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67)
2023(17049)
2022(13875)
2021(12784)
2020(10504)
2019(23601)
2018(23387)
2017(44123)
2016(24668)
2015(27398)
2014(27702)
2013(26615)
2012(24497)
2011(21906)
2010(22193)
2009(20566)
2008(20714)
2007(18397)
2006(16232)
2005(14661)
作者
(74997)
(62634)
(62314)
(59590)
(40011)
(30242)
(28210)
(24299)
(23850)
(22386)
(21583)
(21239)
(20362)
(19821)
(19695)
(19265)
(18724)
(18502)
(18104)
(17992)
(15757)
(15572)
(15388)
(14466)
(14106)
(13983)
(13888)
(13746)
(12830)
(12663)
学科
(100762)
经济(100637)
管理(68271)
(64708)
(52002)
企业(52002)
方法(42900)
数学(37471)
数学方法(36761)
(30747)
中国(29887)
(25447)
(25393)
业经(23749)
农业(20632)
(20573)
地方(19977)
理论(17688)
(16632)
贸易(16620)
(16526)
银行(16457)
(16106)
(15919)
金融(15911)
(15683)
(15204)
(15154)
财务(15085)
财务管理(15050)
机构
大学(354696)
学院(353674)
(134955)
经济(131825)
管理(129014)
研究(124305)
理学(111281)
理学院(109868)
管理学(107212)
管理学院(106612)
中国(92744)
科学(81910)
(76595)
(71500)
(65026)
(63007)
研究所(59663)
业大(59490)
农业(56598)
中心(56208)
(54410)
财经(50108)
(48016)
北京(47392)
师范(47361)
(45589)
(45142)
(43180)
经济学(41589)
(39528)
基金
项目(241939)
科学(188654)
基金(175337)
研究(166871)
(157592)
国家(156319)
科学基金(131761)
社会(105997)
社会科(100249)
社会科学(100219)
(95077)
基金项目(92191)
自然(88167)
自然科(86244)
自然科学(86214)
自然科学基金(84608)
(81326)
教育(77685)
资助(71945)
编号(65352)
重点(55419)
成果(53116)
(52080)
(51142)
(49749)
计划(47009)
课题(46983)
科研(46746)
创新(46602)
国家社会(44384)
期刊
(149285)
经济(149285)
研究(99775)
中国(74667)
学报(68633)
(66761)
科学(60379)
大学(50757)
(48856)
学学(48277)
管理(47244)
农业(44668)
教育(39976)
(31521)
金融(31521)
技术(29480)
业经(25396)
财经(25151)
经济研究(24215)
(23306)
(21639)
(20781)
问题(20696)
业大(19077)
统计(18001)
科技(17227)
(16528)
农业大学(16111)
资源(16111)
技术经济(16100)
共检索到523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炎  李志刚  王国恩  袁奇峰  
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关乎社会公平,于包容性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既有研究偏向宏观的理论探讨,对现实中不同土地制度类型和相应的公平结果研究不足。此外,社会公平的讨论多以城市社会为背景,对因乡村自治非农发展而形成的半城市地带的地租分配、乡乡公平状况关注不够。通过深度研究南海,这一集体土地资本化的典型,发现,其集体土地的经济属性历经了生产资料、非正式资产、正式资产和资本化,这四个阶段。非正式资产下,地租区位级差尽归村庄(民),拉大了城郊与远域乡村间在集体和居民收入上的差距,也使村民与外乡人间的收入悬殊。存量改造中的土地资本化凸显地租级差,进一步扩大差距。为提升包容性,政府应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文兰娇  张安录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发育情况。研究方法:加权平均法、调研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水平分别为0.5571和0.5116;二者对应综合集体土地价格水平分别为2631.99元/m~2和851.17元/m~2。研究结论:(1)从市场培育环境看,珠三角地区治理结构和市场配置更具优势,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市场是一种混合层级制的市场形态,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态;(2)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地区略高,但是土地综合价格水平却比长三角地区高出很多,珠三角地区农村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丽钧  杨忍  杨帆  
文章构建了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乡村土地资本化各阶段中乡村经济空间重构特征与传导机制,并以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村土地资本化驱动下乡村经济空间重构过程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土地资本化是产权主体通过出让、转让、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过程,核心是集体土地产权的流动性与增值性。(2)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资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集体内部经营为主转变为以出租为主,再到多元方式并存的土地资本化形式。其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向分散、破碎、低效、蔓延的乡村工业格局转变,最终逐渐走向集中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形态。(3)农村土地资本化是黄龙村经济空间重构的核心环节也是重要驱动力。在以土地出租为主到土地出让与出租并存的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土地的资本价值重新活化,同时促进低端集聚的乡村工业空间向绿色高质量的乡村多元经济空间重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金伟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大量卫生资源流入城市和高端卫生服务领域,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呈现一种“倒三角”模式。这种模式,即无效率也不公平,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卫生领域的体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伟雄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根据区域发展理论指出珠三角城乡一体化进程可借鉴的城乡布局模式 ,提出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应采取环形珠链状城市带模式 ;并对珠三角发展格局的三大主环轴线、三小辅环轴线和九大放射轴线进行了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润东  杨新铭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收入方程的实证检验可以研究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各主要因素的贡献。通过运用面板数据对三大经济带的研究发现,工作前后所形成的经验对人力资本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分别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分解前后的Mincer收入方程进行了检验,发现区域因素通过工作后经验影响三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形成,并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阳敏  
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已成各界共识,但如何根据当地特色优势布局产业的新型城镇化却至今没有完整模板。在大量调研访谈案例基础上,运用制度资本理论,扎根地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微观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探索包容性城镇化具体模式及其特征、本质及其适用范围等。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与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参与程度紧密相关,而城镇化成败与城镇化模式密切相关。新型城镇化实质是民营企业(城镇化主体之一)的企业家通过制度经营(城镇化独特新商业模式)形成制度资本(城镇化新资本形态)的过程,而城镇化是民营企业实现制度资本积累的载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纪芳  
