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32)
2023(16856)
2022(14444)
2021(13505)
2020(11063)
2019(25355)
2018(25530)
2017(47708)
2016(26392)
2015(29672)
2014(30108)
2013(29628)
2012(27723)
2011(25221)
2010(25397)
2009(23266)
2008(22435)
2007(20031)
2006(17976)
2005(15772)
作者
(77952)
(64642)
(64137)
(61052)
(41296)
(31107)
(29131)
(25313)
(24958)
(23385)
(22412)
(21898)
(20926)
(20544)
(19895)
(19893)
(19176)
(19036)
(18651)
(18564)
(16261)
(16175)
(15649)
(14994)
(14550)
(14507)
(14436)
(14405)
(13160)
(13103)
学科
(107346)
经济(107220)
管理(68986)
(67231)
(50153)
企业(50153)
方法(41000)
(39248)
数学(34448)
数学方法(34067)
中国(32633)
地方(30905)
农业(26193)
业经(26183)
(25497)
(24078)
(20723)
环境(19354)
理论(17902)
(17510)
银行(17463)
(17151)
金融(17142)
(17140)
(17135)
贸易(17120)
(16989)
(16857)
(16442)
技术(16019)
机构
学院(370351)
大学(368383)
管理(141753)
(140707)
经济(137221)
研究(131861)
理学(121058)
理学院(119500)
管理学(117342)
管理学院(116658)
中国(98650)
科学(84358)
(81868)
(68926)
(67372)
(64549)
研究所(61375)
中心(60245)
(60236)
业大(58090)
(54346)
师范(53780)
农业(52820)
北京(52081)
财经(50270)
(48325)
(47238)
(45470)
师范大学(43308)
(43076)
基金
项目(251858)
科学(196154)
研究(185751)
基金(178235)
(155790)
国家(154346)
科学基金(131108)
社会(114432)
社会科(107850)
社会科学(107823)
(100926)
基金项目(95596)
自然(84576)
教育(84427)
(84415)
自然科(82422)
自然科学(82404)
自然科学基金(80862)
编号(77808)
资助(72305)
成果(63579)
(57648)
重点(56584)
课题(54667)
(53953)
(51436)
创新(47873)
科研(47525)
国家社会(45844)
项目编号(45816)
期刊
(169312)
经济(169312)
研究(110151)
中国(81876)
(66344)
学报(61383)
科学(57103)
管理(50929)
教育(48098)
(46939)
大学(45887)
农业(44910)
学学(42972)
(34875)
金融(34875)
技术(32259)
业经(31214)
经济研究(24601)
财经(23108)
问题(22186)
(21725)
图书(21571)
(19688)
资源(19572)
(18709)
科技(18646)
理论(17287)
现代(16639)
技术经济(16557)
(16434)
共检索到567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亮梓  谭益民  张双全  吴戈男  
集体林区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符合绿色发展的主题。采集了常宁市塔山乡西江村居民的物质、环境、生活和自我价值4个方面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建立"幸福指数"模型对生态旅游开展后的居民幸福状况进行衡量。得出以下结论:(1)集体林区的生态旅游活动推动了经济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提升影响明显;(2)生态旅游的辐射效应,客观上改善了当地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助于幸福感提升;(3)总体上,年纪较大、旅游参与度深的人群幸福感较强;(4)居民对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因子敏感度较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蔡琼  陈国生  范润卿  陈慧卿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在综合专家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化评价指标;对具体权重进行分析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明确了指标的具体比重,实现了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文章基于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常宁市为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利用科学且全面化的方法,对区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价内涵做出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范香花  刘沛林  黄静波  蔡溢  王晖  
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涉及旅游发展对地方微观个体的影响,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以民族旅游地西江苗寨景区为案例研究地,从旅游影响感知视角出发,基于SEM和fsQCA方法,综合分析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线性影响与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活幸福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妇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维度;积极影响感知可显著提升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消极影响感知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消极影响感知、物质需求满足、身心整体健康对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是多因素联动的结果,且存在多种路径可以实现民族旅游地妇女高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效提升民族旅游地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睿  胡顺东  李滨  
以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为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用AHP-SWOT法对该区发展生态旅游区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山屯区具备开发生态旅游区的基本条件,可在该区实行开发旅游生态区的策略选择。结合分析结果还提出了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开发差异化旅游项目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艳  
乡村生态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产业,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已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发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已经初现规模。但由于重庆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游,加上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占去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面临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困境。BOT模式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又被称为"特许经营权",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下放给私营企业,允许其参与建设和运营公共设施项目,并通过经营和管理获得利润回报的一种营销运作模式。BOT形式适用于我国当前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龙飞  陈辉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更好地发挥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阳朔为例,通过分析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机遇,提出发展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要加强行业管理与环境整治,分类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凸显地方特色,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琨  唐承财  侯兵  
