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60)
- 2023(19452)
- 2022(16649)
- 2021(15863)
- 2020(13167)
- 2019(30319)
- 2018(30186)
- 2017(56707)
- 2016(31383)
- 2015(35344)
- 2014(35530)
- 2013(34991)
- 2012(32115)
- 2011(29301)
- 2010(29362)
- 2009(27245)
- 2008(26928)
- 2007(23808)
- 2006(21265)
- 2005(19188)
- 学科
- 济(123623)
- 经济(123458)
- 业(89315)
- 管理(87579)
- 企(67488)
- 企业(67488)
- 方法(51264)
- 农(50657)
- 数学(44265)
- 数学方法(43733)
- 中国(36541)
- 农业(33473)
- 财(33442)
- 业经(30624)
- 制(30081)
- 学(27996)
- 地方(23425)
- 贸(22793)
- 贸易(22782)
- 易(22239)
- 体(22054)
- 银(21658)
- 银行(21606)
- 行(20716)
- 融(20468)
- 金融(20460)
- 理论(20157)
- 务(19533)
- 财务(19448)
- 财务管理(19401)
- 机构
- 大学(442415)
- 学院(439240)
- 济(179999)
- 经济(176207)
- 管理(168294)
- 研究(158035)
- 理学(144746)
- 理学院(143049)
- 管理学(140621)
- 管理学院(139803)
- 中国(120793)
- 科学(96583)
- 京(95825)
- 农(87125)
- 财(84789)
- 所(81024)
- 研究所(73550)
- 中心(71334)
- 业大(69643)
- 农业(67520)
- 财经(65914)
- 江(65829)
- 北京(60948)
- 经(60192)
- 范(59091)
- 师范(58501)
- 院(56623)
- 经济学(53732)
- 州(52123)
- 财经大学(48831)
- 基金
- 项目(296133)
- 科学(232510)
- 研究(216829)
- 基金(215265)
- 家(189245)
- 国家(187669)
- 科学基金(159336)
- 社会(136844)
- 社会科(129362)
- 社会科学(129330)
- 省(113893)
- 基金项目(113616)
- 自然(102915)
- 自然科(100456)
- 自然科学(100432)
- 教育(99377)
- 自然科学基金(98644)
- 划(96767)
- 资助(88150)
- 编号(88138)
- 成果(73064)
- 重点(66844)
- 部(66613)
- 发(63189)
- 课题(61371)
- 创(61045)
- 创新(57070)
- 国家社会(56803)
- 教育部(56658)
- 科研(56361)
- 期刊
- 济(203909)
- 经济(203909)
- 研究(135624)
- 中国(96311)
- 农(84306)
- 学报(74326)
- 科学(67914)
- 财(65436)
- 管理(61061)
- 农业(57112)
- 大学(56682)
- 学学(53137)
- 教育(53027)
- 融(43298)
- 金融(43298)
- 技术(37072)
- 业经(34734)
- 财经(32589)
- 经济研究(31503)
- 业(29353)
- 经(27994)
- 问题(26755)
- 版(22835)
- 图书(21427)
- 世界(21404)
- 科技(20862)
- 理论(20612)
- 贸(20436)
- 技术经济(20310)
- 资源(19581)
共检索到673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守英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制度改革和研究倍受关注。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从集体化运动失败以来的农村集体地权演变及农业绩效。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改革,由此带来农业绩效的大幅提升。建立在集体所有制之上的农村土地制度,地权的稳定性严重制约着农业投资和资源配置,还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为达成农业现代化对规模化的要求,土地市场发展及其特征的研究大量涌现。针对农地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各路学者从集体所有权、集体产权制度、土地国有化和完全土地产权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路径。
关键词:
集体地权 制度变迁 农业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月明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农地制度对农业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农地制度由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再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制度多次变迁但有两次是质的变化。农地制度每次变迁内涵与绩效不同,最直接反映在农业发展速度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绩效 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西玉
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地制度变迁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农村改革是从改变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改革土地经营方式入手的,并在短短的几年里,改革遍及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制度模式,代之以土地按人承包的家庭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瞿商
1949年后新中国农地制度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农民的制度需求从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本文从制度均衡的角度讨论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说明农地制度供求均衡与农业经济效率之间的密切相关关系。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变迁 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玉莲 曾福生
采用时期加权的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58—1977年、1978—2002年、2003—2010年三个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结论:农地制度变迁本身及其对农业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内生配置作用共同影响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其经济绩效明显;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和农地流转制度合法化的背景下,农地作为资本的杠杆性功能更强。最后针对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速增强农地的资本杠杆功能、为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开拓有效途径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敬尧 王承禹
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运动式的规模经营、家户制的个体经营和市场化的规模经营三次大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村庄治理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三次嬗变。农地规模经营背景下,内生型工商资本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而外来资本对村庄治理结构的冲击,使得村庄经历了治理主体的非对等性进出、治理资源的非均衡性流动和治理方式的非规范性建构。研究发现,村组织、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是影响现阶段村庄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因此,本文拟从坚持村社自主性、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发展基层治理体制、优化惠农政策的实施细节、培育内生型新型经营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刚
在新中国70年的农地制度演变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塑造经历了初始塑造、联合经营主体塑造、集体集权与经营一体化主体塑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塑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塑造等阶段。历史证明,农地制度的良性变迁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党和国家主导与农民自主相统一,尊重农民意愿并发挥好农民的能动作用和创造作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并保障农户土地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新时代的农地制度改革,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进一步发挥好农民的能动作用和创造作用;探索更为包容的农地制度,满足不同农民主体对农地权益的诉求;发挥好农户家庭经营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党的领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红宇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 ,从政治表现角 度观察 ,土地制度变迁获得了不同经济当事人“同意的一致性” ;从经济发展角度观察 , 制度变迁促进了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改造 ,引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流动 ,实现了农业与 国民经济的共同发展 ;从制度创新角度观察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制度变迁的交 易规则选择等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制度变迁 制度绩效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邵科 于占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农业扶持工业与第一次农地改革、农业调整转型与第二次农地改革、精致永续农业与第三次农地改革3个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政策从早期的保供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等,逐步转向发展精致农业,开拓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福利。农地制度从坚守"农地农有农用"转向"农地农用"原则,变得管地不管人,从注重"公平"导向转为更加追求"效率"导向。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说明,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革新农业发展战略和农地制度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邵科 于占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台湾地区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农业扶持工业与第一次农地改革、农业调整转型与第二次农地改革、精致永续农业与第三次农地改革3个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政策从早期的保供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等,逐步转向发展精致农业,开拓农业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福利。农地制度从坚守"农地农有农用"转向"农地农用"原则,变得管地不管人,从注重"公平"导向转为更加追求"效率"导向。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说明,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革新农业发展战略和农地制度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丰雷 郑文博 张明辉
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三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三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盖凯程 于平
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分割和非对称的土地权利架构塑造了非均衡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模糊产权制度环境使地方政府成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的实际最终剩余控制者和索取者。各利益主体围绕争夺土地增值收益和外部利润的博弈推动着农地非农化模式的变迁,从征地出让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地非农化模式变迁中内嵌着一个土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向农民(集体)转移的核心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关键词:
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