3152)
(3131)
财务(3121)
财务管理(3118)
(3030)
银行(3025)
(2951)
企业财务(2927)
机构
学院(62522)
大学(60944)
(27655)
经济(27238)
管理(26200)
理学(22809)
理学院(22570)
管理学(22295)
管理学院(22155)
研究(21415)
中国(16180)
(13181)
科学(12202)
(11097)
(10560)
研究所(9585)
中心(9375)
(8984)
财经(8855)
(8815)
业大(8400)
北京(8329)
(8107)
(7979)
经济学(7906)
(7833)
师范(7779)
商学(7409)
商学院(7344)
(7101)
基金
项目(42426)
科学(34410)
基金(31616)
研究(30998)
(27526)
国家(27314)
科学基金(24141)
社会(20755)
社会科(19732)
社会科学(19730)
(16703)
基金项目(16264)
自然(15642)
自然科(15320)
自然科学(15319)
自然科学基金(15062)
教育(13802)
(13775)
资助(12862)
编号(12125)
重点(9589)
(9299)
成果(9170)
(9131)
(9090)
国家社会(8793)
创新(8399)
课题(8342)
人文(8195)
科研(7972)
期刊
(29900)
经济(29900)
研究(17852)
中国(11717)
管理(11477)
(8894)
学报(8203)
科学(8196)
(7444)
大学(6402)
技术(6210)
学学(6020)
教育(5996)
业经(5725)
经济研究(5540)
农业(5224)
(5050)
金融(5050)
财经(4336)
商业(4227)
(3911)
(3822)
(3782)
问题(3744)
国际(3687)
技术经济(3367)
世界(3178)
现代(2944)
科技(2852)
经济管理(2840)
共检索到93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戴翔  徐柳  张为付  
产业集聚优势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呢?先从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接下来利用WIOD最新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开展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层面上,行业集中度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抑制作用,地区专业化则表现出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分样本层面上,行业集中度对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制造业行业影响存在不同,甚至出现方向相反的影响效应,而地区专业化的影响则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作用效果;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形式和地区专业化形式的产业集聚优势影响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均呈现非线性,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影响的作用力大小有别。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然  刘大志  
为了更精确揭示全球价值链低碳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本文以强、弱“波特假说”为视角,利用2016年WIOD发布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制造业经验数据,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方面综合考察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价值攀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动态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短期内环境规制产生阻碍作用,长期中将显著激励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进一步的面板门限检验发现,仅有环境规制强度达到一定“门限值”后,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在“波特假设”的传导机制检验中,环境规制既能够通过弱“波特假说”的技术创新,也能够通过强“波特假说”的生产效率增长,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凤芝  杨浩昌  
基于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杜宾等计量方法,并结合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稳定的倒U型关系,即短期内产业协同集聚表现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阻力,但长期看又会逐步转化为环境污染治理的助力,且这种影响效应不存在地区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则较为显著;科技创新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有效中介变量。因此,应大力推进产业协同集聚战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政策,构建联防联控的协同治污举措,推进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兵  聂欣  
理论上,产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应该远大于其负外部性。但从现实看,产业集聚似乎伴随着河流污染、雾霾等诸多环境问题。面对理论与现实的"落差"不禁要问:产业集聚对于环境治理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对此,现有文献不仅未能达成一致结论,且研究视角大多停留在城市、产业等宏观层面,鲜有上述关系的微观机制研究。开发区作为中国最典型的产业集聚区,为厘清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匹配河流水质观测点与开发区的地理信息,利用准自然实验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开发区后周边河流水质出现了明显恶化,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指标显著上升。进一步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发现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在设立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清华   郑建峡   朱晓龙  
本文对中国108家银行2007—2021年的年报进行Python文本分析,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显著约束了同业业务规模,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扩张贷款规模”渠道来实现。然而,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规模的约束效应减弱。在微观银行特征异质性检验中,大型、高资产规模、高资本充足率、低风险和东部地区的银行更易于开展同业业务,这会进一步削弱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效应。此外,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起到了积极作用,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作用卓有成效。本文丰富了银行金融科技在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并为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杰弗里·欧文斯  何振华  易明翔  
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欧国家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贸易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已成为开放共享精神的重要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以下又称"新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让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新丝绸之路将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重点是畅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强国令  王一婕  
