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9)
- 2023(12269)
- 2022(10087)
- 2021(9640)
- 2020(7572)
- 2019(16833)
- 2018(16654)
- 2017(31438)
- 2016(16897)
- 2015(18502)
- 2014(17924)
- 2013(17358)
- 2012(15638)
- 2011(14216)
- 2010(14368)
- 2009(13377)
- 2008(12710)
- 2007(11599)
- 2006(10339)
- 2005(8994)
- 学科
- 济(64299)
- 经济(64194)
- 业(52466)
- 农(48944)
- 管理(42361)
- 农业(33228)
- 企(30901)
- 企业(30901)
- 业经(20974)
- 方法(19874)
- 中国(18961)
- 数学(15708)
- 制(15655)
- 数学方法(15491)
- 财(15449)
- 地方(13810)
- 学(13545)
- 体(12640)
- 理论(12582)
- 贸(11427)
- 贸易(11421)
- 发(11268)
- 银(11217)
- 银行(11199)
- 易(11079)
- 农业经济(11053)
- 行(10826)
- 策(10731)
- 融(10471)
- 金融(10462)
- 机构
- 学院(231317)
- 大学(222187)
- 济(93481)
- 经济(91470)
- 管理(86228)
- 研究(77593)
- 理学(74416)
- 理学院(73688)
- 管理学(72451)
- 管理学院(72045)
- 中国(60304)
- 农(57756)
- 科学(46489)
- 京(45421)
- 农业(43994)
- 财(42230)
- 业大(39810)
- 所(38338)
- 中心(36815)
- 江(36232)
- 研究所(34570)
- 财经(32709)
- 范(30995)
- 师范(30684)
- 经(29700)
- 州(28331)
- 院(27598)
- 北京(27565)
- 农业大学(27283)
- 经济学(27132)
- 基金
- 项目(154920)
- 科学(121982)
- 研究(120817)
- 基金(109537)
- 家(94786)
- 国家(93817)
- 科学基金(80127)
- 社会(76460)
- 社会科(71772)
- 社会科学(71757)
- 省(63895)
- 基金项目(57471)
- 教育(55139)
- 编号(52912)
- 划(51729)
- 自然(48316)
- 自然科(47135)
- 自然科学(47121)
- 自然科学基金(46260)
- 成果(42850)
- 资助(42215)
- 课题(36220)
- 发(35470)
- 重点(34887)
- 部(34008)
- 创(33126)
- 农(33093)
- 性(31472)
- 制(31320)
- 国家社会(31252)
- 期刊
- 济(114482)
- 经济(114482)
- 研究(65238)
- 农(62387)
- 中国(52393)
- 农业(41900)
- 学报(35960)
- 科学(33089)
- 财(31751)
- 教育(31225)
- 大学(28419)
- 管理(28267)
- 学学(27111)
- 业经(26169)
- 融(23806)
- 金融(23806)
- 技术(20569)
- 业(19552)
- 经济研究(15733)
- 问题(15721)
- 财经(15578)
- 农村(14816)
- 村(14816)
- 农业经济(14667)
- 版(13838)
- 经(13514)
- 世界(12159)
- 经济问题(11489)
- 职业(10842)
- 科技(10748)
共检索到349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任笔墨 任晓冬 熊康宁
合作社一般为互助和益贫型合作经济组织,然而现在很多合作社的益贫效果难以有效发挥。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案例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类型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差异显著,有效组织益贫的集体行动能促使益贫效果的发挥,合作社各参与主体的益贫倾向与话语权共同决定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因此,提升合作社益贫效果的路径应是强制性加入有益贫倾向的主体,提升益贫主体的资源禀赋。两种路径分别通过强制性措施和选择性激励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将合作社成员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具有益贫效果的集体行动,使合作社的益贫效果得以有效发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光华 贺东航 朱春燕
本文的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展开,主要通过分析福建省和海南省的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案例,力求真实、直观地反映群体规模与合作社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隐含着集体行动的目标和任务不可细分的假设;群体规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绩效没有直接关系,大小规模的合作社都可能良好发展。本文认为,一方面,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设立和发展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不要盲目扩大组织规模,部分合作社保持小规模是合理的;另一方面,群体规模扩大未必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可能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在发展中合理分权、分层,发展成为"分权制企业",以摆脱"集体行动困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光华 朱春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偏小。而群体规模影响集体行动的观点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实际上,规模扩大未必影响合作社的绩效。在规模扩大过程中,合作社可以采用横向分部门分地区、纵向分层级的方式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和核心成员数量,以此来限制单个群体规模。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群体规模 集体行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彦丽 林坚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几个问题,认为:集体行动的悖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原则修订的根本动因是追求集团利益的实现,它并不必然改变合作社的本质;政府支持可以拓宽合作社的生存边界,因此往往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集体行动悖论 合作原则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刚 张晓林
农民合作社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将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视作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结果,分析合作社的规模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探讨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社应保持一定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更多的盈余返还增强农户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动力;但合作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合作社应构建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通过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合作社规模、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退出管理、设计合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约束机制、增强合作社农产品的排他属性和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宫哲元