让游客在生态旅游中获得幸福感是国家公园创造社会福祉的重要途径,相应幸福感受主客体因素共同影响。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通过质性分析识别生态旅游客体条件及主体体验内容;调查评价旅游主体获得的快乐及实现幸福感;通过比较、普通最小二乘与分位数回归,分析主体对客体体验特征、各种体验感受对其快乐、实现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接触与了解、在客体中沉浸与享受是其游中幸福感最主要来源,而研究区客体内容丰富且变换性强,需主体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接触和感受,但大部分主体主动性不强,旅游体验与客体特征契合不够;另外,不同主体在各种体验中的幸福感形成特征不同,但这些特征尚未被充分认知和关注,致使旅游客体配置方式与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契合不够。主客体契合不充分对游客幸福感造成负影响。因此,运营者需实行互为优化参照的主客体契合模式,既根据客体特征调适优化主体体验,又根据主体幸福感形成特征进行客体优化配置,以提升生态旅游者幸福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尚琴琴  杨金娜  赵人镜  张玉钧  
引入一种基于互惠互利且可持续的环境管理理念,即日本里山理念,从乡村景观保护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义,并以北京浅山区史长峪村为案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通过人地共生、永续经营的乡村旅游发展观,挖掘在地景观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观,融入环境教育的乡村旅游产品观,以及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乡村旅游治理观四观协同的发展模式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日本里山理念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文捷  闫孝茹  
论文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对珠江—西江经济带跨区域城市旅游系统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其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进而计算得出区域内各市的旅游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并根据测评结果将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分别与区域内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通过宽度和重叠度数值的高低分布把区域内的城市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重叠度及宽度都较高的南宁和柳州,第二类为重叠度高且宽度较低的梧州、肇庆和来宾,第三类为重叠度较低且宽度也较低的百色、崇左、云浮和贵港,第四类为重叠度低且宽度高的广州和佛山,并根据旅游生态位扩充、分离等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发展策略,旨在推动整个区域旅游系统向更高级不断进化,为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的旅游业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策略,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盼盼  林志斌  
多数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作为一种主客互动的社会过程,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互动直接促进人们产生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商业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间接促进人们主观幸福感提升。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孙金峰  梅子侠  
由于森林面积最大、纬度最高、生态位置最重要等因素,大兴安岭林区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和最有迫切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地区之一。文章基于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文化、地理资源优势,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规划旅游发展格局、深入挖掘不同文化内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佳   王海凤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无疑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最高人生理想无疑不是超越功利的自然审美之境。审美,作为充实主体情感、激发生命活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感性存在,已然活跃于乡村旅游的现实情境。乡村旅游从业者若想自身亦或是使游客“观照神与美”,先需自身“似神而美”,其在审美意境中的幸福感知既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肯定性感受亦表现为理欲交融的审美愉悦。文章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依托认知神经美学与空间设计美学原理,以安徽西递宏村为案例地,采用实地调研、扎根理论与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旅游驱动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诞生并向审美幸福感转变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表现为审美观念判断、审美体验感知与审美设计能力3个方面,且其审美诞生的关键因素是旅游情境中其内在认知方式的变化即从一般认知模式转变为审美认知方式。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审美幸福感主要源于空间美学设计的徽派协调性感知、元素多样性感知、徽派典型性感知和设计新颖性感知,且其审美幸福感的诞生有助于推动知、情、意相协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检验旅游的人本价值与人的发展目标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永红  
生态旅游强调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南阳市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优越的基础条件,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环境破坏等生态旅游开发的共性问题较为突出,今后应结合南阳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燕琴   施佳伟   罗湘阳  
主观幸福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探究旅游地“幸福拐点”的形成机理可为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社会表征理论与唤醒激活理论,分别选取处于旅游发展期(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村)和巩固期(额尔古纳市室韦村)的两个相似村落开展同时性横断设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考察价值观与旅游感知价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居民主观幸福感受感知价值与价值观的共同影响,其既源于外在旅游影响刺激,也受居民内在社会表征系统调节;(2)旅游发展期和巩固期居民主观幸福感前因条件存在差异,感知价值驱动因素由“经济+传统文化生活”向“经济+外向社会关系”转变,水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作用在经营大户中有所减弱;(3)“幸福拐点”的产生源于第I阶段居民“物质+独立自我”的价值追求对主观幸福感作用有所减弱,而第II阶段“非物质+互依自我”的价值追求未被充分唤醒和支撑。研究认为打造文化价值共振核、拓展价值共创圈、提升旅游价值功能和遵循现代化价值转型规律是乡村旅游治理中超越“幸福拐点”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集体验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在衡阳迅速发展,但存在整体规划不够到位,配套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服务项目缺乏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包装;旅游经营模式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档次等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在现代生态文明视阈下,衡阳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是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科学论证;二是突出农耕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民俗风情;三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规范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四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精品;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六是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拓展乡村生态旅游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