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666)
2023(20834)
2022(17724)
2021(16298)
2020(13758)
2019(31559)
2018(30973)
2017(59395)
2016(32293)
2015(35924)
2014(35846)
2013(35976)
2012(33373)
2011(30347)
2010(30383)
2009(28758)
2008(28584)
2007(25633)
2006(22938)
2005(21132)
作者
(96022)
(79886)
(79630)
(75927)
(51237)
(38353)
(36004)
(31063)
(30429)
(28918)
(27672)
(27043)
(25877)
(25798)
(25331)
(24508)
(23805)
(23336)
(23094)
(22964)
(20042)
(19831)
(19391)
(18356)
(17954)
(17927)
(17918)
(17554)
(16250)
(15789)
学科
(149929)
经济(149737)
(107920)
管理(104698)
(93753)
企业(93753)
方法(61810)
数学(51110)
数学方法(50623)
(41629)
(40107)
中国(37810)
业经(37399)
(30472)
地方(29825)
(29729)
农业(27835)
(27218)
财务(27145)
财务管理(27099)
企业财务(25760)
(25526)
贸易(25509)
(24732)
(23563)
理论(22948)
技术(22915)
(22357)
(22181)
银行(22116)
机构
大学(475288)
学院(473302)
(203084)
经济(199110)
管理(182905)
研究(166678)
理学(156693)
理学院(154925)
管理学(152516)
管理学院(151648)
中国(128089)
(102250)
科学(100493)
(96267)
(85462)
(81869)
研究所(77156)
财经(75777)
中心(73569)
(71493)
业大(69863)
(68848)
北京(65056)
农业(64271)
经济学(62760)
(59856)
(58966)
师范(58325)
(56419)
经济学院(56313)
基金
项目(310679)
科学(244864)
基金(228102)
研究(224663)
(200031)
国家(198402)
科学基金(169734)
社会(144734)
社会科(137247)
社会科学(137210)
基金项目(119551)
(118785)
自然(109820)
自然科(107242)
自然科学(107209)
自然科学基金(105364)
教育(101468)
(100259)
资助(94693)
编号(88649)
成果(72975)
重点(69785)
(69499)
(66552)
(65217)
课题(61479)
国家社会(60718)
创新(60600)
教育部(59559)
科研(59299)
期刊
(233009)
经济(233009)
研究(147368)
中国(93855)
(76874)
学报(76420)
(75575)
管理(72754)
科学(70886)
大学(58130)
学学(55153)
农业(51522)
(45783)
金融(45783)
教育(45185)
技术(40075)
财经(39343)
经济研究(37600)
业经(35691)
(33867)
问题(29988)
(28972)
技术经济(25433)
(24721)
世界(23343)
(22110)
现代(22053)
国际(21816)
统计(21411)
科技(21384)
共检索到724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卉  詹宇波  周凯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品  李良智  赵立昌  
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并运用新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拐点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加工制造业较非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非加工制造业较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集聚水平;要素禀赋高的鄱阳湖地区较要素禀赋低的非鄱阳湖地区可以达到更高的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水平;江西省11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经济增长最大时的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涛  何双希  
基于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各行业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肇庆市在行业层面的制造业区位熵。结果显示,肇庆市传统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先进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集聚水平呈增长趋势。先以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制造业区位熵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再分别以肇庆市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共24个行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结果显示,肇庆市先进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多种不同关系。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肇庆市应坚持制造业优先发展,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做好劣势产业转移;积极引育先进制造业产业,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晓华  李绍东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考察了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作用,并通过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了二者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各部门对GDP的贡献逐年增大而且较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较大并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装备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反映出装备制造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而感应度系数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说明其他产业部门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刺激较弱;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平稳的协整关系,GDP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冲击的响应非常明显,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GDP冲击的响应只有微弱波动,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主要依...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其仔  李蕾  
本文在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制造业进行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现出东部转型升级层次最高、趋势最明显,中部其次,西部转型升级层次最低、趋势最弱的特征。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不变系数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前者结果表明内涵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后者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省市之间存在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其仔  李蕾  
本文在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制造业进行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产业划分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整体上呈现出东部转型升级层次最高、趋势最明显,中部其次,西部转型升级层次最低、趋势最弱的特征。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不变系数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前者结果表明内涵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后者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省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多数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应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以支持和引导,以推动中国制造业一体化联动转型升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姗  张志强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两步回归法,建立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制造业区际关联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可通过区际前向关联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具有赶超优势。该结论表明,增强区际前向关联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前向关联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史修松  刘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本文实证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规模、区域分布对中国地区经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制造业500强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制造业500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实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德常  
多样化可以作为知识溢出的来源,也可以作为地区经济的投资组合策略,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我国制造业中28个大类以及其中的125个中类测量了我国22个省或直辖市的制造业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制造业多样化水平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对就业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多样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