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43)
2023(20002)
2022(16973)
2021(15821)
2020(13339)
2019(30207)
2018(29848)
2017(56785)
2016(31204)
2015(35189)
2014(34820)
2013(34323)
2012(32135)
2011(29072)
2010(29320)
2009(27828)
2008(27541)
2007(25033)
2006(22074)
2005(19988)
作者
(89606)
(75303)
(74958)
(71455)
(47850)
(36083)
(34056)
(29234)
(28345)
(26948)
(25739)
(25258)
(24085)
(23937)
(23804)
(23116)
(22515)
(22053)
(21806)
(21591)
(18927)
(18737)
(18406)
(17117)
(16987)
(16862)
(16840)
(16735)
(15384)
(15157)
学科
(127406)
经济(127246)
(89950)
管理(88266)
(66823)
企业(66823)
方法(53455)
(53066)
数学(47154)
数学方法(46610)
中国(37328)
(35865)
农业(34970)
业经(31062)
(30426)
(25766)
贸易(25755)
(25709)
(25116)
地方(24670)
(23044)
银行(23002)
(22040)
(21527)
金融(21519)
(21081)
(21078)
财务(21019)
财务管理(20964)
企业财务(19895)
机构
学院(444899)
大学(442233)
(187281)
经济(183365)
管理(165991)
研究(155643)
理学(142042)
理学院(140460)
管理学(138004)
管理学院(137183)
中国(121666)
科学(93159)
(93142)
(89850)
(87646)
(79501)
中心(72253)
研究所(71572)
财经(69781)
(68926)
农业(67966)
业大(67921)
(63452)
北京(58537)
(57896)
经济学(57709)
师范(57299)
(55434)
(54198)
经济学院(51940)
基金
项目(290433)
科学(228891)
研究(214085)
基金(211391)
(184501)
国家(182923)
科学基金(155849)
社会(136895)
社会科(129558)
社会科学(129526)
(113211)
基金项目(110290)
教育(98946)
自然(98925)
自然科(96655)
自然科学(96624)
(95133)
自然科学基金(94961)
编号(87230)
资助(87019)
成果(72633)
重点(65849)
(65574)
(62947)
课题(61377)
(60052)
国家社会(57075)
创新(56243)
教育部(56051)
(55839)
期刊
(212844)
经济(212844)
研究(134437)
中国(94795)
(85984)
学报(71647)
(70398)
科学(65580)
管理(59537)
农业(57860)
大学(54797)
学学(51896)
教育(48949)
(48850)
金融(48850)
业经(37432)
技术(37172)
财经(35139)
经济研究(33953)
(30249)
(29578)
问题(28500)
(23753)
(23585)
世界(22335)
技术经济(21173)
统计(20900)
国际(20396)
理论(20025)
科技(19235)
共检索到681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姚洋  
本文研究了引致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变化的因素。农村土地制度被看作是村庄集体决策的结果。土地调整的正面作用是为村民提供一个收入保险机制 ,负面作用是降低地权的稳定性 ,损害村民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 ,每一次调整都涉及较大的谈判成本。一个村庄是否调整土地是村庄集体在权衡正反面影响之后做出的决策。由于这些影响受当地的经济条件 ,如土地禀赋、收入水平、非农就业机会以及税收等因素的影响 ,地权稳定性的变化呈现出诱导性的特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几个假说 ,并利用 4省 83个村的调查资料对它们进行了计量检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晋洪涛  俞宁  史清华  
通过建立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稳定性地权和养老保险之间的替代关系。理论模型显示:相对于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家庭来说,拥有土地永用权的农户较少购买养老保险。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稳定性地权对养老保险确实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基于稳定性地权所具有的养老保险替代功能,土地永用和新农保两大政策的出台将对土地利用、农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孔泾源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艰难跋涉。其间不乏土地产出的戏剧性增长为世瞩目。同时也曾因农业徘徊而引起人们的迷惘、忧虑和关注。这场经验和教训都极为丰富的历史性变革,不仅以其变动不居的制度形态张扬着中华民族尤其是农民大众的创造精神,而且以制度变迁的特殊约束条件和历史轨迹启迪着人们的理论思考。本文试图对我国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过程、类型及约束条件作出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丹  周金龙  周应恒  
以手工搜集的2010—202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76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政策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刻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的变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绝大多数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出,反映出中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处于由点及面有序推进的进程中;2)参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制定的部门逐年增多,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推进改革的局面;3)不同阶段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内容聚焦点各不相同,政策演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形成阶段(2010—2016年)主要聚焦于以清产核资、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深化阶段(2017—2020年)主要聚焦于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从而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致富;4)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体系在清查集体财产、核定集体资金、身份确认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窦祥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来,皖西北太和县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剧烈且有意义的变化,其中既有革命的辉煌,也有改革的曲折,对太和县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太和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得出农民与土地产权有效结合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最具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近期可以考虑维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现状,通过强化农民土地产权而"淡化"农民集体所有权,进而使农村土地趋于成为农民个人的真正财产这一改革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康金莉  
