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5)
- 2023(10772)
- 2022(9525)
- 2021(8977)
- 2020(7381)
- 2019(17411)
- 2018(17437)
- 2017(34368)
- 2016(18571)
- 2015(20736)
- 2014(20805)
- 2013(20456)
- 2012(18634)
- 2011(16587)
- 2010(16434)
- 2009(14935)
- 2008(14378)
- 2007(12290)
- 2006(10638)
- 2005(9255)
- 学科
- 济(76682)
- 经济(76592)
- 管理(52342)
- 业(50571)
- 企(42305)
- 企业(42305)
- 方法(37708)
- 数学(32379)
- 数学方法(32046)
- 农(18932)
- 财(18911)
- 中国(18609)
- 学(17106)
- 业经(16574)
- 地方(15707)
- 理论(13797)
- 农业(13202)
- 贸(12587)
- 贸易(12579)
- 和(12453)
- 易(12164)
- 务(12042)
- 财务(11984)
- 财务管理(11964)
- 制(11715)
- 环境(11496)
- 企业财务(11367)
- 技术(11348)
- 融(10375)
- 金融(10374)
- 机构
- 大学(261212)
- 学院(258051)
- 管理(106463)
- 济(103902)
- 经济(101730)
- 理学(93387)
- 理学院(92401)
- 管理学(90901)
- 管理学院(90448)
- 研究(84106)
- 中国(60853)
- 京(55293)
- 科学(52195)
- 财(46962)
- 所(41206)
- 财经(38399)
- 业大(37903)
- 农(37834)
- 研究所(37823)
- 中心(37373)
- 江(35122)
- 经(35042)
- 北京(34729)
- 范(34109)
- 师范(33833)
- 经济学(31422)
- 院(30788)
- 农业(29616)
- 州(28959)
- 财经大学(28874)
- 基金
- 项目(182327)
- 科学(143709)
- 研究(134521)
- 基金(133181)
- 家(115271)
- 国家(114317)
- 科学基金(98861)
- 社会(84617)
- 社会科(80174)
- 社会科学(80154)
- 基金项目(71353)
- 省(70302)
- 自然(64309)
- 自然科(62766)
- 自然科学(62753)
- 自然科学基金(61620)
- 教育(61234)
- 划(59093)
- 资助(54971)
- 编号(54810)
- 成果(44228)
- 部(40545)
- 重点(40389)
- 发(38508)
- 创(37925)
- 课题(37008)
- 创新(35271)
- 教育部(35104)
- 科研(34751)
- 国家社会(34553)
- 期刊
- 济(108831)
- 经济(108831)
- 研究(76581)
- 中国(42779)
- 学报(39835)
- 管理(37970)
- 科学(36837)
- 财(34388)
- 农(34062)
- 大学(30290)
- 教育(28491)
- 学学(28434)
- 农业(24403)
- 技术(21509)
- 融(18712)
- 金融(18712)
- 财经(18387)
- 经济研究(17783)
- 业经(17167)
- 经(15633)
- 图书(14172)
- 问题(14156)
- 理论(13476)
- 技术经济(12552)
- 科技(12523)
- 实践(12412)
- 践(12412)
- 业(12246)
- 现代(11744)
- 版(10938)
共检索到361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祥
产业集聚所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外部性有助于厂商降低生产成木,开展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并因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于递增收益的作用,工业部门也会向拥有较大市场需求和效率更高的地区集中,导致产业集聚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大量文献分析了产业集聚和区域增长的这种相互强化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简要的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域增长 理论与经验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景海 陈雪梅
理论形成和推进需要经验研究的证实。经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带来困难和挑战。本文指出了产业集聚经验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及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回顾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经验研究的成果,归纳了经验研究的三条主线,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罗能生 谢里 谭真勇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成熟,其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日趋成为新经济地理与经济增长理论共同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机理与经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了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刚 尹希果 潘杨
以2000年的截面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各地区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证实了在我国,社会资本通过加速工业集聚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也进一步表明,社会资本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信任 工业集聚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劲松
本文研究了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首先阐述新古典理论开放模型的困境,进而说明了内生增长理论中,熊彼特理论在时间和逻辑上对AK理论的继承性;比较分析了两者在跨国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等问题上认识的异同。前者一般支持国际间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趋异的观点。但后者则在一个统一的多国模型中提出了"俱乐部趋同"的概念;通用技术的出现,可能导致不同的国家集团之间出现起飞、停滞、衰退等增长模式的分化。而且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位置是重要的;制度变化、开放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琼峰 王良健
城市理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共同发展,已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系统地总结了城市理性增长的理论模型,美国城市理性增长在土地利用变更、社区复兴、住宅偏好及选择、耕地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实践效果,以及理性增长的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
城市理性增长 美国 中国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玉成 杨开忠
集聚与增长整合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前沿,也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新拓展。通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中引入内生增长,集聚与增长整合模型使得我们能够明确地思考经济活动区位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整合模型阐释了集聚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机制,加深了我们对一体化现象和政策的理解,得到了比新经济地理更为丰富的结论。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总结了其研究框架与方法,并叙述了理论演进的路径。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新增长理论 整合模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明益
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及经验层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推导和论证,得出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结论;然后基于改进的C-D生产函数构建动态计量回归模型,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间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确定了门槛值,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样本门槛回归分析。理论及实证结果都证明了资本集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文平
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为打破金融抑制现象,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都爆发了金融危机。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反思。以Levine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框架,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闵宏 王罗汉
文章从内生增长理论的根源、内容和最新进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内生增长理论源于对技术进步外生性假定的摒弃;其次,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内生增长理论可分为完全竞争型内生增长理论和垄断竞争型内生增长理论;最后,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大多是基于对生产技术、市场结构和偏好等假设的修正。未来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仍将建立在放松对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市场结构、消费者偏好这四类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闵宏 王罗汉
文章从内生增长理论的根源、内容和最新进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内生增长理论源于对技术进步外生性假定的摒弃;其次,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内生增长理论可分为完全竞争型内生增长理论和垄断竞争型内生增长理论;最后,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大多是基于对生产技术、市场结构和偏好等假设的修正。未来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仍将建立在放松对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市场结构、消费者偏好这四类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伟 朱恒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谭荣辉 刘耀林 刘艳芳 何青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粗放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难以为继,控制城市规模、优化空间格局已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城市增长边界(UGB)作为一种西方国家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已逐渐被引入国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划定方法与实效评价,挖掘未来城市增长驱动力和增长边界制定方法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和未来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城市增长边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由于国情不同,国内主要关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可达性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而国外在此基础上还关注公共政策和服务、外部性以及主体间的博弈对城市蔓延的促进或抑制作用;②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划定主要以土地适宜性和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弹性边界可采用元胞自动机进行空间辅助模拟;③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国内目前还缺乏城市增长边界实施效果评价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城市增长驱动力后续研究应吸纳多源理论,识别不同尺度下其机理特征,探索宏观环境的情景变量对微观环境下"驱动力—城市增长"这一关系的影响。城市增长弹性边界制定需要考虑城乡土地利用转换背后不同情景下主体间的复杂博弈对用地转换在空间上分布的决定作用。为了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统筹区域发展,未来需要明确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机构,制定对应的法律条款和管理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