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80)
2023(16797)
2022(13922)
2021(13013)
2020(10795)
2019(24760)
2018(24970)
2017(47616)
2016(25955)
2015(29060)
2014(29017)
2013(28548)
2012(26090)
2011(23391)
2010(23546)
2009(21613)
2008(20844)
2007(18740)
2006(16809)
2005(14748)
作者
(75410)
(63142)
(62129)
(59556)
(39736)
(30055)
(28192)
(24903)
(23921)
(22390)
(21293)
(21218)
(19922)
(19822)
(19337)
(19155)
(18591)
(18558)
(17972)
(17882)
(15780)
(15657)
(15292)
(14604)
(14245)
(14062)
(13879)
(13863)
(12746)
(12593)
学科
(103961)
经济(103836)
(73114)
管理(67810)
(51604)
(51210)
企业(51210)
方法(41373)
数学(35446)
数学方法(35020)
农业(34322)
中国(30514)
业经(28318)
(23886)
(23245)
地方(22901)
(20970)
(17190)
贸易(17177)
理论(17117)
(16639)
(16131)
(16115)
银行(16057)
技术(15863)
(15808)
(15371)
(14917)
金融(14909)
(14753)
机构
学院(361607)
大学(361392)
(142330)
管理(140795)
经济(139178)
研究(125556)
理学(121667)
理学院(120314)
管理学(118107)
管理学院(117454)
中国(94325)
科学(79328)
(79300)
(77695)
(64011)
(63175)
业大(61662)
农业(61131)
研究所(58338)
中心(57692)
(54984)
财经(49893)
(49393)
师范(48872)
北京(48741)
(45481)
(44883)
(43903)
经济学(41306)
(40584)
基金
项目(249362)
科学(195067)
研究(183308)
基金(179333)
(157093)
国家(155700)
科学基金(132700)
社会(114347)
社会科(107828)
社会科学(107803)
(98901)
基金项目(95242)
自然(85569)
自然科(83590)
自然科学(83571)
教育(82939)
(82183)
自然科学基金(82022)
编号(76371)
资助(72582)
成果(62299)
重点(55621)
(54272)
(53812)
课题(52316)
(51317)
创新(47842)
科研(47448)
国家社会(46813)
大学(45811)
期刊
(162463)
经济(162463)
研究(105781)
(79981)
中国(78410)
学报(63306)
科学(56800)
农业(54059)
管理(49501)
大学(48247)
(46507)
学学(45314)
教育(43425)
(33526)
金融(33526)
技术(31402)
业经(31293)
(26359)
经济研究(23788)
财经(23537)
问题(22240)
(20417)
(20105)
图书(20020)
科技(18157)
业大(18109)
技术经济(16970)
理论(16888)
世界(16278)
资源(16153)
共检索到543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英伟  李军  王秀清  
文章以河北省北台子生产队账本资料为研究对象,认为集体化末期女性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时间低于男性,女性的大队工参与程度远不如男性。女性的劳动时间除了冬闲的几个月外比较平均,男性劳动的季节性则比较明显。工分制的实施使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同时女性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农活分配的偏见与工分制本身的缺陷导致妇女在追求工分数量的同时缺乏提高农活质量的动机进而导致集体效率下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1991年初,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274个固定观察村点的双层经营体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其重点之一是,这些村庄集体(指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下同)为农户提供生产服务的情况。274个调查村除个别外大都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钟秋萍  齐顾波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李尚蒲  
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亿万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中国的农民工数量持续稳定在2.5亿人以上,2020达到了2.86亿人,大约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5。事实上,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并非是要素市场发育的独立事件,而是与农业制度尤其是与地权制度变革紧密关联~([45-4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土地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农地产权的稳定性。地权从模糊走向明晰、从调整走向稳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李尚蒲  
农地确权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较少关注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差异。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在非农转移方面,农地确权显著增加了男性非农转移,但对女性影响不显著。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农地确权显著增加了女性务农,对男性并无显著影响,即农地确权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最后,进一步的机理分析发现,农地确权显著减少了因产权不稳定而引发的农地纠纷,从而实现了对男性劳动力的“释放”。对于女性劳动力,一方面,农地确权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感知,对其从事农业生产形成正向激励作用,由此产生了主动“束缚”;另一方面,照看老人、小孩等家庭责任以及外包服务的发展对女性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被动“束缚”。笔者强调,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背后隐含着不同的产权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军  
金融活动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村民的货币收入差异 ,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储蓄行为和贷款行为。不同金融机构相继进入村庄 ,虽然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竞争环境 ,但村民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状况 ,依然没有好转 ,尤其是在贷款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满足村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唯一出路 ,在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信用社要想更好的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这三个创新尤其急迫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褚刚   张清勇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倩  胡必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并向城镇移动,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亦得到了较快增长。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非市场力量,其对提高收入、增进福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村庄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如何有效减少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关系就是金钱,但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借助不同资本的关系在金钱上的回馈效率会有所不同,这一结论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户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检验和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倩  胡必亮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得以进一步释放并向城镇移动,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亦得到了较快增长。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非市场力量,其对提高收入、增进福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个中国村庄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作用,并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如何有效减少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关系就是金钱,但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借助不同资本的关系在金钱上的回馈效率会有所不同,这一结论为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户收入、减少收入差距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检验和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程诚  王奕轩  边燕杰  
在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有关性别工资收入差异的诸多传统理论解释均遇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文章运用2009年中国八大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JSnet2009),对性别收入差异议题进行再检验。在阐释了社会资本影响性别收入差异的机制后,文章进一步分解了社会资本对性别收入差异的贡献额。Oaxaca-Blinder分解显示,女性的社会资本欠缺,可解释性别收入差异的12.7%,占总解释量的70%以上;分位数回归分解进一步显示,在中高收入群体中,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更大,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贡献更高,并且女性劳动者的社会资本回报率也显著低于男性;另外,女性在社会资本上欠缺还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郇红艳  孙道德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志岭  
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暂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Brown分解结果表明,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的工资收入差异80.7%归结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剩余的19.3%是由人力资本禀赋差异所引起的。这表明要有效缩小农村迁移劳动力性别间工资收入差异,除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外,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也很重要。与城镇居民性别间工资差异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表明市场化加重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程度。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易君健  耿龙波  
基于最近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应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部门选择行为展开经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农村迁移劳动力部门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解,以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部门之间的性别歧视。主要研究结论为:工作搜寻渠道和个人人力资本状况(特别是教育水平)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部门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和迁出地等特征变量对其部门选择的影响较小;同时,虽然农村迁移劳动力在部门选择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其性别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纯粹性别歧视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迁移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