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8)
2023(11292)
2022(9666)
2021(9112)
2020(7970)
2019(18448)
2018(18462)
2017(35308)
2016(19281)
2015(22060)
2014(22382)
2013(21799)
2012(20145)
2011(17969)
2010(17707)
2009(16352)
2008(16065)
2007(14376)
2006(11916)
2005(10409)
作者
(55802)
(46957)
(46608)
(44564)
(29577)
(22576)
(21526)
(18447)
(17813)
(16606)
(15917)
(15674)
(14762)
(14693)
(14571)
(14531)
(14506)
(13852)
(13574)
(13369)
(11605)
(11479)
(11423)
(10843)
(10581)
(10387)
(10363)
(10330)
(9503)
(9458)
学科
(77993)
经济(77898)
管理(54404)
(51181)
(41985)
企业(41985)
方法(39817)
数学(35551)
数学方法(35077)
(21237)
(20995)
中国(19180)
(16619)
业经(15604)
地方(15521)
(15255)
(14272)
贸易(14269)
(13839)
农业(13754)
(13263)
财务(13207)
财务管理(13169)
理论(12897)
企业财务(12428)
(11957)
(11788)
银行(11753)
(11406)
金融(11398)
机构
学院(272508)
大学(272305)
(108758)
经济(106383)
管理(105921)
理学(91741)
理学院(90763)
管理学(88979)
研究(88543)
管理学院(88482)
中国(66377)
(56750)
科学(56142)
(49479)
(48953)
(44620)
业大(43423)
中心(42571)
(41106)
研究所(40845)
财经(39771)
农业(38818)
(36072)
(35215)
师范(34776)
北京(34692)
经济学(33152)
(32211)
(32176)
技术(30479)
基金
项目(187744)
科学(147158)
基金(135690)
研究(134818)
(118978)
国家(118027)
科学基金(101015)
社会(83983)
社会科(79537)
社会科学(79515)
(74574)
基金项目(71972)
自然(66824)
自然科(65301)
自然科学(65279)
自然科学基金(64094)
教育(63720)
(62964)
资助(56053)
编号(55192)
成果(44251)
重点(42569)
(41622)
(39813)
(39006)
课题(38201)
科研(36688)
创新(36499)
教育部(35496)
计划(35098)
期刊
(113070)
经济(113070)
研究(73119)
中国(50674)
学报(45671)
(43356)
(40392)
科学(40012)
管理(37312)
大学(34325)
学学(32499)
教育(29400)
农业(29107)
技术(26107)
(21983)
金融(21983)
财经(19448)
业经(19248)
经济研究(18146)
(16695)
(15675)
问题(15491)
统计(14359)
(14155)
技术经济(13429)
(12808)
理论(12560)
图书(12554)
科技(12285)
商业(12139)
共检索到389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玉华  李红  杨玉芳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9月在珠三角服装鞋帽行业发生的7起工人集体行动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案例中各参与主体的对比分析,得出集体行动走向集体谈判的过程:劳资冲突——工人集体行动——劳方自发组织动员起来——政府及第四方协调斡旋——资方妥协——集体谈判,进而指出建立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方式、以用集体谈判解决劳资冲突,是当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核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涛  张庆红  
与搭便车问题一样,成员异质性也是集体行动面临的难题之一。在对瑞典工资集体谈判案例的分析中,埃尔斯特将谈判与集体行动视作合作问题进行讨论,合作的达成需要通过谈判来克服成员异质性难题。尽管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但两者均涉及集体行动问题,埃尔斯特对集体谈判的分析提供了挖掘和总结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特色"的分析思路。将集体协商纳入集体行动研究,将有利于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研究的深入分析与本土理论建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超海  
本文利用2006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进行的农民工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和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民工集体行动和集体行动参加次数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劳动法》的认知、是否参加同乡会对农民工是否参加集体行动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有无签订劳动合同、打工地朋友数量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集体行动参加次数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任丙强  孙龙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工具的广泛使用既是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即使面临着组织、社会以及行动合法性等各种因素限制,公众仍能够通过使用互联网工具而动员环境集体行动。文章认为,互联网有利于集体行动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动员工具,降低了动员成本,将单个个人联系起来成为利益群体;二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讨论空间,使公众通过网络了解环保知识,形成对于环境问题的自我认知;三是能够增加社会资本,增强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并延伸而形成新的社会联系,建立非正式组织。当然,互联网在环境抗争中的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红  安文雯  
文章基于相对公平相容约束发展了皮建才(2007)的基于公平相容约束的集体行动模型,扩展后的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最终得出:(1)局中人(组织者、参与者)的相对公平相容约束包含局中人的理性约束;(2)只要符合组织者的相对公平相容约束条件,就会有局中人组织集体行动;(3)只要符合参与者的相对公平相容约束条件,集体行动就会实现,同时避免了搭便车行为;(4)局中人的相对公平相容约束条件为集体行动是否实现的充分条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林伟星  戴永务  洪燕真  何世祯  
森林资源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森林资源的有效治理严重依赖于基层农民的集体行动,因此探究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经营与治理的集体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形成的构型"作为核心研究问题,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和因果复杂性的视角,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尤溪县30个案例林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了3条具有外部推广效应的集体行动构型。结果表明:(1)自然地域条件、通用制度规则和政治经济同质性的条件组合可以使得集体行动的结果形成;(2)自然地域条件、通用制度规则和话语权的条件组合是形体行动形成的重要构型;(3)当缺乏良好的自然地域条件并且集体内部政治经济同质性较低时,较高的政治经济同质性和集体内部具有权威性的话语权也可以使得集体行动发生,进而可以将集体行动形成的构型归纳为"资源-制度结合"型和"政治-经济带动"型。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策启示:(1)从自然资源和制度供给方面入手,采取适度的林地资源整合,并且在合作社治理中引入公司治理模式;(2)从政治经济同质性与话语权方面入手,为林业专业合作社设置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建立社员微信群,并且由村两委和具有企业家背景的乡村能人担任合作社领导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乾慧  高启杰  
农业技术与知识的准公共性,容易诱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使农业推广组织合作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本文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以金丰公社为例,分析伙伴选择与制度约束对农业推广组织合作的影响,探索治理农业推广组织合作集体行动困境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与关系导向的伙伴选择有利于规避成员搭便车行为,促进异质性知识和资源的获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可以约束与激励个体采取有利于集体利益的行动,实现合作网络的自组织管理;伙伴选择与制度约束机制在集体行动中存在交互影响,有利于破解组织合作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在推广组织合作过程中,需要结合资源、能力与业绩等市场特征,考虑认同、信任与声誉等社会关系选择合作伙伴,并利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加强关系治理,从而构建互利互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正岩  王志刚  孙文策  宁兆硕  