清末民初,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恶化,传统金融制度失衡,形成对新式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华洋义赈会在河北试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成功将西方信用合作制度移植到中国本土,为以后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解析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历程。研究表明,早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而其成功的供给制度安排亦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洪炜杰  罗必良  
一项制度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该制度有用性和利益协调性两个方面。水稻种植的劳动特征内生出了村庄内部集体行动的需要,强化了农户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使得农地调整得以持续发生,从而降低了地权的稳定性。文章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推导农户利益相关性如何影响农地调整发生的概率,结合CLDS2014年201个村庄样本讨论水稻种植对地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种植能够显著提高村庄农地调整发生的概率。与其他村庄相比,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村庄,其农地调整发生的概率显著更高,获得农地确权证书的农户比例则显著更低,因而,水稻种植村庄的地权稳定性更低。(2)机制检验发现,水稻种植村庄的宗族文化更加活跃。相应地,宗族文化活跃的村庄地权稳定性受到破坏的概率更高。(3)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弱化了集体行动的必要性,从而降低了地权不稳定的可能性。在考虑各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主要结论依旧稳健。文章认为,农地制度“植根”于农业的生产特性及其耕作文化,因此农地调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农业机械化对水稻种植劳动模式的替代,农地调整的现象将会逐渐消失,地权的稳定性将不断得到提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韩德军  朱道林  
研究目的:确定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各利益主体效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函数关系。研究方法:以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效用为被解释变量(Yi),而其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Xij),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确定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中央政府效用与中央政府收益和农民满意度显著相关,地方政府效用与地方政府收益和农民满意度显著相关,农村基层组织效用与地方政府和农民满意度显著相关,而农民效用与农民收益和农民保障程度显著相关。研究结论: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利益主体效用都与农民满意度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充分保障农民利益才是合乎历史...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建萍  朱朝晖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性质、任务、模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仍然没有统一定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加强审计监督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结合典型的审计关系的分析,对现行的中国农村审计模式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创新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开文  
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反观与思考冯开文1978年之后,一场以诱致性为主要特色的制度变迁①在中国农村悄然地发生了。这场变迁体现出了一些与改革开放以前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也蕴含着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变迁的突出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笔者借助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占中国出口额90%以上的97个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的1997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贸易政策的制度质量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总体上是有效的,除了在1995年~1997年和2004年~2006年2个时段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外,我国的贸易政策保持了相对稳定。贸易政策的制度有效性和稳定性对贸易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为贸易主体提供良好、稳定的政策预期而对贸易产生的直接促进作用;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对贸易产生的间接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焦方义  李楠  
本文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进行了理论与经验两方面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的不同土地制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形成不同的激励,而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行的价格、财税制度变革又以形成的利益空间影响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借助计量和统计方法,对1978—2004年不同阶段内农村土地制度和价格、财税制度变化影响农业增长的情况进行了检验,用以说明制度变迁的突出贡献。由此可以建议,应该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林光祺  
中国社会存在着一个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社会契约,以这种契约的变迁为划分方式,社会保障在中国农村有其非常独特的制度变迁路径。以此为逻辑起点,本项研究通过对农村集体、家庭、土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诸多保障制度的考察,将建国5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依次划分为集体契约型的隐性“普惠”保障、分权型的显性“利益分割或损益不均”保障和社会契约型的制度化“利益调整重构”保障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结构进行相应的制度评估,继而检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林海  李壮  陈秀娟  龚晓茹  
作为有限理性的消费行为的表现方式,折中效应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消费者商品选择购买的决策行为之中。质量安全是食品的基本属性。除价格外,质量安全是影响食品消费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为研究折中效应是否存在于食品消费行为中,本文以可追溯猪肉、品牌猪肉、具有地理标志的猪肉为实验食品,考察了消费者处于不同诱导性信息(低价、高价诱导信息及其信息呈现方式变化)环境下的选择购买行为,并通过设计两个实验的研究发现,当消费者面对低价与高价诱导信息时,其猪肉产品的消费行为均表现出明显的折中效应。然而,如果改变低价与高价诱导信息呈现方式,即当消费者在中性信息环境下自主选择再呈现诱导信息时,则折中效应将出现系统性的弱化,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呈现系统性的改变,证实了锚定效应的存在。由此可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在本文中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变),折中效应可能存在于食品消费行为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