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8)
- 2023(8067)
- 2022(6567)
- 2021(6088)
- 2020(5047)
- 2019(11149)
- 2018(10990)
- 2017(20159)
- 2016(11340)
- 2015(12750)
- 2014(12862)
- 2013(12049)
- 2012(11108)
- 2011(10070)
- 2010(10144)
- 2009(9761)
- 2008(9599)
- 2007(8889)
- 2006(7799)
- 2005(7179)
- 学科
- 管理(38124)
- 济(37260)
- 经济(37177)
- 业(32256)
- 企(28017)
- 企业(28017)
- 财(14579)
- 制(14461)
- 方法(13188)
- 中国(11714)
- 农(11509)
- 体(11303)
- 学(10881)
- 数学(10804)
- 数学方法(10631)
- 业经(10046)
- 务(9232)
- 财务(9198)
- 财务管理(9178)
- 企业财务(8760)
- 体制(8438)
- 银(8318)
- 银行(8298)
- 行(7945)
- 融(7871)
- 金融(7864)
- 理论(7638)
- 农业(7093)
- 划(6839)
- 环境(6738)
- 机构
- 大学(159596)
- 学院(158871)
- 济(60823)
- 经济(59341)
- 管理(57750)
- 研究(55576)
- 理学(48825)
- 理学院(48279)
- 管理学(47401)
- 管理学院(47114)
- 中国(42802)
- 京(34450)
- 科学(33623)
- 财(33101)
- 所(28193)
- 农(27654)
- 江(25581)
- 研究所(25317)
- 中心(25248)
- 财经(25023)
- 业大(24644)
- 经(22557)
- 北京(21794)
- 院(21481)
- 农业(21083)
- 范(20323)
- 师范(20054)
- 州(19645)
- 省(18613)
- 经济学(18567)
- 基金
- 项目(106923)
- 科学(83611)
- 研究(79133)
- 基金(76789)
- 家(67969)
- 国家(67412)
- 科学基金(56703)
- 社会(50067)
- 社会科(47282)
- 社会科学(47272)
- 省(42034)
- 基金项目(39957)
- 教育(36643)
- 自然(35602)
- 划(35392)
- 自然科(34699)
- 自然科学(34688)
- 自然科学基金(34078)
- 编号(32084)
- 资助(30518)
- 成果(27519)
- 制(25476)
- 重点(24710)
- 部(23515)
- 课题(23420)
- 发(22220)
- 创(21993)
- 国家社会(20980)
- 性(20800)
- 创新(20696)
共检索到247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武贤 江华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试图解决而又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文章从行为主体角度探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林产品具有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性,不同行为主体对林产品的特征偏好不同,常常存在目标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博弈的过程就是低效率制度长期驻存的过程,博弈的结果使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进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绩效。
关键词:
集体林权 制度变迁 行为主体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关键词:
林权制度 变迁 逻辑 经验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冠男
经济发展带来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用,社会格局随之发生变化。基于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化,整体经济社会的利益形态和利益关系就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改革开放前,我国以严格的静态二元结构形成农村和城市两个互相隔绝的独立部分,几乎不存在大规模的农民在城乡间流动,农民被固化在农村,通过实际占有农村土地、经营土地、使用土地获得几乎全部生活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形态发生巨变,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农民仅依靠其农民身份通过土地获得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在新的经济社会阶段的生活发展需要,必须要同时保持进入城市和返回农村的自由,即处于"动态二元结构"。在"动态二元结构"下,国家、地方政府、农民对农村土地功能的产生了新的定位和诉求。这些诉求不完全一致且同步,对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权利制度变革的呼声也愈来愈强烈。"三权分置",既可以满足农民在"动态二元结构"中对土地的新诉求,为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主体更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途径,又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创造新的制度资源。
关键词:
农村土地权利制度 二元结构 三权分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旭峰 吴水荣 宁攸凉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成为社会对集体林权改革的共识。因此,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变迁的研究,对于明确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方向、深化社会宏观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集体林权制度对于产权主体的不同界定,将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运用经济学的生产与消费、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4个阶段的经济动因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历次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方向是与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历次集体林权制度变迁实质均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最优化目标下的制度安排,与在此安排下农民作出的微观理性选择的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均是宏观制度安排与微观理性选择...
关键词:
集体林权 制度变迁 经济动因 理性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历史演化 内在逻辑 发展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夏玉华
环境、制度变迁主体和“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环境产生了稳定和改革调整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矛盾需求,政府作为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在维持还是废除现有的农地征用制度上处境尴尬,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取得初期的辉煌后,虽然在现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其自身在不断地朝着改善绩效的方向调整,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方向。农地私有化和国有化都是不符合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改革主张,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只能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前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农地外部制度的重构,其次要在保持现有农地制度基本构架稳定的前提...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变迁 家庭承包责任制 改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苏刚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是对"仪型他国"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必要修正;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三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特质的路径依赖;四是不同权力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对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的培养及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树荣 景丽娟
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宅基地资格权的界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应将宅基地资格权定义为现行农户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将农户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定义为宅基地经营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应重点关注"确权公平、还权赋能、产权清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雲泰
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后,以优化调整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限、赋予省级政府更多自主权为核心的用地审批权限调整如何影响未来土地管理走势?本文通过梳理用地审批制度变迁历程,分析政策变化的时代背景和驱动因素,结合新形势土地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放权"之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李蒙蒙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目标与利益主体约束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从产权管制的视角出发,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合一的管制时期、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弱管制时期和城乡土地产权同权化的放松管制时期。通过对不同时期政府对土地产权管制的梳理发现,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和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紧密相关,并和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权益分配交织推进,这为深化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制度变迁 产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越 李晶 伍中信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权保护功能。制度市场的非均衡引致的国家财产权益保护问题决定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具有必然性;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目标是维护国家财产权益和经济安全,变迁路径遵循"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为辅",并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未来国家审计制度将实现从"产权为本"到"人权为本"、"政府主导"到"公民主导"的历史性变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进诚 姜春 彭江波
在不同的资源约束、需求结构等制度环境中 ,最优的产权制度选择是不同的。荣成海洋渔业案例表明 :海洋渔业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而私有产权制度有利于成本控制 ,择优选择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词:
产权制度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制度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