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5)
2023(14696)
2022(12342)
2021(11426)
2020(9786)
2019(22374)
2018(22665)
2017(42095)
2016(23588)
2015(26663)
2014(26973)
2013(26030)
2012(24371)
2011(21946)
2010(22377)
2009(21106)
2008(21532)
2007(19572)
2006(17206)
2005(15736)
作者
(68788)
(57605)
(57491)
(55144)
(36511)
(27647)
(26294)
(22571)
(21736)
(20818)
(19753)
(19508)
(18534)
(18464)
(18430)
(17962)
(17652)
(17044)
(16930)
(16632)
(14693)
(14478)
(14011)
(13153)
(13028)
(13018)
(12817)
(12798)
(11809)
(11683)
学科
(89659)
经济(89516)
管理(69777)
(62120)
(52414)
企业(52414)
方法(38693)
数学(33491)
数学方法(33025)
(27793)
(25229)
中国(25174)
(24868)
(21218)
业经(20074)
(17959)
地方(17823)
(16857)
银行(16813)
理论(16504)
(16446)
贸易(16438)
(16413)
财务(16359)
财务管理(16315)
(16142)
金融(16134)
(16051)
(15940)
农业(15849)
机构
大学(334476)
学院(332447)
(131806)
经济(128714)
管理(121424)
研究(114927)
理学(103008)
理学院(101826)
管理学(99814)
管理学院(99190)
中国(88707)
(71981)
科学(71160)
(66831)
(59590)
(59557)
研究所(53568)
(53543)
中心(53330)
财经(51183)
业大(50962)
农业(46450)
(46216)
北京(45845)
(44694)
师范(44159)
(42116)
(41969)
经济学(40601)
财经大学(37675)
基金
项目(216230)
科学(167977)
研究(158393)
基金(153911)
(135214)
国家(134086)
科学基金(113076)
社会(98318)
社会科(92967)
社会科学(92936)
(85705)
基金项目(80666)
教育(75145)
自然(72299)
(72073)
自然科(70594)
自然科学(70571)
自然科学基金(69319)
编号(64866)
资助(63312)
成果(55069)
重点(49553)
(47894)
课题(46682)
(45655)
(44509)
(42549)
创新(41775)
科研(41397)
教育部(40915)
期刊
(150461)
经济(150461)
研究(100741)
中国(75787)
学报(57305)
(55337)
(54234)
科学(49868)
管理(45770)
教育(45207)
大学(43752)
学学(40934)
农业(35508)
(32877)
金融(32877)
技术(30800)
财经(26181)
业经(24464)
经济研究(23642)
(22584)
问题(19951)
(19259)
(17752)
图书(16264)
(16233)
统计(15724)
理论(15673)
技术经济(15556)
科技(15310)
(14261)
共检索到516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智君  
通过对国家林业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项目组的调研资料的观察,文中分析集体林改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构成,探讨集体林改实践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补、互促和契合的协同关系,分析场域层面的水土不服、个体层面的行动偏离和制度信任的不足等方面的偏差。文中指出偏差关系的客观因素包括政策本身的特点、场域的客观条件和场域内个体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即基层个体的利益和偏好与正式制度不一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武锡申  
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观点很多,促成了这种复杂性。组织的视角尤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有理由相信,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质量和数量并不必然是最优的。社会资本受到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影响发展过程。在社会资本的提高中,存在着重要的公共角色,但谁来担当这种公共角色,以及这种公共角色应当如何担当,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思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飞龙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70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霄  张敏新  刘金龙  
以1992年开始实行均山制的上坪村为案例村,对均山制的制度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集体林权基本制度应在赋予农民个体平等经营山林的初始权利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将环境服务的社会需求转换为农户需求,引导农民行为符合森林持续经营的目标需要,以缩小环境服务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差距。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金俐  
本文在霍姆斯特朗和泰勒尔的连续投资模型基础上,讨论我国正式信贷市场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非正式信贷市场的规模以及政府对待非正式信贷市场的政策选择。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我国非正式信贷市场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式制度安排的效率,降低正式市场的进入成本、提高信贷合约的执行力以及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是缩小非正式信贷市场的根本手段;但同时,由于非正式市场在某些贷款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政府没有必要使之完全正式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璨   张寒  
集体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集体林区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2002—2022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划分为2002—2011年和2012—2022年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阶段:前一个阶段以集体林确权和推行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后一个阶段以鼓励集体林权流转以实现规模经济为特征。在构建多元主体互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8 855个跟踪农户样本和351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样本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应与演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决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动时机和核心措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政府精心设计和集体林经营主体自发适应相互作用的制度变迁;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协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政府政策制度、市场等动态演化步调不吻合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的动因。应强化制度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现政府目标和集体林经营主体目标的耦合与协同,促进集体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红霄  张敏新  刘金龙  
“轮包制”以兼顾森林规模经营和初始产权动态分配为特色,在福建林业产权改革中令人关注。在对高南村“轮包制”产生的背景、效应以及瑕疵分析基础上,认为,轮包制在静态时点上具有相对合理性,但受制于初期投入对资金的依赖度、限额采伐制度、以及中标价格水平等多种因素,其在实现农户增收、村财政需求以及森林持续经营的多重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丽  吴潇雪  
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政策背景,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根据新疆林业经济统计数据,就林业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新增造林面积以及作为虚拟变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要素,对新疆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科技进步、林业资本投入、林业劳动力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进作用,作为虚拟变量的制度因素集体林权改革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新疆林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业资本的大力投入,因此新疆林业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必须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林权证的发放,不仅要继续加大劳动力投入和科技投入的力度,而且要促进林业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的...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棣华  
我国的会计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的改造与更新,如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等,也包括非正式制度的扬弃与重建,如会计价值信念、会计伦理道德、会计文化传统、会计习惯、会计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具...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怡  高岚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级实践进行考察发现,区域制度创新产生于纵向和横向逻辑关系的综合作用,其"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制度框架在长期将更有利于承包大户的林业经营行为而不是普通林农的林业生计活动。进而,广东实践的客观绩效尤其是促进林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优于主观绩效和其他目标。可以认为,广东模式出自效率偏好,意在强化"集体经营→大户经营"的发展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魏岚  马俊  刘国顺  
通过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信阳市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探索,从"三权分置"林权管理新模式、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服务新体系、公益林管理经营新机制、建立林权流转新制度等4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探索,并对深化改革中已实施的工作进行实践分析,最后对深化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丰果  周训芳  
通过对林权流转含义的辨析和法律政策依据的分析,研究了林权流转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权流转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林业资产评估手段落后,中介组织不发达等问题。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求制定相关法规,为林权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促进林业资产评估,培植林权流转中介组织,同时实行政府的适度引导,以促进林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战男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成本理论,分别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潜在成本3个角度,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本进行了探讨,构建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本结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减少制度成本的建议,旨在为下一步进行集体林权制度绩效的分析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戴丽萍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集体林权制度存在交易成本极高、"搭便车"行为、"败德"行为、"少数派"侵占"多数派"利益、不能满足林农个体偏好多样性等经济缺陷,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克服上述经济缺陷,具有对林业经营主体进行激励与约束、将林业负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林业资源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等经济功能,并提出了实现其经济功能的途径:通过完善林权的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转让性和安全性使林农拥有真正的私人产权;同时取消对商品林的采伐限额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