本文尝试运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主要观点解释合作社原则的变迁。研究发现,合作社核心原则的变化来自对促进合作行为和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激励性需求,实质上可视作一种"选择性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消除社员的"搭便车"行为,促成集体行动的成功。本文同时根据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提出两点质疑。
关键词:
集体行动 合作社原则 变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同山 苑鹏
本文从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性出发,分析了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改善其经济状况、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机理,然后利用2017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查"的3216户贫困户数据,使用可处理内生性的扩展回归模型,估计了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对其收入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加入合作社可以让贫困户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872元,且对实际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更大;加入合作社可以显著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满意度,且对实际贫困户的提升作用更强;社会交往是加入合作社影响贫困户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可以解释加入合作社对贫困户生活满意度影响的17.37%。因此,政策制定应更加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多维益贫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彬 徐旭初
合作社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由贫困群体通过自助和互助而实现益贫和脱贫的理想载体。可以确认,贫困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的合作,对于我国反贫困工作益处非浅。然而,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合作社并没有什么针对穷人和小农户的特殊制度安排,要实现其益贫功能还存在诸多现实约束。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益贫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永胜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数量迅猛增长。合作社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采取供给安全食品的集体行动,对于从供给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调查了7省10家供给安全食品的合作社和5家未能供给安全食品的合作社,对比了合作社采取集体行动的内部因素,考察了影响合作社供给安全食品的集体行动的外部因素,认为合作社领导的道德资本是合作社供给安全食品的第一要素,健全的新制度供给、选择性激励和可信承诺是主要条件,解决安全食品的销路是促进合作社供给安全食品的集体行动的重要外部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胜忠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分析了农民合作社的形成逻辑、边界和本质规定。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的形成是由利益相关者的两次集体选择决定;两次集体选择和交易契约的边界共同决定农民合作社的所有权边界和经营边界;农民合作社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本文提出了一个"三角型框架",主张运用架构分析方法理解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特性,并强调"殊途同归"的重要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俊林 聂凤英
基于中国西部脱贫地区的调研,剖析了合作社参与贫困治理的减贫逻辑与现实约束,进而提出提升合作社减贫成效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合作社减贫功能的发挥源于政府、市场、乡村社区等外部主体的有效支撑,进而使合作社在内部作用于贫困农户实现增收、赋能、赋权的多维减贫目标。但在实践中,合作社发挥减贫功能仍存在内部规范化水平低,带头人治贫理念薄弱,要素供给不足及产业链、价值链“双短板”的约束,未来需要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营水平,完善带贫激励机制,提高发展要素的供给保障能力以及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延链强链。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贫困治理 减贫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任大鹏 郭海霞
本文从集体行动的逻辑出发,针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合作社制度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笔者认为集体行动的困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原因;"骨干成员"存在的合作社由于能促成集体行动而发展较快;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压力,合作社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强制、承认差别以及向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等措施来促成集体行动的实现;当前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转变到完善合作社立法、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晓峰
本文以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生产者合作社的实践为分析依据,对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与发展的各种内生型结构力量和嵌入型外生结构力量进行了细分,展示了集体行动的达成机制,进而从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结构性力量的视角提出了达成集体行动的策略建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蔡荣 王学渊
合作社对内提供的各项服务具有公共品特征,其功能的实现程度从长期看主要与社员的惠顾承诺有关。本文以苹果产业为案例背景,利用调查数据实证考察合作社内部搭便车现象,重点分析社员规模、社员异质性、选择性激励等因素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社员规模越大或社员异质性越突出的合作社,社员搭便车程度越高;选择性激励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选择性激励执行效果欠佳;合作社类型和有无冷库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成立时间对搭便车程度的影响为负。本文认为,合作社设置资格门槛筛选合适社员以适度控制社员规模、鼓励耕地在合作社内部自由流转以降低社员异质性、切实执行选择性激励措施并提高激励强度...
关键词:
农业合作社 集体行动 搭便车 社员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