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1)
- 2023(13204)
- 2022(11587)
- 2021(10849)
- 2020(9141)
- 2019(21359)
- 2018(20878)
- 2017(39983)
- 2016(22190)
- 2015(24996)
- 2014(25209)
- 2013(24960)
- 2012(23792)
- 2011(21630)
- 2010(21852)
- 2009(20041)
- 2008(20055)
- 2007(18560)
- 2006(16407)
- 2005(14765)
- 学科
- 济(88004)
- 经济(87908)
- 管理(59137)
- 业(57507)
- 企(43041)
- 企业(43041)
- 方法(36699)
- 数学(32307)
- 数学方法(31869)
- 农(30372)
- 地方(24238)
- 财(23835)
- 中国(23202)
- 农业(20815)
- 学(20757)
- 业经(18629)
- 贸(17869)
- 贸易(17858)
- 制(17427)
- 易(17272)
- 环境(14139)
- 理论(13813)
- 银(13557)
- 和(13532)
- 务(13509)
- 银行(13496)
- 财务(13476)
- 财务管理(13428)
- 策(12888)
- 融(12871)
- 机构
- 学院(317175)
- 大学(315178)
- 济(124425)
- 经济(121425)
- 管理(114155)
- 研究(113300)
- 理学(96862)
- 理学院(95559)
- 管理学(93653)
- 管理学院(93045)
- 中国(85731)
- 科学(73125)
- 京(68366)
- 农(64122)
- 所(59992)
- 财(59048)
- 研究所(54364)
- 中心(52975)
- 江(52537)
- 业大(51597)
- 农业(50478)
- 财经(45210)
- 范(44338)
- 师范(43822)
- 北京(43058)
- 州(41458)
- 院(40894)
- 经(40680)
- 省(38882)
- 经济学(37388)
- 基金
- 项目(207375)
- 科学(159683)
- 研究(149897)
- 基金(145912)
- 家(129641)
- 国家(128464)
- 科学基金(106948)
- 社会(90512)
- 社会科(85417)
- 社会科学(85389)
- 省(83025)
- 基金项目(77165)
- 自然(70460)
- 划(70323)
- 教育(69432)
- 自然科(68635)
- 自然科学(68607)
- 自然科学基金(67389)
- 编号(62589)
- 资助(60502)
- 成果(52343)
- 重点(47574)
- 发(46439)
- 部(44801)
- 课题(44661)
- 创(42143)
- 科研(39813)
- 创新(39444)
- 计划(39065)
- 大学(38192)
- 期刊
- 济(144519)
- 经济(144519)
- 研究(94194)
- 中国(68244)
- 农(58456)
- 学报(55737)
- 科学(49165)
- 财(47045)
- 大学(40772)
- 管理(39630)
- 农业(39089)
- 教育(38763)
- 学学(38096)
- 融(30843)
- 金融(30843)
- 技术(27603)
- 业经(24279)
- 经济研究(22286)
- 财经(21733)
- 业(21067)
- 问题(19493)
- 经(18781)
- 图书(18081)
- 版(17245)
- 贸(15901)
- 资源(15754)
- 技术经济(15097)
- 科技(14219)
- 理论(14150)
- 业大(14136)
共检索到488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猛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以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地理条件、制度供给、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了改则县欠发达的原因,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以及援助对策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特困牧区 集中连片 致贫因素 改则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兆锋 张镱锂 孙威 赵东升 刘林山
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有关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的分析多是基于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人均指标反映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潜力与可能性,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农区及牧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程度。本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分析中,加入了反映环境变化的因子,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利用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变化线性斜率值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区分了协调县区和不协调县区,从经济与环境协调的角度探讨了各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分析方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颖 唐毅
以刘易斯(O.Lewis)的贫困文化论为理论基础,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的行动路径。通过对西藏隆自县珞巴族村落的文化贫困现实认知,提出针对群体的文化精准扶贫与个体的文化精准扶贫具体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颖 唐毅
以刘易斯(O.Lewis)的贫困文化论为理论基础,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的行动路径。通过对西藏隆自县珞巴族村落的文化贫困现实认知,提出针对群体的文化精准扶贫与个体的文化精准扶贫具体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柳 俞乔 李志铭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分析农牧民收入质量的差异结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增强制定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的针对性。本文应用"风险矩阵分类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农牧民收入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质量在县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高质量的县集中在藏中地区,低质量的县分布于边缘地区,其主要成因是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生产条件、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农牧区就业结构、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心城镇带动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祥妹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在2009年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法(DEA)探讨西藏不同区域农户生产效率,认为西藏农户生产效率差异与农业生产中自用价值的计算有关,若考虑自用价值,在固定生产规模报酬(CRS)假设下,平均生产效率为0.653,其中拉萨市最高(0.784),日喀则市最低(0.277);若不计入自用价值,山南与那曲地区呈现最高生产效率。表明西藏农户收入中自用价值占了较大比例,扣除自用价值,收入大幅减少,影响生产效率。因此,提高农牧户生产商品率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志红
随着中国贫困标准线的提高,贫困发生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化。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受自然环境、资本投入、个人能力和社会制度等综合多维因素影响。因此,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救济式扶贫。由此建议:通过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用发展式扶贫最终取代救济式扶贫;综合考量贫困发生原因,多方面实施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卫平 贾仲益
