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48)
2023(8494)
2022(7158)
2021(6645)
2020(5519)
2019(12172)
2018(11878)
2017(22908)
2016(12719)
2015(13726)
2014(13450)
2013(13322)
2012(12445)
2011(11398)
2010(11259)
2009(10226)
2008(10161)
2007(9115)
2006(8130)
2005(7064)
作者
(40562)
(34775)
(34150)
(32251)
(21451)
(17009)
(15201)
(13788)
(13094)
(12061)
(11976)
(11355)
(11151)
(10912)
(10770)
(10744)
(10311)
(10114)
(9905)
(9541)
(9151)
(8459)
(8314)
(8035)
(8030)
(7853)
(7673)
(7515)
(7170)
(7139)
学科
(52510)
经济(52460)
(45463)
(40230)
农业(30057)
管理(27709)
(18603)
企业(18603)
方法(17192)
数学(15675)
业经(15621)
数学方法(15570)
(13634)
中国(12519)
地方(12409)
土地(11531)
(11439)
贸易(11435)
(11168)
(10640)
(10585)
(10233)
农业经济(10062)
(9157)
农村(9146)
环境(8315)
技术(8022)
(7897)
及其(7888)
发展(7761)
机构
学院(182712)
大学(176878)
(73445)
经济(72009)
研究(67955)
(67185)
管理(66848)
理学(58475)
理学院(57775)
管理学(56693)
管理学院(56410)
农业(52456)
中国(51330)
科学(47507)
业大(43961)
(37593)
(37528)
研究所(34885)
农业大学(33168)
中心(31789)
(28179)
(28110)
(26942)
(26410)
科学院(24427)
(23556)
财经(22948)
北京(22593)
(22580)
师范(22200)
基金
项目(132558)
科学(101708)
基金(95160)
研究(88791)
(88384)
国家(87535)
科学基金(71652)
社会(56230)
(54048)
社会科(52800)
社会科学(52783)
基金项目(51860)
自然(48943)
自然科(47692)
自然科学(47671)
自然科学基金(46806)
(45441)
教育(37408)
资助(36761)
(36376)
编号(35293)
(30554)
重点(30218)
(28282)
计划(28135)
(27629)
(27500)
科技(26712)
科研(26015)
创新(25912)
期刊
(84699)
经济(84699)
(70423)
农业(47718)
研究(43811)
学报(42275)
中国(39138)
科学(36189)
大学(30282)
学学(29628)
(23179)
业经(21875)
(18295)
管理(17474)
(17299)
金融(17299)
业大(14055)
农业经济(13616)
农村(13530)
(13530)
问题(13187)
(13029)
农业大学(12227)
资源(12180)
技术(11282)
经济研究(11056)
教育(10598)
世界(10578)
科技(10462)
财经(10114)
共检索到264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群  赵庚星  
选择山东省寿光市,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系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变异情况及其相关性,研究集约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规律。有机质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水浇地>果园>旱地>盐碱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效锌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果园>水浇地>盐碱地>旱地;土壤pH值、交换性镁均值的分布特征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果园>菜地;交换性钙在不同利用方式中的含量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菜地>果园;有效硼为果园>菜地>盐碱地>水浇地>旱地;有效铁为菜地>果园>水浇地>旱地>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庆玲  常庆瑞  刘京  刘梦云  王德彩  
为了研究吴旗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对农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调查、样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乔木林地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长率均较大,为36.11%和32.96%,二者碱解氮含量也较高,分别为66.88和69.37 mg/kg;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0~20 cm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乔木林地速效钾含量最高。乔木林地0~2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3种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人工种植乔木林可以使土壤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月容  周金星  周志翔  孙启祥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的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分布的表聚效应明显,0~5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0~32.32g/kg,全氮、水解氮含量为2.23~9.71g/kg、12.95~112.00mg/kg,全磷、速效磷含量为29.50~69.35g/kg、4.15~75.68mg/kg,全钾、速效钾含量为6.03~30.69g/kg、37.70~217.50mg/kg;林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水田有机质、全钾及速效磷含量均最高,旱地水解氮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万盼  胡艳波  张弓乔  王宏翔  李录林  王鹏  惠刚盈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便了解土壤质量状况,为实现不同植被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小陇山山麓区移栽至耕地(前期种植柴胡)后生长3年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苗木土壤为对象,并以长期种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耕地,除0~10 cm土层有机质外,其余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的速效钾均显著大于柴胡地(P 0.05)。2)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而全钾含量在2种植被类型下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增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3)主成分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且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可见,油松人工苗明显地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栽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在大苗培育期间要因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而对柴胡耕地也应该补充有机氮肥和磷肥。这些结论可为小陇山山麓区域耕地进行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秀娟  赵庚星  李涛  岳玉德  
通过调查山东省青州市不同耕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处理软件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耕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养分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有机质、大量元素以及中量元素都有显著的影响。对有机质和大量元素的影响程度为碱解氮>有效磷>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对中量元素的影响程度为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硅>有效硫;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除有效锌、硼在不同耕地利用方式间有差异性外,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有效锰、铜、铁以及氯离子均没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德翼  周建斌  邱桃玉  杨绒  马勤安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黄土区不同类型土壤(黑垆土、红油土和淋溶褐土)及土地利用方式(农田、林地)的氮素矿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好气培养0~14,15~28和0~28 d的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与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淋溶褐土>红油土>黑垆土;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和矿化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农田黑垆土;淹水培养7d,3种土壤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大小次序均为:红油土>淋溶褐土>黑垆土,但差异不显著;淹水培养条件下,林地黑垆土氮素矿化量、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高于农田黑垆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强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  刘建军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方晰  洪瑜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丽娟  毕淑芹  袁丽金  薛宝民  张金柱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坡耕地、刺槐林)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比较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单志杰  于洋  殷哲  秦伟  左长清  赵耀  李柏  郭乾坤  
为探讨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本底特征,以蒙自断陷盆地内林地、农地、园地以及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以及机械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和林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农田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其次是草地与林地,果园最低。林地土壤全钾含量最高,而全磷含量最低,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而全钾含量最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偏酸性,pH变化范围5.82~6.67。土壤质量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质量较为接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好。研究结果以期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以及土壤养分现状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改良土壤效应提供基础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邵华  石庆华  赵小敏  郭熙  卢志红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莉萍  张兴昌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子午岭次生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状况,分析土地利用状况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或活性差异显著,农地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低,林地则较高。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除土壤pH值外,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以林地为对照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农用地和撂荒翻耕地土壤质量退化显著,其表层(0~20cm)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44.86%和4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鲁江  骆检兰  苏正伟  杨柯  杨树锋  李玥  
2010年10-12月,在水稻田休闲期内,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研究了湖南省亚热带红壤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休耕地、荒地)的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休耕地和荒地的土壤CO2呼吸值分别为1.87±0.78μmol/m2.s、1.33±0.05μmol/m2.s、1.16±0.01μmol/m2.s。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均与土壤温度、大气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建立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双变量关系模型,结果发现双变量模型优于传统温度敏感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耕地和休耕地的土壤呼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洪凯  龙健  李娟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