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6)
2023(13384)
2022(11232)
2021(10398)
2020(8586)
2019(19799)
2018(19237)
2017(36859)
2016(19099)
2015(21352)
2014(20889)
2013(20661)
2012(19066)
2011(17257)
2010(16805)
2009(15511)
2008(14406)
2007(12053)
2006(10657)
2005(9517)
作者
(52209)
(43941)
(43549)
(41673)
(27984)
(20755)
(19890)
(17125)
(16755)
(15177)
(15162)
(14609)
(13713)
(13635)
(13528)
(13456)
(12965)
(12697)
(12374)
(12309)
(10784)
(10392)
(10349)
(10114)
(9909)
(9811)
(9283)
(8988)
(8713)
(8475)
学科
(106311)
经济(106222)
管理(51593)
(46619)
方法(42374)
数学(38679)
数学方法(38294)
(35509)
企业(35509)
中国(27752)
地方(24113)
(22297)
(19211)
业经(18740)
(17122)
贸易(17112)
(16598)
(16462)
农业(15563)
地方经济(14888)
环境(14696)
(13837)
(12662)
金融(12660)
(12342)
(11989)
银行(11979)
(11938)
(11542)
产业(11462)
机构
大学(274476)
学院(272086)
(132841)
经济(130706)
管理(106960)
研究(96921)
理学(93043)
理学院(92024)
管理学(90605)
管理学院(90081)
中国(73796)
(57203)
(55316)
科学(54240)
(46045)
财经(45482)
中心(44163)
经济学(43715)
研究所(41951)
(41698)
经济学院(39299)
(37420)
(36797)
北京(35710)
业大(35530)
(35026)
财经大学(34058)
(34026)
师范(33762)
经济管理(29518)
基金
项目(189092)
科学(152163)
基金(143446)
研究(137516)
(124774)
国家(123870)
科学基金(107918)
社会(94358)
社会科(89864)
社会科学(89846)
基金项目(75401)
(68582)
自然(67399)
自然科(65944)
自然科学(65931)
自然科学基金(64739)
教育(61284)
(58821)
资助(58558)
编号(52446)
(43351)
重点(42272)
国家社会(41922)
(41781)
成果(40879)
(38847)
教育部(38121)
人文(36957)
创新(36604)
科研(36077)
期刊
(140630)
经济(140630)
研究(84128)
中国(46314)
(41123)
管理(39474)
科学(36825)
学报(36495)
(32908)
大学(29149)
学学(27655)
经济研究(24894)
技术(23901)
财经(23122)
农业(22850)
(22735)
金融(22735)
(20151)
问题(20071)
业经(19046)
教育(17728)
统计(16286)
(16217)
世界(15437)
技术经济(15118)
国际(14248)
(14061)
决策(12868)
(12758)
资源(12540)
共检索到399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邵军  薛玉立  
本文基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集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和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集聚的增长效应则转变为负方向。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活动的集聚的确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水平突破一定的门槛后,集聚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显现。这一结论对于当前集聚趋势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艳  刘亮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绍俭  冯宗宪  殷永昆  
通常认为地方官员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基于1994-2012年中国24个省、自治区241个城市市委书记与城市的匹配数据,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地方官员来源方式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官员外调使得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0.98个百分点,外调官员对本地信息的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以地方官员前后任职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作为本地信息的代理变量,进一步发现,对一个外调官员而言,前后任职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远,当前任职地区的经济表现越差。此外,官员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对当地经济增长绩效并无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中国官员交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纪玉俊  张鹏  周璐  
基于我国231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城市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差异,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构造门限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在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区间内,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不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区间内则具有非常不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在这两个区间之间,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非常显著。最后提出建议:主要分布在较低区间的内陆城市需加大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而主要分布在较高区间的沿海城市在提高对外开放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本文利用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相关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区域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增长及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1)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些年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尤其要提高东部TFP增长水平。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和TFP增长高度正相关(尤其是第三阶段),说明东部地区提高TFP增长对GDP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佳宾  孙晓谛  
本文阐述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选用了城市区域贡献率水平、城市区域增长率水平和城市区域发展水平三个判定条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2001—2018年中国200个地级市,是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进行了筛选和识别。本文实证检验了工业效率提升对增长极形成的作用机制,发现工业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推动增长极形成,其作用的过程机理是工业效率的提升一方面直接推动增长极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间接地推动增长极的形成。同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是通过促进工业效率提升,间接影响增长极的形成。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增长极的形成也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梅青  武勇杰  
基于就业供需和地区基本特征,结合外部性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包含本地效应、邻近效应、滞后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地区就业集聚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及计量模型,采用面板IV-GMM探讨了2004-2014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多维集聚效应对地区就业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本地效应和邻近效应共同决定了本地外部性规模;多样化产业结构效应和恶化的就业基础环境抑制了地区就业增长,而高质化人力资本和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则促进了地区就业增长;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空间目标和区域协调促进了就业增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于斌斌  杨宏翔  金刚  
关键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于斌斌  杨宏翔  金刚  
本文采用SFA模型对中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地理距离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尚未产生拥塞效应;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N"型过程,从而修正了威廉姆森假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支持开放性假说。从区域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和拥塞效应,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外部性效应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中国城市的经济效率都存在显著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鸿武  
本文在对趋同的不同定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各省1952~2004年人均实际GDP序列,运用综列数据单位根检验,从随机性趋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分析的角度来看,1952~2004年,我国各地区间不存在随机性趋同,但是,1952~2004年尤其是1978~2004年,我国部分区域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现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京诚  
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消耗,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的双重制约。本文根据生产函数理论,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9个省、市、自治区10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并将能源要素引入生产函数,研究资源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行资源税税制结构下,资源税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激励作用,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涛  于明超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胜兰  申晨  林沛娜  
环境规制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作用。同时,环境规制间接促使企业改善环境质量、树立"环境责任"的良好形象,赢得声誉价值。本文基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使用199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关系,但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呈现倒"U"和"U"型关系,西部地区在立法层面虽具"U"型特征,却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环境规制在执行过程中失效。此外,规制工具还可通过限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资源的消耗间接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