城郊农民通过征地拆迁被动进城是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具体实践形式,但同样的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并不必然实现同等程度的农民城市化。在不同的地利分配模式下,农民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的实践样态:基于"土地换社保"形成的低水平保障性分配使农民深度嵌入劳动力市场,形塑出高水平的适应性城市化;基于"土地换地租"的福利性分配则抑制了农民的市场化动力,农民对地租经济的依赖造成了其不彻底的带地城市化。在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下,农民城市化既非简单的"让农民进城",也不是单纯向农民让利,而应将优化利益分配与宣传教育引导等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农民的城市化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雷玉桃   叶颖   张萱  
为了探究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孰占主导,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01—2020年中国沪深板块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份额移动法构建工具变量缓解反向因果问题,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进一步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都市圈,研究单个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模式。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就业和资产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同一城市群下不同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辐射模式呈现异质性,广州虹吸效应占主导,深圳和珠海溢出效应占主导,其中深圳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炎朱  介鸣  袁奇峰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存量改造的重点。既有研究和政策改革,对村庄集体如何影响改造的进程和结果,关注不够。本文通过深度的村庄调研,剖析村庄治理和内部产权结构是如何导致大量低效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而成为存量活化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土地开发权在政府与集体间的模糊性、村庄小尺度的用地开发、福利型的村社体制,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农村建设用地陷入了低效的扩张。既有的土地确权政策界定了村集体的土地权利,开启了土地活化之门,但仍未涉及福利型村社体制这一问题的根本。存量改造的突围在于提升土地开发的协调层次和推动福利型村社向股份制企业转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亚文  杨宇  
产业布局的区位关联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通过构建珠三角地区半导体企业数据库,并采用核密度分析与协同区位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空间格局及其区位关联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深莞三地是珠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空间的重要集聚区,半导体设计环节是珠三角地区进入半导体产业链的普遍选择。(2)广州尽管在设计、材料和分立器件制造方面形成了专业化集群,但其仅有分立器件制造环节与设计和封测环节形成了区位协同关系;而深圳则以设计设备两大专业化集群为支撑形成了与其他所有环节的区位协同,总体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全产业链。(3)广州在分立器件制造环节的专业化优势属于半导体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过渡状态,而深圳在全产业链建设方面的优势则建立在大量数字技术企业在本地的高度集聚,通过半导体设计环节与其他环节建立了共同的知识、技术和人才基础。研究旨在为珠三角进一步优化半导体产业链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以提升区域半导体产业竞争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涛  
刘易斯模型面临着挑战并具有扩展、创新的内在要求,把刘易斯模型应用于珠三角地区二元经济演化和工业化路径分析时,该地区表现出刘易斯模型未能覆盖和未曾分析的特殊模式,而其特殊性主要是在一个开放条件下的演化增长,从而拓展了传统刘易斯模型的封闭系统分析框架,构建了由资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口贸易、技术转移等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开放型二元经济演化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旗  刘思婧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最早重点建设的经济区之一,具有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高,物流、交通、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优越条件,具备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珠三角经济区与相关经济区在物流业发展关键指标、物流管理机制的差异,揭示出珠三角地区物流发展存在的辐射能力不强、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珠三角地区物流一体化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并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合作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一帆   朱晟君   贺灿飞  
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区域外部联系对于产业演化的影响,而战略耦合作为全球生产网络框架的重要变量,值得引入演化经济地理领域对区域产业演化的讨论。鉴于此,论文采用2003—2016年珠三角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战略耦合的不同模式对区域产业进入动态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本土产业的技术关联对此机制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战略耦合模式对产业进入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依附式耦合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径的形成随时间逐渐减弱,而自主式耦合和互惠式耦合对区域产业进入的影响更加长远;(2)技术关联对于战略耦合对区域产业进入的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且战略耦合对区域产业动态的作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生转变,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研究对珠三角9个城市的战略耦合模式进行了量化探索,并基于该区域数据实证了区域对外联系及其战略耦合模式对产业进入动态的影响,对推动关系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两支流派的融合具有探索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鑫  黄乾  
俗语有曰"要想富,先修路",但建设乡村公路体系真能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诉求吗?文章在分工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城vs两村"的三部门城乡分工理论模型,分析认为,乡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提升整个城乡分工结构体系内的交易效率,能够将落后乡村区域纳入到一个由所属城镇主导的完整城乡分工网络体系中,此时当城市人口规模扩张需求旺盛时,构建完善的乡村公路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间经济增长差距收敛的同时推动乡村整体以间接效用表示的人均真实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此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据此,文章构建了一个统一将农村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效益分配效应囊括在内的计量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寻找外生工具变量,并经严谨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上述理论命题。同时发现,在乡村公路体系建设中,如果忽视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机制,其建设将导致"富庶之地越富,贫乏之地越贫"之困境,因此,为了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必须充分重视以完善城镇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就近城市化。此外,在对乡村公路等级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二和四级公路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前者强于后者,但三级公路则扩大了局部乡村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述研究,有利于指导政府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兼顾人口就近城市化的协调作用,以此高效推进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