企业升级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而目前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仍处于“黑箱”状态。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人才流入、缓解融资约束显著促进了企业升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在员工薪酬较低、非杠杆融资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揭示了员工在企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企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静梅  傅立立  申宇  
本文选取2004-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风险投资总体上并没有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总体无效率主要由低声誉风投机构导致,其与企业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但是高声誉风投机构与企业生产效率却显著正相关。情景转换模型显示,高声誉的风投机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比低声誉的风投机构高1.24-1.65%。本文的研究为企业选择风投机构提供了参考,也为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增值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双方而言,饥也需择食,择其善者而从之。另外,本文也提出了关注风投行业系统风险、规范行业行为、做好政府定位和突破风投行业反腐禁区等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雷  张新民  
产融结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实体产业企业经营性资产增值是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研究了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影响,以及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并采用2009—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实体产业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实体产业企业实施产融结合能够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产融结合是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助力而非阻力。进一步从影响机制看,产融结合能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中介来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创新能力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是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重要渠道。从内外部环境调节效应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作用越强,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研究结论在微观实体层面为国家实施产融结合和以融促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全立  赵伟  
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大学习和自身的研发力度,以便能不断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即不断从价值链的低端上移到其高端,从低附加值阶段,上移到较高附加值阶段,最后成为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主导性的企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尹硕  张耀辉  
2013年以来,EUA和CER价格持续下挫,全球碳交易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的不确定性对我国意义重大:一方面造成我国基于CDM项目的传统绝对优势缺失,另一方面为我国从市场化角度实现国家低碳优势重构带来机遇。不确定性下会产生市场细分效应和市场均衡效应,通过基于价值链的迂回攀升可以重构国家低碳优势。将此不确定性周期作为低碳战略机遇期,从顶层设计出发确立市场偏向型低碳发展战略,在市场层面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并完善碳金融体系,有助于我国摆脱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低端锁定,重构国家低碳优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子鹏  许培源  朱廷珺  
一国的地理区位与行业生产规模是影响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重要因素。本文借鉴Baldwin和Venables (2013)的分析思路,构建地理区位与行业生产规模影响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的理论模型,并利用OECD-ICIO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地理区位优势与生产规模扩张能够推动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的提升,且更大的生产规模可以弥补地理区位优势的不足;(2)地理区位优势与生产规模扩张有助于产出供应链和投入需求链拓展,且对产出供应链的促进作用更大,进而促进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3)行业集聚度影响作用效果,集聚度越高的行业,地理区位与生产规模对产出供应链的促进作用越弱,对投入需求链的促进作用越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全球价值链生产位置形成的认识,并有利于推动我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与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永达  陆文香  
风险投资究竟如何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创新效率?该文利用2011—2015年927家中国上市科技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和融资约束科技企业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显著提升了科技企业的创新效率,风险投资对东中部地区、内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科技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提升作用尤为明显。该文研究对于全面评估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济效果及其对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少华  张雯菁  
本文选取各省碳排放数据,以2015—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区“碳达峰”压力对属地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盈余持续性显著正相关,即地区“碳达峰”压力越大,企业盈余持续性越高。机制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与绿色创新行为,即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进一步情境异质性分析发现,从资源获取角度,在政府补助较高和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企业获取资源相对便利,“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更好;从绿色创新角度,处于政策不确定性低和高科技行业中的企业,其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环境与能力相对较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从行业和地区特征角度,处于重污染行业和地区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其能感受到较大的“碳达峰”压力进而采取有力措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范畴,使政府和企业深入理解“碳达峰”目标实施与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对于政府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引导企业碳减排、提升企业盈余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