通过对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西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呈现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较高、捧"铁饭碗"的毕业生所占比例高、毕业生"内销型"就业比例极高、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极低、面向企业等主要就业市场的比例低以及毕业生中继续升学深造的比例极低等特点。同时存在就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毕业生及家长就业观念保守、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就业政策改革滞后与主要就业领域的非市场性因素浓厚、整体改革滞后和现实困境不利于养成进取心态、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就业政策联动性不强且落实不到位等成因造成。
关键词:
西藏 高校毕业生 就业现状 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智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困的地域分布和特征呈现出新的格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弱化及"滴漏"式扶贫思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导致减贫速度放缓、贫困人口再次增加的因素等也应纳入贫困机理的范畴进行研究。
关键词:
致贫机理 金融扶贫 结构调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宝 高峰 李恒吉
基于国家最新颁布的2 300元扶贫标准,以国家扶贫攻坚确定的11个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11个片区地形地貌、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致贫因子以及分布特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连片特困区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连片特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从区域中心向贫困地区经济辐射整体呈现地理衰减趋势,且连片特困区多位于数个经济中心的"三角地带"。基于资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层面指标,将连片特困区划分为6种致贫类型,并逐类进行致贫机理分析,探讨提出精准扶贫发展建议。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空间特征 致贫机理 扶贫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玉祥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探讨了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藏南农牧区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类型、分布、危害与成因等。成因分析表明,区内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区内的自然沙漠化过程、气候干旱化加剧过程及人为加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是以气候变化为主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提出了若干沙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发挥草地优势,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开展人工造林,建设防风固沙体系;分步分类实施,整治沙漠化土地;建立治沙机构,重视治沙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3省区,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市县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及数字高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计算出西藏自治区1km×1k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数据。在被选作验证区的3县37个乡镇中,用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人口密度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8。因此,土地利用信息是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西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准确判别污染来源及其空间胁迫过程,并基于胁迫规律构建精准化管控体系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切入点。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和污染行为重构污染源空间,运用改进后的排放因子法分源、分要素精准测度污染胁迫程度及其空间效应,并构建垂直化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及多维分区方案。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极有限的人为污染源空间承载有骤增的多种污染物排放,污染源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以固体废弃物排放为主的高胁迫集中在重点城市和“一江两河”腹心地区的生活源空间,且在城乡居住空间、交通运输场所及工矿生产场所呈块状、线状和点状的空间胁迫形态。以近零胁迫为目标,可在县域、镇域和场地共三个尺度分别空间聚类得到四个环境功能区、五个分级管控区及四个胁迫程度区,自上而下实现功能管控、结构管控和用途管控。建议将面向污染源空间的垂直化管控体系融入至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在三个尺度分别适配环境正负面清单、均衡化环境基础设施及产污控制标准,以提高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精准化管控效能。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章杰宽 姬梅 朱普选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旅游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建立了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针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群众目标,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不同发展战略下的求解结果。依据求解结果,提出了对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过程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系统 多目标规划 西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霞,何晓蓉,刘淑珍,陈国阶
运用实地抽样调查数据,初步探讨改则县的农户行为与牧民收入的关系,分析了城郊改则镇牧民收入低于其它乡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①由于区位优势,牧民试图寻求增收的捷径,而不安分于畜牧业的生产,导致草地的低效利用;②第三产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发展导向没有与畜牧业相结合,而且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高,所以少数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③地处青藏高原,外出打工交通成本高,加上浓厚本土意识,牧民不愿意到外省打工,而本区就业机会少,劳动力廉价,所以劳务输出并没有成为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④牧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生产技术,导致生产投入的利用效率低。
关键词:
改则县 牧民收入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