合作社根植于农村地缘性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依赖最多的便是社会资本。本文突破现有文献的研究局限,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对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家种养殖合作社案例的比较分析,考察了合作社社会资本对社员参与集体行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所蕴含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规范促动合作社产生了高水平的稳定性信任,能有效化解社员“合而不作”的动机,避免合作社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社会网络是合作社实现“里应外合”的特殊资源,不同的网络关系强度和网络结构特征催生出不同状态的信任供给;高质量的正式制度可以维系网络关系产生的信任,并协同非正式规范对社员的制度信任观起到强化作用;制度的有效执行可进一步拓宽社员的网络边界,促进合作社的社会信任实现稳中有增;合作社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增加对社员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合作社信任半径的延伸和凝聚力的增强。为此,政府部门要明确自身“真帮扶、严督导”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帮助合作社进行外部网络拓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监测评价。合作社则在完善并高效执行制度的同时,注重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共情环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高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集体谈判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逐渐发展到被重视的转变。但在集体合同数量大幅度提升的背后,也存在着集体谈判代表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谈判双方信息的不对等、谈判环节缺失等问题。为使集体谈判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集体劳动关系的立法体系;增强谈判代表的实力,加大培训力度;明确企业的信息披露义务;加强政府的监督程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潘泰萍  
我国集体谈判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分散化"特点,绝大多数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都是企业层面的。对大量开展和未开展集体谈判企业的调查,反映出我国企业层面的集体谈判对职工工资等经济利益的改善并没有取得显著实效。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产业级集体谈判与企业级集体谈判相互协调"的集体谈判格局,在提高集体谈判"集中化"程度的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分散化"集体谈判取得实际成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国范  易明  
产业集群治理行动是旨在建立和维护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集群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影响集群集体行动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型企业、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机构和集群代理机构、地方政府行为、团体讨论和个体声音。本文通过对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研,挖掘影响该集群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章平  刘启超  
合作与协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经典理论预测,作为动机复杂且各不相同的行为主体,人与人之间围绕共同的事或物而发生的集体行动往往会落入"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困境。文章基于对中国转型社会一个城中村的长期观察发现,异质性程度大的群体也可以实现自我合作治理。为了弥合现有理论与经验证据的鸿沟,文章基于兰彻斯特法则拓展了现有的个体行为博弈模型和案例分析,找到了解决异质性群体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变量-内生的监督和惩罚。相较于政府或市场干预,自我治理组织的制度性建构及其运作,有助于产生符合大部分个体预期的内生监督和惩罚,更有效地维持公共事务自我治理的集体行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明林  吉宏  
由曼瑟·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可推断出: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的三个基本条件,即:组织成员结构应该存在差异性、组织成员间存在合理的利益共享、成本分摊机制和组织收益存在超可加性。而对京发林业合作社的实证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断。为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关于推动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琰  
农村集体地权的界定和治理是当前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尝试在“产权的社会视角”基础上做进一步拓展,以阐明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地权界定实践的理论逻辑。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两个相邻制造业重镇推行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基层村庄主导的多元化产权形式”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单一化产权形式”两种地权界定结果差异的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地方政府与基层村庄围绕集体土地产权界定的博弈结果受到国家治理结构和村庄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地方分权的国家治理结构下,集体地权的界定结果取决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并通过呼吁机制发挥作用。其次,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式制度的调整形塑村庄治理结构,由此强化或削弱基层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最终对集体地权界定结果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最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更加尊重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权益,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合作开展土地开发的新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琰  
农村集体地权的界定和治理是当前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尝试在“产权的社会视角”基础上做进一步拓展,以阐明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地权界定实践的理论逻辑。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两个相邻制造业重镇推行村级工业园改造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基层村庄主导的多元化产权形式”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单一化产权形式”两种地权界定结果差异的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地方政府与基层村庄围绕集体土地产权界定的博弈结果受到国家治理结构和村庄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地方分权的国家治理结构下,集体地权的界定结果取决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并通过呼吁机制发挥作用。其次,地方政府能够通过正式制度的调整形塑村庄治理结构,由此强化或削弱基层村庄的集体行动能力,最终对集体地权界定结果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最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更加尊重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权益,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村集体合作开展土地开发的新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