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5)
2023(4700)
2022(3919)
2021(3214)
2020(2717)
2019(5969)
2018(5855)
2017(11687)
2016(5777)
2015(6597)
2014(6667)
2013(6939)
2012(6825)
2011(6527)
2010(6738)
2009(6287)
2008(5926)
2007(5441)
2006(5180)
2005(4727)
作者
(17974)
(15369)
(15327)
(14708)
(9634)
(6971)
(6841)
(5897)
(5755)
(5478)
(5420)
(4987)
(4955)
(4811)
(4725)
(4692)
(4512)
(4292)
(4279)
(4041)
(3935)
(3697)
(3620)
(3564)
(3548)
(3491)
(3146)
(3119)
(2990)
(2939)
学科
(59103)
经济(59079)
地方(17723)
管理(15676)
方法(15097)
(14990)
地方经济(13838)
数学(13292)
数学方法(13260)
产业(10832)
业经(10792)
(10790)
企业(10790)
中国(9964)
(9488)
(8248)
农业(7082)
经济学(7054)
环境(6412)
结构(6340)
(5972)
(5919)
(5795)
(5513)
(5372)
金融(5370)
(5250)
总论(5247)
信息(5140)
技术(5118)
机构
学院(99986)
大学(98236)
(59816)
经济(59016)
研究(38379)
管理(37602)
理学(32096)
理学院(31764)
管理学(31464)
管理学院(31271)
中国(27458)
(22374)
经济学(20484)
(19630)
科学(19518)
(18933)
经济学院(18130)
财经(17986)
研究所(16943)
(16118)
中心(16072)
(14842)
(13095)
财经大学(13004)
北京(12603)
科学院(12243)
社会(11931)
(11720)
经济研究(11645)
(11624)
基金
项目(60936)
科学(49138)
研究(46327)
基金(44860)
(37705)
国家(37452)
社会(33571)
科学基金(32575)
社会科(32143)
社会科学(32137)
(24041)
基金项目(23399)
教育(18795)
(18650)
资助(18113)
自然(17670)
自然科(17210)
自然科学(17208)
编号(17101)
自然科学基金(16905)
(16515)
国家社会(14770)
发展(14663)
(14586)
(14474)
经济(14473)
重点(13588)
成果(13381)
(13318)
(12654)
期刊
(75819)
经济(75819)
研究(35068)
中国(17325)
管理(16160)
(15865)
经济研究(13629)
科学(11836)
(11549)
业经(10546)
财经(10339)
学报(10231)
问题(9829)
技术(9758)
(9329)
大学(8444)
(8374)
金融(8374)
学学(8318)
技术经济(8131)
农业(7796)
统计(6739)
世界(6690)
(6575)
经济问题(6568)
商业(6042)
(5966)
经济管理(5836)
改革(5681)
(5681)
共检索到158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石奇  
近年来企业之间越来越多的相互协作和价值链的分解与组合在动机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对市场“切片”来获得集成经济。集成经济来源于企业对不同边际生产力要素的更充分利用。本文构造了一个关于集成经济的分析框架,并用该分析框架解释了分销商拥有的网络优势的来源、国际产业转移的微观机理,解释了“供应链”、“外包”、“生产模块化”、“微缩化”、“企业间网络”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燕生  
一、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全球化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运输和通讯的科技革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扩大,造就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转移新趋势。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已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演进深化为产品内工序分工,逐步形成了北美、西欧及东亚三大区域制造中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袁静  
经济理论分析表明,低工资未必是吸引产业转移的充分条件,资源价格、交易成本和劳动力素质都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证实,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陈晓  
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产业梯度系数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态势,发现下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出地,中上游地区是主要的转入地,不同产业的转移态势不尽相同。运用基于FAHP和CRITIC法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结果表明: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和分模块能力差异显著,下游省市具有更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中游次之,上游最弱;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普遍增强,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转移承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关爱萍  
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GMM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税收竞争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正影响,税收竞争对中国地区间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各地区之间确实存在产业转移税收竞争,企业所得税竞争是产业转移中更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增值税竞争程度相对较轻;经济集聚和税收竞争对产业转移具有交互影响,经济集聚的存在使得地区间对产业转移的税收竞争变得更加多样化。此外,地区市场潜能、基础设施投资和贸易自由度对产业转移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但劳动力成本对区域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胡森林  侯路瑶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产业转移的态势和中上游7省1市产业承接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大部分工业行业缺乏竞争力优势,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7省1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差异显著,但在各个单要素评价指标方面,不同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常卉颉  杨继国  
马克思认为,产业转移本质上是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发生遵循价值形式转变的框架,以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前提,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以追求高额利润和竞争为内外因,以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为根本原因。国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加速了国家间的联系,也导致了危机的国际间转移。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挡,产业转移要实现经济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目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同时,强化资本的国际输出,抢占新兴市场,争取国际经济的资源、利润与技术份额,实现全球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晓军  赵海东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宏伟  
一、"大北京"规划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天津和河北也不例外。京津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层次各异,但在"十五"期间或今后相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浩进  陈耀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将会对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段然  葛顺奇  
国际产业转移是特定业务活动在地区之间发生的大规模迁移,也是跨国公司拥有的战略资源与不可流动的区位特定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革命,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迅猛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朱家华  黄惠玲  龚惠萍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除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新兴的城市群不断出现,如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经济圈等。然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章以西安经济圈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中国发展中西部地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